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一篇经济史文章的翻检--关于货币重铸、牛顿、金本位以及西方世界的兴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48 次 更新时间:2015-02-25 09:16

进入专题: 货币   金本位  

管清友  

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 1642-1727),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数学、物理学以及天文学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牛顿于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学,得到天才数家巴罗教授(Isaac Barrow)的指导,并于1664年获学士学位1667年返回剑桥攻读硕士,并于1669年继承巴罗教授担任全世界数学界最著名的三一学院数学首席讲座。1727年3月20日,牛顿逝世。英国政府为牛顿举行了国葬,这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并把灵枢安放在威斯敏斯特,安葬在这里的是英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牛顿毕生的贡献集中于流术数(微积分)、万有引力和光的分析。这造就了他在自然科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也赢得了后人永久的敬重和仰慕。

提到牛顿,多数人都对他在数学、物理学以及天文学上做出的贡献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他在铸币史上的贡献人们似乎很少提及。即便是牛顿的传记也对这一历史一笔带过。鲜为人知的是,牛顿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大约只有30年,而其弃学从政的时间也有30年。正是在他从政的那段时间,牛顿成功的解决了英国货币重铸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他为英国铸币史乃至世界铸币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牛顿进入皇家造币厂工作

虽然牛顿担任了剑桥大学的教授,但是他的从教生涯并不愉快。牛顿给学生授课曲高和寡,能听懂他讲课的学生也凤毛麟角。在剑桥大学从教的日子,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随着而来的是他与同行,如与胡克、莱布尼茨之间争论,甚至是学术争端。也正因为这些学术争端,后世的传记作家认为牛顿的人品有些问题。在剑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并没有让牛顿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他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生活窘态。很多人帮助牛顿推荐工作。

1696年,牛顿的学生和朋友,哈利发克斯爵士(查尔斯·蒙塔古,家世显赫,是当时英格兰的财政大臣)推荐牛顿当英国皇家造币厂监督。蒙塔古在信中对牛顿说:

“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终于能向您证明我的友谊以及国王对您的功绩的赏识。国王已应允我任命牛顿先生为造币厂监督。这个职位最合适不过了,年俸约为五六百英镑,而事情不多,花销不大……”

牛顿答应了去皇家造币厂的工作,正式弃学从政。1696年牛顿进入英格兰皇家造币厂,成为造币厂的监督(Warden of Royal Mint ),1699年他又被任命为造币厂厂长(Master of Royal Mint)。监督只是国王在造币厂的代表,但是1666年英格兰取消铸币税之后监督的职位实际上已经几乎没有事情可做,纯粹是个闲职,但收入颇高。成为造币厂厂长之后,牛顿的收入更高,是年俸2000英镑。要知道,当年建造格林威治天文台才花了五百英镑多一点。

牛顿在造币厂的工作很负责,他大力打击造假者,有时候还亲自去刑场处观看处决罪犯。成为造币厂厂长之后,牛顿正式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当中,并作为具体执行者负责实施议会通过的关于整顿货币的法案。

但是,也有人对牛顿在造币厂的工作颇有微辞。美国作家J.伯恩斯坦在其著作《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中写道:“事实上牛顿是—-一位狂热的清教徒,似乎至死都没有接触过女性,并且大概也抑制了同性爱的倾向—-胸襟狭窄而凶暴,好发狂怒(这一点在他任造币厂厂长期间,是完全可以任性表现出来的。因为那时他对那些交由他审判处理的恶劣的‘伪造货币者以及偷剪银币边缘者’—-伪造货币当时在英国要处极刑—-握有生死大权)。比起物理学,他至少用同样多或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炼金术和《圣经》编年史上。他看起来几乎是完全肆无忌惮地追逐个人名利,而他的这种个人名利心比起其它一切来,往往同他的社会地位有利害关系。”

