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怎样看中国经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75 次 更新时间:2015-11-23 23:25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周其仁  

我是1978年开始学经济的,我学经济学的时候并不知道经济学家是一个很危险的工作。因为经济学立志要研究人的行为,但人的行为很不容易研究,人常常有很多想法和要求。你看这次来讲话我也很纠结,把话讲的准呢,有时候不大好听;要讲的好听呢,就不大准。所以我下面的话可能有一部分讲的不够准,有些部分呢就不够好听,要请各位宽容。


激进中的中国经济

高速增长也是有代价的


1、经济走势高位下行


总体来讲全球经济的走势就是下行,准确讲,是高位下行。2007年第一季度的时候,美国金融经济危机还没有发生,中国GDP的季度增长折成年率是15.2%,到今年三季度是6.9%。换句话说,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速度去掉了一半以上。自全球经济危机以后,全球很多经济都下行。日本也下行,但日本本来就很慢。可是我们原来很快,这么急速下来,这个挑战要比低位下行难度要大。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很累,但是不容易失去控制;下山容易,不容易掌握好平衡。所以这是对中国经济很大的一个考验!


2、高位何来?


我刚学经济学的时候,当时在做第六个五年计划,我记得那时定的目标是争取年增长5%,保证实现4%,“增五保四”。现在听来这个数啊,包括今天说中国“增五保四”,全世界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因为对我们来说,7、6就是非常低的,因为过去有十几的增长。但是中国怎么能从“增五保四”到了10%的平均增长速度?高线可以到15%以上!


第一波是包产到户。高位的由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过去为什么增长不了?因为有克服不了的瓶颈。80年代初我们上大学的时候,10亿人口,8亿农民,穷的饭都吃不饱。20%的人搞工业,搞城市建设,谁来买你的产品?这是当年的困难。怎么突破的?就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是第一波。包产到户劳动力多了,允许办民营企业,允许往工业走,允许把城市门打开,这是我们高位增长的第一个奠基之石。前几天,杜润生先生去世,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从来没有见过杜老也表示很沉痛。许多农村来的孩子和我讲,要是没有杜老当年挺的农村改革,我们不可能有今天。


第二波是邓小平南巡。放活的经济经过80年代末的风波,还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当年很大的问题。邓小平回答了这个问题,坚持改革开放,而且要坚持市场经济,就是只有市场才能把各方面放活的力量组织起来。


第三波是加入WTO。这一波最重要,就是在我们自己改革的基础上,加入WTO,以政府和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协定为保障,把不适应中国和全球市场连接的障碍系统地去掉。


这三波重大的改革开放,就把中国国民经济从“增五保四”,推到了高速增长的领地。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开放,这是国家真正成功最根本的一条。


这个世界就是两个海平面,中国在底部,人均不到200美元,而1980年美国人均GDP就到了12500美元,两国的分配结构不同,我们储蓄率高,落到中国人民口袋里的钱与美国落到人民口袋里的钱差80倍到100倍。如果不开放,美国在高海平面,我们在低海平面,会维持很长时间。邓小平的厉害,就是打通两个海平面。


打通通道之后,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对流。资本技术为什么会来?这里面有一个规律:资本技术越多的国家,它的收益率越低;对于资本和技术越稀缺的国家,资本技术来一点,收益率就非常高。过去不开放,资本技术来不了,一开放,改善了投资环境,资本技术就“哗哗”地来。邓小平当年力主开放,主要看中这一条。我们要是完全靠自己积累,那得到猴年马月。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这个海平面还有大量的产出。经济学家李嘉图早就讲过比较优势,任何国家再落后,也有某些东西不那么落后。中国一开放,穷就是竞争力。同样的产品,别人会做,我们也能做,而且价格低。


我们的GDP从1979年到2004年平均增长将近10%,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增长年平均16.3%,2010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更重要的不是这些数字,是这场经济革命显著改善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3、中国凭什么高速增长?


这种高速增长本身带着挑战,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到底靠什么?


