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兰德·杜兰塔耶:《洛丽塔》的诱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94 次 更新时间:2005-08-31 19:58

进入专题: 洛丽塔  

莱兰德•杜兰塔耶  

(吴万伟 译)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50年后仍然诱惑人,让人不得安宁。

1940年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他的妻子和小孩乘坐在回程的时候可能被德国潜艇(U-boats)炸沉的法国最后一趟大洋班轮到达纽约。这个家庭在美国宝贵的头几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可是有一项内容始终没有任何改变。每年夏天,纳博科夫都要和妻子开车横跨美国大陆到落基山脉度假,那里是国家最好的逮蝴蝶的去处。

在这样的旅程中,在突然的大雨中,伴着经常性的失眠,长途驾车的疲劳,一阵阵的突发灵感,这位俄罗斯移民纳博科夫在这里那里的高山草地上,在3乘5英寸大小的卡片上记录下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Lolita)。

夏天过去后,纳博科夫继续写这个中年男人亨堡•亨堡(Humbert Humbert)对一个12岁姑娘朵利雷斯•黑兹(Dolores Haze)的丢人的恋爱故事。他当时为康乃尔大学俄国文学教授,花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阅读心理学案例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刻画这个疯子的语调和折磨。他经常乘坐学校班车就是为了获得美国学生俚语的感觉。尽管他做出了努力,这个自己设定的非常恼人的困难还是让纳博科夫遭受重大打击,在1950年的一天,他决定终止自己的痛苦,将未完成的书稿和笔记卡片带到房屋后面的垃圾焚化炉准备烧掉。幸亏他的妻子及时阻止了他。

53岁的纳博科夫1953年终于完成《洛丽塔》,那是他的第12本小说,也是他的第3本英文小说。他把书稿交给出版商,人家说书写得很好,不过若他们出版的话,出版商和作者都要坐牢。他对自己新的著作的话题一直守口如瓶,决定以笔名的形式出版。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明白了没有什么比匿名出版更能吸引审查官的注意,所以决定以真名出版自己的著作。

1955年9月位于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了浅蓝色两卷本《洛丽塔》。很少有读者注意到这个外国出版物,但是到了12月,在伦敦星期日时报(London Sunday Times)写文章的格林(Graham Greene)把这本不知名的作家纳博科夫的书列进他那年阅读的最好的三本书的名单中。苏格兰保守派编辑约翰•戈登(John Gordon)研究了格林名单中的意外作品不久就在《星期天快报》(Sunday Express)攻击该书是“我读过的最肮脏淫亵的书”还说“根本就是肆无忌惮的色情作品。”这样一来,销售量大增,人们的阅读兴趣大涨,当出版商经过一番犹豫恐惧之后终于在1958年出版了美国版,后来就一直位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达6个月之久。

《洛丽塔》是一部让人不得安宁的书,不仅从内容上说,而且从写作风格上说。内容是一个欧洲教授和他的位于青春期的美国继女之间的性关系及其他。这个姑娘被教授亲切地称为洛丽塔。该书的风格更难描述。在形式上说是假第一人称回忆,用满腹疑虑的欧洲人的话说“开头是对精神病病房的观察,后来是对有良好供热系统,看着像坟墓的隐居地的描述。”纳博科夫的叙述者在56天里完成这个作品,一个让人惊讶的写作速度。作者个人的,叙述的,语言的自由(他的母语是法语)让作品既趣味横生又让人吃惊,在几乎任何方面都显示出他出类拔萃的天才。他选择的主人公的名字是亨堡亨堡(Humbert Humbert)。

1958年出版的法语版《洛丽塔》(L\'Affaire Lolita)只是他漫长写作生涯的开始。一年后,纳博科夫根据他的小说为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and James Harris)写了电影剧本。1962年的电影推动激励了库布里克的事业,它的成功让纳博科夫能够退休后高瑞士养老。

但是更加奇怪的接受形式已经在进行中。正当库布里克开始拍电影的时候,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卫兵把一本《洛丽塔》给了等待审判的艾希曼(Adolf Eichmann)。两天后 艾希曼非常生气地归还了这本书,说“这是非常不健康的”。1960年的时候大众仍然对纳博科夫的小说充满敌意,艾希曼的卫兵给他书好像是要做个实验,一个对极端罪恶的试金石,看看这个生活中曾经冷漠的组织运送导致数不清无辜民众死亡的真正恶棍,是冷淡的还是兴高采烈的赞同纳博科夫作品的多样的、邪恶的阴谋诡计。

这个事件正好概括了过去50年来该书接受过程中的激烈争论。许多有才华的读者发现《洛丽塔》是关于爱情和失落的美好和让人心碎的故事。还有很多有才华的读者发现该书是对无关道德内容的罪恶和品格的无耻道歉。

