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中考:与其改革,不如取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7 次 更新时间:2015-03-17 16:57

进入专题: 中考改革   快乐教育  

达良厚  

近读《国外教育新潮流》一书,得知瑞典高中教师教得潇洒,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现了快乐教育。究其原因,是瑞典“实行了高考改革,取消了全国统一科目、统一时间的高考制度,采取了从中学直升大学的方式。”“把短时间集中多科目的记忆式考试改为分散到平时的、多门课程的学习考察,把纯分数的评价改为过程性的评价,改为‘通过’与‘不通过’、‘较好’与‘很好’的阶段性评价”。不通过者可多次申请补考,成年后的申请依然有效。这对目前中国的高中教育也许暂时难以全面借鉴,但对基本实现普及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完全可以全面借鉴,也很有必要借鉴,甚至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也理由充分。

首先,从普及教育实质看,普及教育即普及国民教育,即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民必须接受一定阶段教育而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普及教育是全面教育,它以素质的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为基,同时也主张个性的全面张扬。普及教育也是全程教育,素质的发展提高永远是一个过程,我们虽然可以把教育分成若干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目标要求,但它们绝不相互封闭,而是前后衔接的渐进过程。因而,我们的评估也应是全面全程的,不应是目前的一考定评,甚至一考定终身。

其次,从义务教育的实际看,我们虽然已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有平等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但这还只是形式上实现了普九,离实质上的普九即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全面奠基的实现,我们还远没有做到做好,我们更多的依然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面向少数人、面向考试分数、面向考试的指挥棒。

第三,从中考实效看,已大打折扣了,甚至可说是实效已不大。从中考的评估功能看,不仅片面,而且对促进具体工作已无多大意义。一考评办学、一考评教学,于应试教育的特定时期是抓住了牛鼻子,但于普及教育、素质教育言,最多是拉住了牛尾巴而已。至于一考定毕业、一考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片面性早已是共识,缺乏人文关怀也有目共睹。事实上,如今中考下来,门门能及格的学生并不多,而且中考把音乐、美术等课程排除在外了。就是升学,重点高中招生往往要重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差不多普及了。

因此,与其绞尽脑汁去研究怎么完善中考,还不如学美国人复杂问题简单处理的思维方式,取消中考不就得了?把毕业考试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和教师,分散到不同时间,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定毕业标准、核学校资格、做全面全程监督便可以了。

其实这样做也更有意义,(1)能全面全程促教促学。(2)能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个性差异。(3)像瑞典一样可申请考试多次,还可以延伸到成年,这既强化了学习过程,也注意到了人文关怀。(4)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受一次考试和升学紧箍咒的拘束,能放手着眼全面、着眼全程、着眼长远,能尽情地全面发展、全程发展、个性发展,进而教得轻松、学得快乐,何乐而不为呢?何乐而不早为呢?何乐而不就为呢?

本人虽然无法改变教育体制,也基本无法改变考试制度,但改变我的课堂,改变我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基本可以做到的,而且我也基本做到了。我的语文教育基本不关注考试和分数,要说关注我也一般把考试和分数当作我语文教育的一个自然环节和方法而已,而且我一般只在最后一周、最后一期稍微多点关注而已。我始终把为人生、为智慧当作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而认可我、认可我的课是我语文教育的直接目标,激情而自然是我的语文教育风格。基于这些,我原创的灵感语文教育体系,从思维角度,从灵感角度,从激情角度,把我和我的学生们推向了轻松快乐、激情自然的心灵乐园,把我的语文课堂推上了不是苦读求知,而是乐学增智怡情的生活体验历程……

    进入专题: 中考改革   快乐教育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26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