第一是借了全球的力。我们不是完全靠自己,不是完全靠中国人的优秀和苦干。中华民族一直很优秀、很苦干。我们是借了全球的力。


第二是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你凭什么借了全球的力啊?不完全是你工资低,因为没开放之前工资更低、更穷。中国的成本优势不是单向的要素优势。过去我们是人很穷,体制成本很贵,很多事不能干。中国真正的秘密是劳动力价格很低,长期贫穷形成数目巨大的廉价劳动力。


第三是改革急剧降低了中国制度成本,开放使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过去我们的制度组织成本很高,改革开放是把制度成本降下来了,这是中国真正成本优势的由来。


第四是中国人善于学习,人力资本投资增长迅速,观念、知识、技能和产品质量的进步。中国人肯学习、重视教育,重视技术。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承,再穷孩子也要念书,不能混。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体制组织成本急速下降,然后学习曲线上升,质量开始提升。我们主要靠成本优势,这是我们的主打的武器。成本优势是由以上几项条件的配合,大体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在世界舞台发力的主要原因。


4、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代价


理解了高位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还要看到高位增长给我们带来的代价。


(1)不差钱的宏观环境


出口、创汇、全球投资往中国来,我们曾经是很长时间内全球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这是好事!我下乡到农村时,我的师傅告诉我:人没有遭不了的罪,但常有享不了的福。你说没外汇很辛苦,朱镕基到北京的时候,中国外汇180亿美元,搞了个并轨,一年涨了350亿,达到500亿美元。到现在3万亿外汇储备,这是好事!


问题是受得了吗?外汇进中国你不能花吧?要换成人民币就得跟商业银行换,商业银行跟中国人民银行换,中国人民银行拿基础货币换。所以外资来的越多,顺差越多,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也越多。


而且为了出口导向,我们要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能大幅上升。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了,出口的成本就要上升,为了维持出口优势,人民币的汇率就不能轻易升值。不能轻易升值是什么意思?进来1块美元,8块人民币要投出去。所以顺差越大,外来投资越大,货币投放量就越大。所以就很快形成了不差钱的宏观环境,钱少了不行,多了更麻烦。如果货币的投放量超过一个市场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起来。不是所有东西的价格一起起来,有些东西起的慢,有些东西起的快。这个力量是了不得的!因为它会让相对价格发生显著改变。


价格发生变化,我们的消费行为就会变化,更重要的是投资行为也会变化。为什么现在流行找风口,因为这些年出现太多风口了。大量的钱投到有限供给的环节,价格就会起来,价格一起来,人就会形成预期,认为它还会涨,追涨杀跌,你看好它,它证明它会涨,大家再把钱投进去。金融的危险就在这里,因为它会自我证明、自我强化。


这个游戏全世界很多国家都玩过。过去我们是没机会玩,没机会见价格疯涨,现在土地、房屋、古画、钱币、邮票价格很高,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到新疆看过一头羊,叫刀郎羊,比普通新疆羊高一倍,价格很高,最贵的种羊卖1400万。我问维吾尔族一个老实的牧民,价格什么时候开始涨的?从06、07、08年以后,上门问价的人很多,价格跳跃的程度连羊的主人都不能适应。首先是5千元,2个礼拜后,5万,15万卖不卖?50万卖不卖?牧民来不及反应,说不卖,不卖就涨。


为什么把这么多精力从实体经济引走啊?就是货币的力量,就是我们成功带来的副产品。出口不好吗?赚了钱不好吗?创了汇不好吗?问题是创了汇,还有一个货币机制要跟上去。我们基础货币要跟着增加啊,基础货币从央行发到商业银行手里,还有乘数在起作用。商业银行借给企业,企业再存到商业银行,银行再借出来。1块基础货币要顶好几块,加到一起就是一个宏观环境的巨大变化。