小说的前言提供了如何最好的阅读该小说的方法。约翰雷恩(John Ray Jr)博士解释题目是《洛丽塔或一个死了妻子的白人的忏悔》的书稿怎么落到了他的手里以及为什么同意出版。他警告说在阅读的时候人们会“为书中的内容着迷但同时对作者深恶痛绝。”这个前言就是纳博科夫本人写的。(在书的前面这非常明显---但是也并不是很清楚一直到1979年的英文报刊仍然被骗,还把这个前言换成了纳博科夫爱好者马丁•阿米斯(Martin Amis)受委托写的。让读者着迷和分歧的是人们到底应该怎么阅读这本书。换句话说,如何“为书中的内容着迷但同时对作者深恶痛绝。”

我们讨论的作者不是纳博科夫,而是他创作的让人着迷的人物亨堡亨堡。在采访或文章中,纳博科夫很小心强调亨堡是个“恶棍”或“流氓”。但是纳博科夫也小心指出亨堡不仅仅是“恶棍”或“流氓”。纳博科夫谈到小说结尾部分主人公思想变化的时候说“在他的最后阶段,他是个有道德的人。因为他意识到他爱洛丽塔像任何女人应该被爱的方式。但是已经太晚了,他已经破坏了她的童年。”

洛丽塔是关于亨堡(Humbert)的性欲旺盛(nymphelepsy),或更准确的说是他的对少女(nymphet)的爱的故事。一个早熟的女孩不仅仅是个小女孩儿,或者任何可爱的小女孩儿。正如亨堡出神地解释的聪明的女孩需要艺术的敏感,打动他的心坎。

亨堡说“让一个正常的男人从一堆女孩或女童子军的照片中挑选最标致的女孩,他未必能在中间挑选出早熟少女。你的是个艺术家,是个疯子,一个充满忧郁的动物,腰部有热毒的泡泡,虚弱的脊椎上有永远映照超级肉欲的火焰。(你得卑躬屈膝和隐藏)。” 亨堡以拥有这个艺术敏感而自豪,越来越把他对洛丽塔的爱比作艺术家对难以捉摸的形象的爱,他在努力实现艺术品。用让人吃惊的精致和真正的狡猾亨堡开始带领读者到一个危险的道路上去。

《洛丽塔》最好的读者和辩护者之一莱昂乃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早在1958年就写到“当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吃惊,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实际上在宽恕书中描写的亵渎行为,我们被诱惑默许这个行为,因为我们允许自己的幻想接受我们知道应该感到恶心的事情。”

亨堡的诱惑力大部分来自他奇特的辩论天赋,同时也来自他一再激起的勾引人的对比。正如艺术家是他或她个人灵感的第一责任人,亨堡描述自己是对他的激情的第一责任人。很快他就被自己感觉的点燃烧毁了,尽管他有洞察力和敏感性。他对自己所声称的激烈爱着的少女行动大胆和冷酷。他获得的教训他学到的太晚了。

正是这个晚来的教训鼓舞他做出特别的举动---写他的忏悔录。纳博科夫让亨堡完成回忆录,他不是从后悔的观点来叙述,这是他在写作时的感受,而是以一种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的语调以及在此之前的萦绕他心头的消魂和狂喜来写。他写作时的视角是逐渐说服自己他对洛丽塔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是有道理的,不是那么坏的。

正如他隐秘地声称的,这个方式让他的“阴谋的匕首”充满悔恨的好模式,仍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看不见的。一旦不再这样的时候,当他不再重新创造或联系自己的冷漠,为了他声称的“回顾的貌似真实性”(retrospective verisimilitude),读者最后能够明白为什么他选择把匕首一开始称为阴谋。它是针对谁的?他和谁密谋反对谁?纳博科夫在1934年的小说《绝望》(Despair)写到(Tum-tee-tum. And once more--TUM!),从一个杀人犯和认为自己是艺术家的疯子的视角讲述的故事。“我没有疯,我只不过弄出欢快的声音。一种在愚人节开玩笑时产生的快乐。我开了谁的玩笑?他是谁?亲爱的读者,照照镜子吧。”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经说没有什么比对雄辩口才的免疫力对民主更有用的东西了。亨堡的回忆录可以这样来看。他最终想告诉读者的是:我的行为是骇人听闻的,不要让任何狡辩说服你相信我的行为不丑恶。看看这些丑恶的事实吧,看看它们造成的伤害和痛苦吧。

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现在已经50年了,用特别的方式告诉我们艺术家不能像生活在话语世界那样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这就是话语世界表达的人们值得吸取的教训。

译自:“The seduction”by Leland de la Durantaye

http://www.boston.com/news/globe/ideas/articles/2005/08/28/the_seduction/?page=full

作者简介:莱兰德•杜兰塔耶(Leland de la Durantaye)哈佛大学英语和美国文学副教授。

译者简介: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进入专题: 洛丽塔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96.html
文章来源:燕南首发(http://www.yannan.cn)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