编写教材,曾经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如今却显得稀松平常。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纷纷主动或被动编起了教材,交由出版社出版发行,主要供自己所在高校本科生课堂教学使用。可以说,高校教材编写工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教材编写和出版“繁荣”的背后,我们却看到很多教材内容大同小异,重复现象普遍,也没有达到应该具有的高水准,甚至有些是不合格的,这与中国高校一直在致力于实现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目标是相悖的。因此,需要我们反思一个前提性问题——应该提倡高校教师自编教材么?
为什么今天的高校教师开始热衷于编写教材?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刺激教师开始自编教材。现在有很多所谓国家、省市层面的“精品课程”、“教改项目”评选,学科实力评估,重点研究基地申报,等等,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是否有自编教材,有多少自编教材。有了“高显示度”的自编教材,各高校、相关教师就能在各项评比、申报中“攻城拔寨”,名利双收。高校为了获得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这些好处,也出台政策要求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其次,现在很多高校都意识到教育教学对于大学的重要意义,开始反思过分重视科研的弊端,于是将教学作为教师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是否重视教学,自编教材就是可见的、可测的评价指标。因为,课上得如何,评价相对是主观的,效果如何,更无法在短期内看到,而是否有、有多少自编教材出版,则是显见的、客观的。因此,教师虽然编写出了教材,但可能并不真正重视教学。最后,出版社也在极力推动教师自编教材。教师在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一般要向出版社支付出版资金,而出版教材,尤其是出版大批量、多次印刷的教材,出版社则会支付编写者稿费,根据合同,编写者与出版者还可以按比例分享出版利润。出版社也会经常主动与教师联系,要求教师编写有关教材,供本科生使用。大学里有一些通识课程,每年选修的学生有几百、上千人之多,出版社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会要求承担该课程的教师编写出相关教材。大学教师自身具有选择、指定教材的权利,为了其和出版社的共同利益,他们当然会选择自己编写的教材作为本科生课程学习的内容。
于是,在多种力量、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编写教材。然而,编写教材是一回事,编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又是另一回事。在众多自编教材中,我们的教师有几人敢保证,自己编的教材是有特色的,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又有几人敢保证,自己编的教材是本学科领域最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而不是劣质品。笔者并不是要剥夺高校教师自编教材的权利,因为优秀的教材、经典的教材也是当初教师自己编写,后来不断修改完成的。只是希望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能够考虑自身的学术积累和专业水平,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
编写教材需要长期的积累,并不那么简单,不是随便把别人的教材拼凑、重组就可以实现的。编写教材需要教师长期浸淫于某学科领域,思考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深度掌握本学科理论流派的演化过程,然后用自己的专业语言陈述出来。教材虽然是本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归纳,但同时也会陈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没有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在前人基础上继续探索。在欧美一流大学中,每个学科的经典教材也就那么几本,比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社会研究方法、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通常由那些知名教授、学者独自或联合编写完成,且需要很长时间。这意味着,一般并不是由刚入行的青年教师、年轻学者来完成教材的编写,他们对本学科领域的涉历或研究还不够,而需要那些年长的资深教师、知名学者(合作)完成,为学习本专业的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素材。国内一些教授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经常召集一批自己的弟子(年轻的博士、硕士们),花几个月甚至几周来仓促完成教材编写工作,因为在他们看来教材编写是个很简单、容易的事情。这种编写教材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只有当青年教师或学者的学术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在更高的层次或水平上反观本学科领域知识时,他们才可以去编写或参与编写教材。而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那我们就应谦逊地使用本学科已经有的经典教材。
有教师可能会认为,已有的教材(包括经典教材)虽然质量很高,但是不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所以要自己编写教材。这或许有一些道理,因为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水平也不一样,经典的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所有高校学生。但是不同类型、层次学校,国内也可能已经有不同的经典教材,只是我们不愿意采用而已。即使中国没有这些教材,我们也可以翻译引进欧美不同类型、层次高水平大学的经典教材。在此基础上,我们经过多年学术研究和积累,再编写出更好的教材。总之,在没有具备相应能力或达到应有水平之前,我们不妨就选用别人的高水平、高质量教材,而不要整天想着“另起炉灶”,编写所谓的新教材。与其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不如多琢磨如何使用好别人的高水平、高质量教材,如何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经典教材是名家、知名教授学者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一届届学生使用,已经被证明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也是经过充分竞争自然淘汰留下来的最优者。即使教师个人认为仍有待完善,但终究是很少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进自己对某些教材内容的个人研究观点,而不至于要重新编写教材。只有当这样的个人研究或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高度,教师有充分自信能够编写出更高水平和质量的教材时,他才则可以尝试去自编教材。
此外还需要补充一点,即使教师学术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在编写教材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而不能直接将个人专著作为教材。教材是促进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认真学习教材,学生才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对本专业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既然如此,教材就需要全面、系统介绍本学科领域的相关核心概念,研究的基本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相关学派或学者的基本观点,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不同于专著,教师不能把一般的集中研究某个问题的专著作为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把自己的专著作为某门课程的教材,甚至强行要求学生购买使用其专著作为教材(考试内容就在其指定教材之中)。结果导致,学生虽然名义上学习了某门专业课程,但是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对其将来的专业发展是不利的。其实,在某一专业大学生刚接触某门专业课程时,教师的个人专著作为教材是不合适的,它一般宜作为某门课程的辅助材料、拓展材料,用以增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兴趣和探索热情。
综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应从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师自编教材这个问题。因此,不要再出台什么政策,实施什么计划或工程,去刺激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将很多时间、精力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而不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上;要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利用好现有的高质量、高水平经典教材,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让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编写教材是个学术积累的过程,当教师安心本专业学术研究,致力于本专业知识增长和进步,那么到了一定程度,他们自然就能编写出高水平的经典教材。
阎亚军,浙江大学教育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