我给大家描述这个流程:这是外汇,无论投资来的还是顺差来的,进到中国,基础货币就得动。你想维持不升值,来1块,8块就要输出去。输出去,这个钱就要进中国国内市场。资产价格,特别是那些供应有瓶颈的价格就会上来,上来以后投资热情就会转移,人力资本的配置就会发生方向性、结构性的变化。像任正非这样有定力的企业领导不多,扛得住这个资本力量的真是不多。没有办法,前后左右哗哗挣钱,那钱可是真的!他赚钱赚到你心里动摇。很多人开始都怕,金融、股票都是不干的,最后由不得你不干。很多人为什么冲进去啊?是前后左右都赚钱了,连小学同学都赚钱了,念书比他差的都赚钱了,凭什么落下我呢?一圈一圈的人转到这些资产游戏里去。一不小心会冲到生活必需品上面,那就是通货膨胀,那就需要调控,这就是我们这些年走过的路。


(2)养成快赢与跟风的思维模式


我们有4万亿外汇储备,很强大,但它的派生产物就变成在经济当中,我们整个产业界、企业界、社会喜欢快赢,喜欢顺着风就往上冲,成了一个流行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我们高速增长带来的一个代价。


5、下行是市场的常有的道理


(1)差额只是价格现象


我们的广义货币就是M2,所有的现金、存款放在一起算,你看增长多少!8年来,广义货币绝对量增长了将近54万亿,同期GDP增长不到28万亿。差额到哪里去了,差额就变成价格现象了,它又不是平均分配,它是一重一轻分配。但哪一点是真在创造财富?


(2)金融危机的根本是心理问题


钱一多,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金融预期下面就是行为。乱投资,你挡也挡不住,人理性的时候很理性,疯狂的时候很疯狂,它会让人进入到集体无理性,羊群效应。等醒过来后谁都不信的事在那个时间谁都信。这个事情不是一天发生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学家对他们的经济进行反思,说“次贷”怎么烧了这么大一个窟窿,怎么形成的。IMF研究部主任写了一本书叫《这次不一样》,他根据金融史上800年数据研究发现,人类经常是犯了错误就忘掉,重复的犯,除了忘掉的没有任何新鲜的,他最后解释金融危机的根本是心理问题,人的心理有放大客观存在的倾向,好的时候觉得会变得更好,差的时候觉得会变得更差。


(3)理解市场经济的两面性


举个例子,北方的一个地级城市,因为有煤炭资源,煤价格好的时候,该市人均GDP能超过香港,政府有钱了就开始各种建设,要建世界的中心。于是水泥、钢筋、贷款、劳动力都扎进去了,但有收益吗?这个资产投资能回来吗?什么叫过剩产能?这些年所有的企业都在铺摊子上项目,别光以为市场经济是非常温柔的,它说翻脸就翻脸。看看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现在一万亿美元的“次贷”窟窿都没有烧完。市场经济有两面,因为它是由人组成的活动,人的心理天生有点不成熟,好的时候把它看的太好,经济下行了以后,人人捂紧口袋,不花钱不投资,于是产生萧条。这是市场的常有的道理。


水落石出

中国经济从奇迹回归常态


1、经济下行的四个拉力


(1)全球金融危机收缩外需


高速增长里头隐含着下行,我们是依赖出口,美国一出事,怎么可能不受影响,你怎么可能一枝独秀呢?我们出口每年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2007年以前,2008年危机显现效果,我们来不及笑话美国,我们的出口警报就来了,下跌20%。沿海不少省份的经济、财政的收入就依赖出口,立即就下去了。美国市场出问题,美国政府去救,靠什么救的市?靠放债。政府的公共债务出了问题谁救?包括欧债的问题到今天还没有收场。欧美都出问题,我们整个出口市场这个地基就不能支撑我们的高速增长,这是第一个下行拉力。