也有人认为,牛顿在他的一生中,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只是一小部分,倒是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神学和炼金术(alchemy)的研究中。一位日本学者在其《科学史上的九十九个谜》中写道:“十七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炼金术逐步丧失了信用。但是,也有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直到晚年还埋头研究炼金术。”事实上,alchemy有三种含义:一、想把廉价金属转换成为贵金属(物质转换的技术);二、追求一种万灵丹;三、当时对于上帝创造世界可能是一种化学的方式的思索。牛顿在1696年最后离开剑桥大学时,曾把大量的关于炼金术的手稿随身携带。并且,他在担任造币厂厂长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关于铸币的论文。但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他在英国议会所做的货币报告的内容。牛顿对铸币到底有无深刻的研究,还需要后续的研究来证明。

虽然牛顿从事alchemy的研究是否对其后来管理英国造币厂有过帮助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在铸币史上的地位同样无可替代。从1696年到牛顿去世的1727年,牛顿前后在皇家造币厂工作了三十多年,当了27年的造币厂厂长。正是在这一期间,英国由银本位制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的作者乔恩认为,“在牛顿改革之后,联合王国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并且在1816年被正式确定下来”。(直到19世纪后期),“金银兑换率自从牛顿1696年货币重铸以来一直保持相当稳定”。

1705年,由于牛顿的科学成就和在造币厂任职期间的功劳,英国女王授予他贵族称号,牛顿因此被褒奖为伊萨克爵士。

那么,牛顿在1696年那次看似平常货币重铸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与英国金本位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货币重铸的问题。

1696年货币重铸及其背景

在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年代,货币的贬值仍然会发生,而且一旦发生,整个货币体系就会陷入崩溃。如果不足值的货币大量存在于流通领域,并且人们普遍按照面值来接受货币,就会出现格雷欣法则所表明的情况:劣币驱逐良币。这样,流通领域中的足值货币将会越来越少,不足值的货币会越来越多。以国家信用和统治者的权威担保的货币就会失去信用,人们会转而按照货币实际的贵金属含量(通常就是金银)来接受货币。同时,由于持有足值货币进行交换是不合算的,在劣币的驱使下,很多人会将足值货币(比如银币)熔化去换回黄金。而黄金在成为本位币之前的流通量是非常少的。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如此,那么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基本上就陷入了瘫痪。这样的情况在英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国家选择频繁重铸货币的基本原因就在于货币体系的不稳定。

在1696年货币重铸之前,英格兰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货币重铸就分别发生在1257、1279、1299、1344、1412、1464、1526、1542、1544、1545、1546、1547、1548、1549、1550、1551年。如果说亨利八世统治时期(1509-1547或者1548)频繁的货币重铸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货币大贬值的时期,但是在商业革命时期(大约13-15世纪)“有别于欧洲其他地方的是,英格兰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铸币是稳定的,具有良好的声誉”。(约翰·F. 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56页)即便如此,英格兰仍然不得不频繁的重铸货币。

17世纪末期,欧洲各国的价格普遍经历了一个下降的过程。1620(1650)-1734(1755)期间整个欧洲的价格周期呈现下降趋势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乔恩也注意到,从1660年到大约1688年,价格实际上一直在下降(这里的价格下降不是特指金银的价格,而是全社会总体价格水平);某种迹象表明,由于货币短缺,贸易正在萎缩。一位叫做里的学者所作1558-1694年年均铸币发行量的统计表明,1649-1694年年均流通白银数量比急剧减少,比1558-1649年年均流通量减少了50%还多。而黄金流通量却增加了接近50%。很显然,金银兑换率已经严重失衡。由于当时英格兰是事实上的银本位制,也就是说,作为本位币的白银价格上涨了50%,这样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对于货币体系的冲击相当巨大。因此,货币再次成为一个问题,重铸货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货币的短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17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先后有1618-1648年的欧洲大陆“三十年战争”,1642-1649年英格兰内战,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年三次英荷之战,1689-1697年反法的奥格斯堡联邦战争。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体制的变革(由臣民自备武器随国王参加战争转变为雇佣军),使得各国的军费膨胀,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战争的巨大支持无疑消耗了财富,也使得货币贬值成为必然。1696年英格兰银行已经出现了挤兑风潮。克里尔评价到,由于金价上升,银价降低增加了政府维持战争和军队的成本,政府被迫考虑货币重铸的问题了。

