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寒:当代中国大学的八大死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1 次 更新时间:2015-04-04 14:53

进入专题: 当代中国大学  

于寒  

2005年,钱学森对时任总理温家宝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显然他对中国大学破解难题的能力很不满意,而当下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学术语境呢?我们挂一漏万地总结了几条,供大家笑传。

第一,高度行政化。这是不争的事实,高校的校级领导班子,中层职能部门领导入住学术委员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已于2014年1月8日经教育部2014年第1次部长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担任学校及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4;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主要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2。但中国大部分高校又有哪家敢晒一晒自己的成员构成呢?但也有亮点,华中师范大学党政班子退出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迄今将近五年,2010年6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23名成员中,除了1名分管学术工作的副校长,书记、校长等校领导全部退出,语言学家、教授邢福义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此前,学术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近1/4的成员是校领导。无独有偶,2014年12月19日,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崔希亮校长为21名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会议根据崔校长的提名,选举张博教授为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据了解张博教授本人在学校并无行政职务。

我们一直呼吁和强调教授治校,但在现行的制度下,教授治校并不能完全实现学校的发展大计,尤其是当学校试图突围寻求外部支持时,教授治校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原因在于政府并未意识到教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然也就不会赋予教授言权的地位。比如学校发展要征地,必须由发改委审批,有的学校就可以轻松拿到上千亩地,有的学校就无力拿地,只能偏安一隅。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苛求各级高校,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的职能,但只有当国务院学位办能和发改委对话时,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授才真正有了地位和尊严。

第二,高度娱乐化。不管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好,还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也罢,高校的娱乐性活动可谓层出不穷,我敢保证如果你想一周七天乐,肯定在高校可以实现一周十四天乐,上下午都不带重样的,我曾经看过某高校,尤其是期末阶段,基本上每天都有晚会,原因很简单,如果每个学院都要举办晚会的,一个小规模的院校每个学期也要举办20多个晚会。各种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选秀更是充斥坊间,甚至出现低龄化选秀节目。这和整个的社会气候是遥相呼应的,超女甚至已经渗透到四五岁的孩子中。当年臭臭和她父亲的一首“因为爱情”打动了多少人,可后来走上职业化后,我发现臭臭的表情也不自然了,完全可以看出后面大人的影子。殊不知,大学的要义首先是要你读书,而不是要你唱歌,你又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所以,当我听到期末考试前,有学生吐槽“别人在复习,我却在预习的时候”,我真的不知他是在戏谑还是深刻体悟到了学无所成的悲哀。

第三,科研经费悲剧化。有钱支持科研总是好的,尤其是现有的情况已不允许无支持的持续性的个人研究。但有两难却让学者无法破解,一方面是为花钱大费脑筋,预算是提前做的,突然有个学术活动,你是去参加呢,还是不去呢?出国更是需要提前很久审批,可学术研究的计划性和审批很难做到完全一致,于是编造各种理由的支出就不得已而为之了,我想起了潘绥铭教授事件,就因为发票不合规而被草率定性是有失公允的。另一方面更是有些科研部门为了花钱而花钱,我相信这种所谓突击花钱的单位不仅存在于高校吧。

第四,发表文章功利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各种考核都是有明确分值的,发表文章,申请课题,出版专著无疑是必有项目。为了能发表文章,有的教师不惜一切代价,抄袭剽窃的,一稿多投的大有人在,很多学者学者打着“跨学科”的幌子到处发文章,这就是所谓的“哪里有资源,哪里能刊发,哪有我”。甚至有些人看到了市场潜力,不惜触犯法律,公然制造假刊物,前些年《继续教育研究》《教育学文摘》等被冒用刊号,在网上早就有相关报道。跟风研究盛行,什么热就研究什么,文化热就一股脑地研究文化,基础学科基本可以被称为报废学科,当然你完全可以用接地气或者社会需求来反驳我。

第五,青椒(青年教师)无助化。他们刚刚入职,从学校到学校,他们一开始就要承当着大量的课程,有几所学校像中南大学那样啊,年轻教师不需要上课,但其实他们的科研压力你又了解多少呢?有些高校还要求青椒挂职,由此可见,行政化在高校不但无减退的痕迹,反而更大张旗鼓。为了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各个层次的督导员例行公事般听课外,学生的评价竟然也可以掌控教师的命运,某高校某教师竟然因为学生的一个评分而不能申请高级职称。

第六,各种评聘论资排辈化。评奖评优,无论是院士评聘,各种层次的职称评聘,各种评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又有几个人没有行政职务或者不是“学霸级”学者呢。当然,我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事实如此。

第七,学术自由空谈化。此文不论政治,但还原高校的现实语境是逢场作戏的人越来越多,敢于发声的人越来越少;不说缄默的人越来越多,敢于批评商榷的人越来越少。好好先生,“人抬人高,人踩人低”在当下是最适用的。

第八,学术研究泛交叉化。我们知道跨学科的研究一直被当做一个口号也好,噱头也罢被某些高校领导天天挂在嘴上,每天除了整合院系就是新成立机构,殊不知,交叉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你可以有跨学科的视角,但你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材料上,都有你自己专业的一面,跨到别的学科,你自己信吗?所以,跨学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流于口号,真刀真枪地又有几人有如此武艺呢?

    进入专题: 当代中国大学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21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术中国微信公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