(2)迅速丢失成本优势


第二个,高速增长也让我们比较优势成本迅速丢失,丢失的非常快。原来以为差80、10倍,为了支持中国高速成长的30年,就靠比较优势成本,结果高速增长也是我们成本迅速抬升的年代。我们独到性优势还未形成,我们手里有什么东西,全世界非买你不可呢?开始有,但很少,两头够不着,然后你在放眼全世界,印度、越南、朝鲜也开放了,他们比你的东西还便宜,他在你底下又拖了一条线,我们叫“全球三明治”,我们已经不是成本优势最显著了,我们的创新优势独到式优势还不明显,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把我们拉下来的第一个理由。


(3)“不差钱”侵蚀企业家精神


另外就是这些年形成的“不差钱”思维。不要光看官府奢华,我们整个企业界产业界也够奢华,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到底能挣钱挣多久。我们花钱有的是本事,这也侵蚀我们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华为值得我们首肯,因为“居安思危”,坚持“奋斗者为本”。长期的艰苦奋斗,什么意思呢?你得弄清楚中国靠什么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没有洋洋自得的底气,我们只不过是机缘巧合,穷了几十年后邓小平改革开放,它有一个憋久的水位释放的思维,但是“不差钱”把我们引到了另外一条路上,正经的事情不做,慢活不做,工匠精神逐步消失。如果一个企业老板带头奢华,他会侵蚀到他周围人,他最后会侵蚀到我们的员工。这个力量是把我们拉下的一个原因。


(4)真实利率急升,引发“债务型通缩”


最后一条是市场的力量。你看资产价格居高是我们是最大的危险,我不是说投资房产不好,投资房产没关系,投错了就错了。最大的麻烦是,当发现资产价格好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需求,很容易懂的,我借钱投的,杠杆原理,借钱有个利率,我投资的资产,无论地或者什么项目,它有预期,如果预期很高,借钱的需求就会高,这些年都验证过了,谁买了房,家庭资产就上去了,问题是这个游戏永远是确定的一个债务,应对于你想象的未来,万一未来一变化,你就会发现你欠了很多钱,那个利息就会把很多人逼死,而且大家看好的时候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把增生利率拉低了,你跟银行借钱20个百分点挺高的,突然增加10个点,等到物价一下来,我们现在已经有40个月物价指数往下行,银行利率是不变的,真实利率大大提高,那你过去借钱越多的,现在财务成本就把你吃死。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挥霍过后,就知道当家痛苦,一个地方现在几百亿不算稀奇,但利息有多少?现在天天发愁四处盘钱还利息,不还利息就会坏账,就会追究责任,现在很多人打着算盘拆东墙补西墙,只要在任期内不爆出来就行。这个力量在企业界也是同样的,我们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当然首推我们的国有企业,很容易借到钱,但是对不起,真实利率包袱已经变重。


2、三块“石头”浮出水面


这四个力量就把中国的经济往下拉,拉下来会怎么样,水落石出,这次华夏基石十月论坛的主题叫“谷底重生”,谷底是什么?谷底是几块硬硬的石头,对付不了这几块石头,经济是上不去的。


(1)第一块石头是成本


收入即成本,高速增长等于高速推高成本。好的时候,一块地都要抢,这个地价格不起来吗?原料、能源、材料、技术。你花钱买过来,就是你的要素,等市场一下去,硬硬的石头顶人。比如我们HR不能光学会怎么招工,你会不会裁人。我们企业现在有多少消化成本的手段,收入就是成本,今年的收入就是明年的成本,这是经济学的铁律,所以收入涨的越快,就是成本长的越快,市场一翻脸,麻烦了。我们现在很多钢铁企业都快被库存给急死了,进了很多原料,以为钢价还会涨,市场一翻脸你买的东西是你买的,会不会消化,会不会处理?