如果仅仅是因为货币短缺和战争导致货币重铸的话,那么1696年的货币重铸可能与历次的货币重铸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看起来这一次的情况要比以往严重的多。因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和如何对在铸币面值上受到损失的人给予补偿。估计损失可能达到200万英镑,相当于和平时期政府一年全年的总支出。毫无疑问,这使得已经不堪战争重负的财政雪上加霜。

牛顿对货币重铸的态度

1662年采用花边轧压后,硬币削边和擦损减少了,但轧有花边的硬币仍被贮藏和熔化出口。1695年5月,议会试图禁止银子出口,但未能成功。年底,议会颁布了重铸硬币的法令,并且有一个短期条款规定,在这段时间内份量不足的硬币可以用于交税和偿还财务署的贷款,但过了这段时期就不能使用。为了解决重新铸币的费用,政府征收了新税,面值达550万英镑的旧硬币被收缴,然后被重新铸成270万英镑份量足的硬币。但这些份量足的硬币未能保持在流通之中。

当时对采取哪一种方式进行货币重铸是有很大争论的。其代表人物是财政大臣朗兹和哲学家洛克。他们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货币单位是计算名称还是金属重量。朗兹建议的方式是让重铸的银币变的更轻了,足值货币由于会按照事先规定的溢价进行交易那么原来足值的货币会很快投入流通。洛克建议的方式是遵循旧制,按照原有标准重铸货币以代替流通中的旧硬币。但是这两种方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差别很大。在含银量下降按照面值流通的情况下,朗兹建议的方式有利于债务人用少量白银清偿现有债务。很显然,在战争时期,政府通过货币贬值征收“铸币税”(也可能是通货膨胀税。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是两个有密切关系的不同概念。通货膨胀税是通货膨胀率和实际货币余额乘积。当物价上升速度等于货币增长速度时,政府所征收的铸币税等于通货膨胀税。当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上升后物价水平急剧上涨的情况下,货币实际余额将会以比物价上升速度更高的速度下降,通货膨胀税在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将迅速下降。在通货膨胀速度高于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情况下,由于实际货币余额的急剧下降,政府最终无法征到实际铸币税)的方式以少量的白银就可以清偿积累的大量战争贷款和政府赤字。实际上,这就是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种方式,使得国王能够合法的赖帐,合理的掠夺。洛克的建议会使国家增加负担,损失很大。后来的货币史家对此也颇有微辞。法国的拉勃立兹(Leibliz)批评说1696年根据洛克建议实行的货币重铸制度虽然很够爽快,但是损失实在太大。

1696年5月4日,手工铸币被官方废止,货币重铸正式开始。因此,“硬币重铸构成了约翰·洛克对财政大臣威廉·朗兹的胜利”。洛克的胜利,使得英国政府花了很大的费用,改铸了银币,这个胜利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作为债务者的国家获得的政治上的胜利。其实,胜利不仅仅来自政治上,还来自经济上。由于采纳洛克的方案,国家作为新兴产业资本家的债务人,需要偿还比原来更多的债务。结果,主张货币单位不是名称而是实质金属内容的理论家,在偿还货币债务方面却成了主张货币单位是名称的人了;相反,主张货币债务不是金属实体而是名称的理论家,在关于货币债务方面实质上又等于主张货币实体的人了。由此可见,关于货币的争论,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只根据了货币各种只能的哪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论争反映了社会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朱绍文:《经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266-268页)。

牛顿是在进入造币厂工作之后才参与到货币重铸的争论中去的。而且一开始牛顿只是监督,并不涉及政策制定。成为造币厂厂长之后,牛顿正式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当中。牛顿坚持认为银币是本位币,本位币不能被改变。造币厂造币产量的波动根源于战争和英国的对外贸易,与银行当时的纸币没有关系,纸币和金银是相互替代的,而相反,朗兹却认为纸币是有害的。当时,牛顿坚持的观点有4条:

1、应当由议会通过立法来规定一克朗硬币的价值就等于一盎司白银。

2、赞成贬值,改变外在价值比改变内在价值更合理。也就是说是将一克朗硬币的价值 增加到一盎司白银的价值(6先令3便士),而不是相反将一盎司白银价值减少到一克朗的价值。

3、尽量减少所有硬币的重铸成本。

4、应当维持英格兰和其他国家的金银兑换率相同,以免套利行为冲击国家货币体系。

事实证明,牛顿是自相矛盾的。他极力坚持银本位,并与洛克一起,反对朗兹的建议,但是最后正是他放弃了银本位。

牛顿对货币重铸形势的判断

决定实施货币重铸以后,皇家造币厂和另外六个较小的造币厂同时开工铸造新币。但是造币厂的产量要比预想的少的多。在1696年3月26日至1697年1月1日,实际上造币厂几乎没有承担什么铸币义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忙着从国外进口金币几尼或者半几尼。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失,造币厂几乎无银可铸。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虽然牛顿在铸币的重量和纯度上实行了最严格的标准,但是那也无济于事。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有完成。公众对铸币失去了信心,议会也无法抑制黄金价格的上涨,金和银两种通货的危机必然发生。

决定实施货币重铸以后,皇家造币厂和另外六个较小的造币厂同时开工铸造新币。但是造币厂的产量要比预想的少的多。在1696年3月26日至1697年1月1日,实际上造币厂几乎没有承担什么铸币义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忙着从国外进口金币几尼或者半几尼。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失,造币厂几乎无银可铸。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虽然牛顿在铸币的重量和纯度上实行了最严格的标准,但是那也无济于事。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有完成。公众对铸币失去了信心,议会也无法抑制黄金价格的上涨,金和银两种通货的危机必然发生。

由于面临意见分歧,议会通过的法案其实也是朝令夕改。1696年1月17日,议会通过了“王国克朗混乱状况整治法案”,但是该法案在下议院的考量下推迟实施。1696年2月15日,议会通过表决决定将几尼的价值降到28先令。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价格仍然很高。1696年2月24日,议会通过“取消银币铸造义务,鼓励铸造几尼金币法案”。1696年2月26日议会又决定几尼价值应该降到26先令,3月26日的法案又决定几尼价值不能超过22先令。但是10月份,几尼实际上已经降到了22先令以下了,禁止黄金进口的法案也成为一纸空文。1699年2月16日,议会又决定不得强迫任何人按照22先令接收几尼。1699年几尼的价格为22先令,造币厂将之降为2l先令6便士。事实证明这个价格仍然太高。金子被输送到铸币厂,但银子却很少。在一个几尼等于22先令的情况下,金与银的比率为15.93:1。在等于21先令6便士的情况下,比率为15.58:1。在等于21先令的情况下为15.21:1。而在汉堡,金与银的比率却接近于15:1。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利差使得禁止黄金的进口和阻止白银外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方面在进行货币的重铸,一方面由于金银兑换率的不稳定导致白银外流,黄金内流。

牛顿也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3/4旧便士,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这就使得金子大量流入伦敦。而银块的价格继续高于银币所代表的价格,货币重铸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在重铸期间投入到流通中的700万英镑银币很快就退出了流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形势的发展实际上导致了原定的货币重铸失败,牛顿也不再认为洛克的建议是正确的。学者史拉斯认为,牛顿关于货币的观点几乎没有什么原创性的,根本的原因就是牛顿不知道格雷欣法则的含义和限制条件。后来的形势迫使牛顿改变原来的想法,提出了新的政策主张。

在1717年9月21日的货币报告中,牛顿分析了欧洲各国以及中国、日本、东印度的金银价格情况,认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人们已经开始拒绝使用银子进行支付。即使接受银子,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而且,黄金的大量流入也使金价自动的回落了。政府面临的问题就是:是政府来降低金价还是让金价自己缓慢回落?

