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平: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82 次 更新时间:2015-11-17 17:57

进入专题: 体育管理   青少年体育   体育政策   英国  

张康平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注意到青少年体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呈下降趋势[1]。这一趋势引起了英国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改变这一状况,自1995年起,英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育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英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本文以英国1995年以来青少年体育政策为线索,探寻20年来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演进与执行,以期把握英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规律,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及其适用性


美国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E.Lindblom)在批判理性决策政策分析模型过程中,提出了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制定者通常谨小慎微地选择对现状稍有变化的方案,并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对目标和方案进行调适,尽管按部就班、修修补补地渐进调适进路或许并非英雄主义,但却是个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2]。渐进主义政策模型强调在政策制定时,采取渐进主义、稳中求变以及积小变为大变的策略。渐进主义政策根据过去的经验,逐渐变迁,而获得共同一致性的政策;政策步子虽小,但政策过程却相对稳定。渐进主义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作政府过去行为活动的延续,其中伴随着渐进的调整与修正”[3]。在渐进主义政策中,“尽管或许没有一个政策措施是壮举,但接连而来的小进展却可能使社会发生迅速的变化”[4]。

从理论来看,英国社会的改革与林德布洛姆提倡的渐进主义模型具有一致性。从实践来看,自20世9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社会采取的小幅、先易后难以及先成功再推广的改革措施,也与渐进主义模型具有一致性。基于英国渐进主义改革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演进,也是一个延续、继承与渐进调适的过程。基于此,结合英国渐进主义的改革实践,运用渐进主义模型对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发展演进进行系统分析,无疑具有适用性。


2、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演进


2.1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释义

英国青少年体育主要是学校体育,但不限于学校体育,因为英国青少年体育已经实现社会化,学校体育只是青少年体育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相应地,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也不仅限于学校体育的范畴。

整体来看,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内容涵盖了身体教育、竞技教育、身体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中,英国学校体育除开展身体教育与课外身体活动外,还开展竞技教育、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体育等活动。在学校体育中,身体教育与竞技教育并行推进,英国这种“寓体于教”模式,与我国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二元分离的青少年体育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学校体育中,英国青少年体育具有身体教育与运动教育融合的特征。

在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中,不仅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在政策推动下,涌现出了一批诸如青少年体育信托基金组织(YouthSportTrust,YST)等旨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青少年体育胜任组织。“英国青少年体育胜任组织,得到了英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促使社会团体蓬勃发展、学校体育逐渐融合、休闲空间不断拓展,使青少年实现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5]。正是由于拥有大量社会青少年体育胜任组织,才使得英国青少年体育在学校之外得以顺利开展。

2.2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迭代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体育在英国学校教育中并未得到重视。其实,1950年英国就出现了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能力下降的状况,由于固有教育观念对体育的漠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出现了青少年体质下降以及竞技体育运动员后继乏人的态势。经由媒体的报道宣传,才引起英国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进入保守党梅杰执政时代。鉴于认识到青少年体育对英国下一代国民身体素质和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梅杰政府开始推出旨在提升青少年体育能力的体育政策,由此,青少年体育政策开始浮出水面。1995年推出了《运动:提升游戏》(Sport:RaisingtheGame)体育政策文件。在这一政策文件中,确定了板球、足球、橄榄球、篮球与曲棍球等五个核心竞技项目。竞技性运动在青少年体育中通常以团队竞争游戏的形式开展,同时政府还提供100万英镑经费用于体育师资的培训。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进入到工党托尼·布莱尔执政时期。在布莱尔执政时期,青少年体育作为执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被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2000年工党推出了《全民体育的未来》(ASportingFutureforAll)政策文件。针对青少年体育,《全民体育的未来》提出:政府提供1.5亿英镑用于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20%的体育彩票基金用于发展青少年体育;到2003年底建成110所专门为精英竞技体育输送人才的专业运动学校;任命600名学校体育协调员协调家庭、学校、社区俱乐部之间的关系;鼓励学校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与梅杰政府相比较而言,工党政府更加注重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还出台了诸多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和俱乐部联盟》(PESSCL)和《青少年体育及运动策略训练项目》(PESSYP),这些方案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依据。

到2010年,英国进入保守党与工党联合执政时期。在联合执政时期,英国围绕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奥运周期内,推出了一系列短、平、快的青少年体育政策。“伦敦奥运会期间体育政策主要以福利模式为主。英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让体育成为一种社会福利,鼓励大众尤其是青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6]。其中,在奥运会期间,英格兰体育理事会,就推出了预算耗资10亿英镑的“新的青年和社区体育5年战略”,所需经费国家财政和国家彩票共同承担。战略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在学校中建设可持续利用的体育设施;推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协作;鼓励非营利性体育社团参与青少年体育促进活动;构建校内、校际、郡级与国家级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执政党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体育政策。政策的更迭,呈现出渐进演进的特征;政策的内容,表现为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并行发展,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社会化协同演进。