(2)第二块石头是债务


通胀和负利率刺激借贷需求,普遍推高负债率。好的时候杠杆是对的,你不利用杠杆很难把你的资产表做上去。问题是拐点到的时候,你应对的了吗?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界朋友要跑路,要跳楼。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借了这么多钱,好的时候预期撑着,借多少钱放进去只能变更大的财富,为什么会借,拍拍手,几个短信就几千万,几个亿这么来往,这是好的时候。翻脸的时候,市场是会翻脸的,支持市场现实价格的不但是真实的预期,真实的要素,还有人们的想象,想象是会变的。


(3)第三块石头是产能过剩


现在什么企业最困难?他卖的东西价格已经不行了,跟他卖同样的东西的企业产能逼着他要降价,他买的东西还没有相对降很多价,很多企业就是这样死的。因为企业都是投入产出过程,最难处理的是这个东西,你相信只要下行,所有要素价格都跌了,问题你能撑到它跌下来的哪一天吗?


3、体制成本最坚硬


这个成本分两类:一是市场竞争形成的成本;一是由政策、法律等体制规定的成本。


有的成本不完全是企业自愿付钱形成的成本,我把它叫做体制成本。从1995到2012年,名义GDP(不是去掉价格指数的)长了8.6倍,工资总额长了8.8倍,税收长了16.7倍,政府收入长了18.8倍,社保缴纳增长了28.7倍,土地出让金长了64倍,还没有算上管制审批和被贪腐的。


李克强上任以后,就是抓这个事。砍掉了很多成本项,后来他一看还是不少。这是哪来的,没有多少是计划体制留下来的,都是高速增长为了维持平衡导致。你看看社会管制成本、腐败成本增长了多少倍?没有统计数,经验估值至少比GDP长的快。这都是中国产业界承担的成本,导致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


两个突围方向

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


1、支点:中国人可靠的韧性


30年市场化改革,一部分人尝到先富起来的甜头,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我们不可忽视我们这个民族特性。


我曾经遇到一对企业家,他们做了一辈子的生意,退休后我观察他们的生活,他们最开心的事,就一件事,回想当年谁跟他竞争的时候失败了,这是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何况你还有超越的动力。中国人有韧劲,我对我们这个民族观察很多年,中国人是好的时候表现很差,差的时候表现好。


中国五千年,谁也不能把我们灭了。


2、两大市场机会


(1)品质与便利


我们不要被所谓的过剩产能吓着,我们晃晃荡荡做生意的人太多,所以过剩。我们这么多人出国买东西,你到海关看看,全是中国游客,海关免税商店挂一个大牌:“白色恋人”限购5盒,就是一个饼干,多少人去抢。只要精心做产品品质,精心做服务,市场空间还是巨大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德国的和美国的产品?是过剩产能?我们有多少水龙头是关的紧,多少门窗关的严的?拿一个德国“双立人”指甲刀比一比,我们指甲刀产量吓人,便宜也吓人,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东西不够不如外国质量好。


国内经过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中产阶级,形成了对品质有要求。为什么苹果那么贵在中国卖的好,我们这方面是供不应求,不是产能过剩。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把好字放到前面。不好,你要吗?从这个角度我们产品的品质有一个巨大的上升空间,不要说你在发明新的东西。


再就是我们对便利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业就是解决便利问题的,我们差的远。旅游这么好的市场,看看我们的旅游服务,和国外比真的是差距非常大。不要说中国没有市场,20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国内需求,现在每年10个点的社会零售商品额的增长,里头有大量商机,问题是有多少人在认认真真做产品。我看会有“新一波进口替代”革命发生,海淘、外购,出国大妈去买这买那,一定会刺激国内产业界做出靠近品质的东西,形成又一波产业替代,产品替代,市场替代,这一条看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以材料、工艺、流程、产品品质与品类、服务便利与商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以持续提升的人力资本驱动生产率进步。


(2)全球依旧是大舞台


国际市场怎么样?我刚才讲了美国现在也不稳,升息为什么落不下来,因为美国的复苏还不稳,欧洲看不到名堂,日本就没起来过。全球不行了吗?