牛顿认为当时英国尚有很多银器,把这些银器拿来进行铸币也能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但是,既然存在金银利差,黄金仍然会持续不断的流入英国,因此他不主张用白银进行铸币了,因为黄金事实上已经成为英国的本位币。

牛顿确定金银比价

牛顿在1717年9月的货币报告中建议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又1/2便士。虽然金本位的形成不但依赖于黄金价格的固定,也有赖于白银地位的变化。而且,直到1774年白银的非货币化才完成,但不可否认,牛顿的改革为金本位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金德尔伯格谈到,许多人认为金本位从1717年开始,那年牛顿将金价定为3英镑17先令10又1/2便士,但银子的非货币化直到1774年才发生。那是一次重铸金币的日期,是认识到银子是辅助硬币的日期,也是对银币的使用采取限制的日期(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徐子健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第13页、83页)。

乔恩也强调,1774年的货币重铸实际上是接受了后来于1817年正式采用的金本位制。学者费就认为,1717年以后英格兰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但是,英国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是1816年利物浦成为联合王国首相以后的事情了。

1774年的货币重铸取消了银作为通货的地位。1816年6月22日,在利物浦的主持下,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沙弗林金币用22开(11盎司或者91.67%的纯度)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含纯金113.0016格令。这个法案使得白银处于从属地位,法定银币只有2英镑,而且在铸造的时候有意让银币重量不足。虽然固有的金银兑换率不稳定问题依然存在,但是,“以银作为辅币的金本位制运转良好,并且一直保持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还维持到了战后”。

牛顿实际上最早确立了英国的金本位制

1696年的货币重铸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的成功,而在于它失败了。正是这次重铸失败才偶然催生了英国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对于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1815年拿破仑战败以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经济史学家称1815-1914年称为“英国霸权”(Pax Britannica Hegemony)时期。由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当中的核心地位,1880年以后,主要工业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但当时各工业国的金本位略有差异,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则实行完全不同的制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区域使用黄金货币,殖民地则使用母国银行发行的钞票,并实施货币局制度或银本位制。外围国家如中国、拉美等实行的是银币或不可兑换的纸币。但是基本可以判定,这一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中心——外围构架。位于这一体系中心的国家担负着提供国际货币的职能,而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通货过程的对立面,就是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资源的过程。换句话说,外围国家以支付国际铸币税为代价,获得了使用国际货币的便利。从1816年英国从法律上确定金本位制以后,伴随着1815-1914年“英国霸权”100多年的历史,金本位制事实上存在了200多年。

尽管金本位制广受争议,但是,在国际金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熔化,使金币数量能够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金币可自由兑换,保证了黄金与其他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比价的稳定;黄金可自由输出入,从而保证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金本位制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固定汇率体系,促进了当时国际汇率的稳定、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参战国均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实际上已经解体。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各国相继恢复了金本位制,但黄金的地位大大被削弱,一些国家实行了金块本位或金汇兑本位,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进一步受到限制。1929-1933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各国却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但是在那个时候,英国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世界霸主了,其地位已经被美国所替代,只是当时美国还没有走到前台。由于英国的国际收支已陷于困境,迫使英国于1931年终止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正式成为了历史。

虽然对牛顿弃学从政很多人有很多争论,但是如果抛开这些争论,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家们对牛顿的工作还是表达相当的肯定,甚至评价极高。比如《货币史》的作者格林·戴维斯就认为牛顿担任造币厂厂长是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时期正是英国从银本位向金本位转化的时期,因而戴维斯将1699-1727牛顿主政造币厂列入1600-1699年的货币大事年表。金德尔伯格在《西欧金融史》中的货币大事年表当中除了列入了1696年货币重铸以外,还列入了这样一个条目:1717年,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又1/2便士。并且评价到,“1717年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31年,其中从1797年至1819年之间和1914年至1925年之间中断过。”牛顿为金本位制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虽然可能是偶然的,但却是巨大的,并将被后人连同他在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一起永远铭记。

    进入专题: 货币   金本位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33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