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刚刚来临,全球金融市场就遭遇了一场“黑天鹅”事件,本已维持了三年之久的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上限被瑞士央行突然宣布取消。也许本意在于减小维持汇率压力的瑞士央行也没想到,瑞郎汇率突然“脱欧”给瑞士本国、欧元区及全球金融市场会带来如此大的冲击。瑞士央行“黑天鹅”事件再次给市场敲响了警钟,中国企业尤其是中资银行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建立完善常态化的风险对冲体系与防范机制,避免在“黑天鹅”事件中遭受过大损失。
“黑天鹅”事件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瑞士央行取消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的上限,不仅给本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发瑞士法郎汇率暴涨、股市暴跌,同时也波及其他经济体,导致欧元汇率创下新低、美股迅速下行。在市场超预期的剧烈波动下,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全球多家大银行蒙受数亿美元的损失,部分外汇交易经纪商陷入“倒闭”困境,瑞士央行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黑天鹅”。
从瑞士本国来看,“脱欧”之后的瑞士法郎汇率暴涨,将给出口占GDP比重达72.2%(2013年数据)的瑞士经济带来明显冲击,据瑞银(UBS)预计,瑞士出口商品将因此造成约50亿瑞郎的直接损失,2015年、2016年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1.3和0.6个百分点至0.5%和1.1%。瑞士银行业盈利状况也将出现恶化,据花旗银行预计,瑞士私人银行巨头宝盛集团的利润将因此缩水30%。
从欧元区来看,其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乏力、通缩风险攀升的背景下,资金流出欧元区迹象已开始显露,瑞士法郎“脱欧”进一步加快资金流出欧元区的步伐,导致欧元区流动性更趋紧张,复苏前景更加艰难。另一方面,瑞士央行可能在欧盟范围产生示范效应,冲击欧元体系。丹麦央行虽未宣布克朗“脱欧”,但也紧随瑞士央行步伐迅速降息以应对欧洲央行可能的QE政策,而欧盟其他央行如何行动尚是未知数。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欧元在全球储备货币币种结构中占比已经从28%降至22.6%。倘若瑞士央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欧元的前景令人忧虑。
加强风险防范
第一,政策风险并非无迹可寻,应多关注预警信号。瑞士央行“黑天鹅”事件再次给市场敲响了警钟,在形势错综复杂的后危机时代,各经济体政策调整是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一大风险。然而,政策风险并非无迹可寻,政策调整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以瑞士为例。在宣布取消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上限之前,瑞士曾于2014年11月30日举行公民投票,试图将瑞士央行此前维护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而买入欧元换为黄金,增加瑞士央行黄金持有量,降低欧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这次黄金公投的失败,事实上为瑞士央行取消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上限埋下了伏笔。据官方统计,2014年12月在欧元迅猛的跌势之下,瑞士外汇储备环比增加了7%至4951亿瑞士法郎,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为维持本币汇率而买入的欧元。瑞士央行在当时几乎成了市场上唯一的欧元“多头”,其随后宣布取消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上限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在“黑天鹅”频繁出现的时代应加强风险防范。近年来全球经济“黑天鹅”事件频繁出现,乌克兰危机、埃博拉疫情、卢布危机、国际油价暴跌等,几乎每一起“黑天鹅”事件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多家金融机构遭受严重损失。虽说“黑天鹅”事件能够防范就不会称之为“黑天鹅”,但在“黑天鹅”如此频繁出现的时代,加强风险防范却是应有之举。2014年上半年全球市场总体维持低波动率状态,到2014年7月3日标普500波动率指数(VIX)跌至10.32点,创下2007年2月至今纪录低点。波动率走低反映出市场乐观情绪占据主导,在此环境下投资者对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减弱,许多金融机构的风险对冲产品销售疲软。然而,过于乐观的态度最终让投资者付出了代价。因此,即便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也应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尤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更应建立常态化的风险对冲体系与防范机制,避免在“黑天鹅”事件中遭受过大损失。
第三,当前“去欧元化”风潮值得警惕。瑞士央行取消瑞士法郎对欧元汇率的上限只是当前“去欧元化”风潮中的一个情景。事实上,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去欧元化”风潮就在悄然抬头。2012年的希腊大选就曾引发了市场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随后,其他重债国可能退出欧元区的言论开始在市场上流传。英国内部甚至发出了退出欧盟的声音。希腊左翼联盟党Syriza在新一轮大选中胜出,成为新一任的执政党。若Syriza上台后坚持此前的立场,废除与“三驾马车”签署的备忘录,未来退出欧元区也并非杞人忧天。经济复苏疲态之下,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面临更大的考验。近年来,中国对欧投资持续加大,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存量较2010年末翻了两番多,达490.1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继续密切关注欧洲这块投资热土的同时,也要警惕“去欧元化”风潮,合理甄别投资对象,防范在欧资产质量面临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