2007年全球发生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全球总需求当中发达国家的份额下降,新兴市场的份额上升,7个发达国家2007年占全球总需求68%,现在降到48%以内,但是我们整个的出口,我们的外向经济,我们国人脑子里的世界观主要还是发达国家,我们没有多少力量在新兴市场去攻城略地。


我们去访问法国,一家电子产品公司,法国老总出面接待,他拿一个名片,我一看名叫赵国华,我以为是中国人。我问他为什么叫赵国华,他说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他让他手下中国的雇佣花很长时间,才找出这么个名字来。我们反过来要反思我们对人家有没有兴趣。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还有“天下中心”后遗症。你到印度去看看,那个市场很大,有多少人在那边攻打,我访问过几趟印度,一家公司只有老板的屋里有空调,我们空调的产能过剩,我们为什么去攻印度市场?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法律、人文不同,我们要学会去适应,要像华为那样真正走出去。


我今年去访问南美,主要看到的只有华为、银联这、联想三个企业的logo。世界很大,市场空间很大。我们制造能力强,但是市场能力与之不匹配,所以不要说没有机会。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挺好,但是需要地面部队,没有地面部队,这个宏伟的战略是很难落地的,得一个个市场去开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接,一个单子去攻。不能说我们没有发展空间,不成立。


总而言之,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收入差距还有10倍,人均收入不过全球第85,尚有不小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巨大;中国开放所累计的人力资本、先行者经验,还有释放、放大的余地。只要我们的外向经济出现升级,也一定能支持经济转型,形成利好。


3、以色列的启示


把产品做好了,还要加上创新。未来的成本还会升,如果再没有独创性优势,就会遇到印度,越南、东盟国家的挑战。中国的成功唤醒了很多国家,不就是改革开放吗,那我也改革开放。越南我还没有机会去,但听去过的人回来讲,他们聪明、苦干、能干,越是过去体制成本太高,降下来以后,他们的成本优势比我们显著,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往上打。


以色列我是跟正和岛的一帮朋友一块去的,深受触动。以色列才多少人?800万人,自然资源匮乏,整个国土面积比北京市还小,而人均GDP3.5万美元,是除美国、中国之外在纳斯达克上市最多的国家。创新的力量中国如果不发力,不跟随着增长,不把这个力量积累起来,将来靠什么在全球立足?


4、两个突围方向


(1)毛巾拧水出成本


中国经济的方向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成本曲线上升了,国家靠改革把体制成本降下来了,企业要好好练内功,毛巾拧水出成本。


学学人家华为,把流程改造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很多企业我去访问过,那是什么水平?我们要把所有废余动作去掉,错误的环节去掉,消化成本永远都有可为。何况是信息技术给我们企业节约成本。下降成本是一个主攻的方向,消化债务,处理好不良资产。


打仗哪有不伤兵的,哪有不死人的,所以你得处理伤兵。我们要交流处理伤兵,掩埋尸体的经验,你不处理伤兵,以后谁给你打仗?我们现在好了,伤口流血化脓,换件新衣服,穿件新军装,假的!伤口你要包上,尸体得埋掉。陈毅没有参加长征为什么能当元帅?留守部队,不能走、拖不动的伤兵,全部交给陈毅,所以他有战功。我们企业里面有陈毅同志吗?光看好的,光看战略,光拿那个大的,背后的事情难活有人干吗?


石头就是石头,宏观上松一松,放点水,石头被盖住了,但是它还是石头。


(2)成本曲线新空间推移


成本总会上升,人均收入提高是趋势。如果顺利,2020年中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成本总会上去,那你生产更高价值的东西,你得把这个成本曲线移到新的空间去。苹果的雇员没有10万以下的,它有能力进入新的发展空间。


讲来讲去就是当年商学院的两句话,“你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你真能与众不同,你成本上差一点也没关系。你如果还没有与众不同的能力,你要把重点放在成本的控制上。如果既不能成本领先,也不能与众不同,那我们就要与这个伟大的经济时代告别。


很多时候我们咬咬牙,熬一熬,就会在未来5年、10年的增长当中有一席之地。今天我讲的不知道有没有价值,仅供各位参考。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24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平台:华夏基石e洞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