3、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执行


为将青少年体育政策落到实处,英国出台了诸多配套方案。如《为了成功而玩》(1997)、《积极的未来》(2000)、《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和俱乐部联盟》(2002)战略、《走进体育》(2002)和《通过体育教育和运动的学习》(2002)计划等旨在推动青少年体育执行的计划。在具体的执行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在执行组织方面,表现为体育院校、学校体育和社区俱乐部分工协作。在《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和俱乐部联盟》(2002)战略中,包括学校运动合作伙伴方案和学校与俱乐部联盟方案。其中,学校运动合作伙伴方案(SSPs)是这个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每一个学校运动合作伙伴是一个组织结构,由一所体育专业院校、4-8所中学和大约45所小学构成,具体人员包括一个全职管理者、每所中学一个学校运动协调员以及每所小学一个联络老师。到2007年所有公立学校以及独立学校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学校运动合作伙伴总数达到450个[7]。学校与俱乐部联盟方案(SCL)是这个战略的另一个核心内容。SCL同样是一个组织结构,自身有一个董事会。该董事会成员包括政府机构、体育组织和青少年体育信托机构成员。其目标是不断增加5-16岁青少年在被国家体育组织认可的体育俱乐部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14%上升到2008年的25%。

其次,推出了相应的地方体育合作伙伴方案。《地方体育合作伙伴方案》于2003年出台,这一方案主要是为《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和俱乐部联盟》战略服务。地方体育合作伙伴是一个地方性组织,目前英国一共有49个这样的组织,其主要任务在于战略协调与计划、绩效管理、市场与沟通。

再者,建立资金保障和政策执行评价机制。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二是国家彩票,三是慈善基金。由于英国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机制,在青少年体育政策中,国家的主要作用在于宏观层面的政府引导,政府财政的资金资助有限。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资金保障主要来源于国家彩票和社会慈善基金会。

最后,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NGO)参与青少年体育促进。在英国,青少年体育管理的主要官方机构是文化、媒体及体育部,但其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青少年体育事务。政府部门主要是对青少年体育事务进行宏观管理,通过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与促进事务,这直接催生了大量的非政府性体育组织,如英国青少年体育信托基金(YouthSportTrust,YST)。大量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又扩大了青少年体育的社会化。


4、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启示


4.1推动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并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二元分离机制,致使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在学校体育中侧重于体育教育,而弱于竞技运动的开展。近年来,鉴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实行了旨在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的“体教结合”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二元分离的现状,学校竞技体育运动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彻底解决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体教结合”,也不是“教体结合”,而是“寓体于教”,让竞技体育回归学校,让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并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运动员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4.2青少年体育与重大体育赛事充分契合

英国相关政府部门借2012年奥运会契机,提出了“激励一代人”的奥运口号,围绕伦敦奥运会,“推出了多项促进青少年和大众开展体育运动的一系列举措,包括投资10亿英镑用于改善青少年体育活动设施,举办学校体育比赛和推行社区体育计划”[8]。继承奥运会遗产,以实际行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无疑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其实,我国也成功举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南京青奥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但是,这些国际重大赛事并未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产生多大影响,亦并未以实际行动切实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赛事遗产并未形成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助推剂。

4.3国家财政、彩票与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的资金保障

政策的执行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推动,还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而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基本属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广,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资金保障。在青少年体育政策资金保障方面,借鉴英国经验,我国亦可实行国家财政、彩票基金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的方式。首先,我国青少年体育主要以学校体育为主,主要实行地方财政资金保障,但由于我国地方差异巨大,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学校体育不愁资金,而经济欠发达地方,学校体育资金就相对紧缺,实行国家财政资金保障可确保经济欠发达地方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其次,我国也发行体育彩票,借鉴英国经验,可将部分体育彩票基金用于青少年体育。再者,借鉴英国青少年体育信托基金(YST)的做法,我国亦可尝试鼓励社会组织投资,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4.4建立青少年体育政策协同执行机制

“英国的青少年体育体制属于结合型体制,无论是学校体育、青少年竞技运动或青少年群众体育方面,政府部门、半官方体育管理机构以及非政府社会体育组织都参与青少年体育管理”[9]。英国青少年体育体制决定了其政策的执行不是某一部门的事,而是多部门协同的结果。对于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建立政策协同执行的机制。对于当下正在推行的校园足球,无疑需要协同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足球俱乐部等多方面的关系。也只有建立协同执行的青少年体育机制,才能使青少年体育政策得以顺利执行。

5结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随时代变迁和执政党转换,前后政策虽有所不同,但纵向来看,还是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呈现出渐进演进的特征。在英国青少年政策的引导下,英国青少年体育呈现出政府与社会组织分工合作,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协同演进的特征。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契合国际重大赛事,加之强大的资金保障,政府、学校与社会分工协作,极大地促进了英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对此,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无疑值得我国借鉴,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学校与政府与社会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YouthSportTrust(YST).Annualreport[Z].Loughborough:YouthSportTrust,2007.

[2]CharlesE.Lindblom.ThePolicy-MakingProcess(3rdEdition)[M].PrenticeHa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December,1992:32-56.

[3][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M].谢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16.

[4][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3.

[5]彭道海,柳鸣毅.公民社会视角下英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研究[J].体育学刊,2012(03):67-70.

[6]陈珊,肖焕禹.伦敦奥运周期英国体育政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18-20.

[7]SmithA,LeechR."Evidence.Whatevidence?":Evidence-basedpolicymakingandschoolsportpartnershipsinNorthWestEngland[J].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Policy,2010,2(3):327-345.

[8]慈鑫.一句奥运口号背后的百转千回[N].中国青年报,2012-07-28.

[9]李卫东.欧美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9-22.


    进入专题: 体育管理   青少年体育   体育政策   英国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0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