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琦:舆情研究服务于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三个向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59 次 更新时间:2015-03-10 09:10

进入专题: 舆情研究  

于家琦  

 

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舆情研究涉及政治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舆情研究在政治学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立项查询系统,在2005—2014年间以“舆情”作为课题名称关键词搜索到的84条数据中,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立项最多,共32项;政治学的立项只有6项,占7.1%。中国政治学必须加强对舆情领域的研究,才能为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做好服务。

 

丰富本土政治学概念

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越来越意识到整理开发本土政治学核心概念的必要性,强调用中国话语讲清楚中国实践。

作为舆情研究最基本的概念,舆情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词语。“舆”字在春秋末期出现,原指车,后与“人”连用,意为“众人”。“舆人”之后又出现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议”等词语,表示一般百姓的意见、言论。据查,“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897年唐昭宗的一封诏书中:“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此后,“舆情”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四库全书》中共出现1100多次。这些用法体现了舆情的两层含义:其一指民众的情绪,表现为“舆情欢载”、“舆情震骇”等;其二指民众的意见和愿望,表现为“察舆情之向背”、“俯徇舆情”等。近年来,“社会舆情”、“网络舆情”等词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

虽然国内学界目前对舆情内涵的界定各异,但基本认为舆情的核心在于民众的意见、态度等,与中国历史上对舆情的释义相符。广义舆情指民众的态度;狭义舆情则将其限定为政治指向性的民众态度,和政治学中的政治态度是一个范畴,但更侧重于普通民众的政治态度。因此,适时地将对民众政治态度的研究,转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舆情研究,不失为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策略。

除了舆情概念具有本土特色之外,从舆情现象中概括抽象出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助于丰富中国政治学研究,比如舆情表达方面的研究。舆情表达是政治过程的起始。从中国舆情表达的主体看,制度内的表达主体数量多且地位高、真正民间社团性的主体很少;从舆情表达渠道看,新媒体表达渠道相对发达,而体制内传统表达渠道的功能发挥不充分。这些特殊性所形成的舆情现象和规律需要政治学加以关注,比如网络舆情与舆论相互转化所形成的“舆情雪球”现象对于解释公众议程对政策议程的影响,“舆情支持与舆情危机”对政治稳定和合法性研究的延展,党和政府建立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对中国政治沟通理论和制度方法的初步总结,以及日趋兴起的舆情指标和预测预警研究对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管理提供的技术支持等。

 

增强政治学大众化色彩

综观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政治学的枝繁叶茂需要在学科的哲学化、科学化和大众化三个层次上展开,三者共同发展才能促使政治学学科体系趋于完整。政治学哲学化是基于学术理性的考量,注重挖掘政治目的、政治价值;政治学科学化是在实践中验证政治理想的可行性,注重对政治问题的科学分析;政治学大众化是将政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民众的语言,引导民众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提高政治活动的技能。

中国政治学在这三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政治学大众化尤其紧迫。实践中,政治学理论的公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政治学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创新性对话方式相对稀缺。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建设的同时,中国政治学需要构建“公民政治学”,致力于向普通民众传授公民政治理念与常识、公民政治权利及维护、公民政治参与和与政府对话的基本技能等内容,积极引导公众走进政治学,协力推进社会建设。

在促进政治学大众化方面,舆情研究的优势明显。舆情研究关注民众和政府的相互关系,在强调尊重舆情、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也包含了注重民众责任、引导民众有序表达和理性参与的学科职责,提倡和平对话的协商途径,避免过激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和民粹主义倾向。民意调查是舆情研究的常用方式,它一方面是一种公民参与机制,使人们讨论的社会问题更容易形成清晰的民众意见,提高决策者有效把握社会政治心理、科学优化政策体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在公共关系中为民众提供信息、影响媒体报道与公众议程,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民众多视角地关注公共事务,从而塑造民众的理性参与意识。

 

打造客观认识中国新平台

首先,舆情研究能增强中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交流的共通性。从最基础的研究对象——“舆情”来看,它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与国际通用的“民意”概念相对应。在西方政治学中,民意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很多著名的政治学者都探讨过民意问题。在新兴的网络民意研究中,西方政治学界也涉足颇多。有学者分析了1998—2014年间关于网络民意的千余篇英文论文,其中“参与”、“政治”、“民主”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都较高,表现出网络民意研究在政治学中的重要性。扎实推进中国政治学中的舆情研究,将为中西方学界乃至媒体和政府间关系提供对话沟通的必要平台。

其次,舆情研究能增加中国政治学话语的亲切感。舆情研究分析普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观点,研究对象的草根性既包含了民众对改革成果的满意和认同,也包含了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批评和未来发展的期待。将普通民众的意见进行有效的理论概括,不仅能够完整呈现中国社会心理的状态,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力机制;而且能够反映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诉求,使中国的形象更亲切、更接地气。可以说,增强舆情研究,客观分析民众不同层面的价值需求,是以学术方式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助力的时代要求,更是以学术方式为中国政治过程有序展开的理论使命。

再次,舆情研究能提升世界对中国民主发展绩效的认同度。通过定量研究考察政策变迁和民意之间的关系是西方民意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数量和质量上加强对中国舆情的定量研究,深度剖析舆情与中国政府决策过程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成果。可以说,舆情和政策关系研究从一个侧面为中国政治过程研究提供了实证论据,在实质意义上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提高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人民性,把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肯定和新要求不断融汇于党的执政使命,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进入专题: 舆情研究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87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