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女孩右腿被炸断,手术再接成功,目前正躺在床上康复;另外一个小男孩的一条腿也被炸断,手术后居然神奇地站立起来,而且已经能够慢慢走动。
这家名为ZIV的医院位于以叙边境,除了为以色列国民提供医疗服务之外,还接受在叙利亚内战中受伤的难民,而且是免费救治。据医院负责人介绍,该机构资金并不宽裕,经常处于捉襟见肘状态。
见此情景,正在以色列访问的企业家信力健先生马上解囊相助,掏出一摞美元现金捐给医院,同时还给受伤的女孩和男孩一些零花钱。看着医院陪同人员和病人感激的神情,出于习惯,同行的一位朋友马上拉着信总和医院负责人照相,立即被我坚决制止。大家有些不理解:对于这样的善举,为何不让照相?
我说,我给你们讲两个故事。
2007年,欧洲教练技术学院院长施密茨博士来北京讲课,连讲9天。最后一天,其中一位来自河北的学员突然从椅子上滑下来,倒在地上。大家赶紧叫来救护车,把病人送进医院。经过诊断,医生确诊这位学员得了脑溢血。
按照原计划,施密茨博士第二天就要飞回德国,但他临时改变决定,把机票退掉,留下来陪伴病人。有人不解:这不是你的责任,为何留下来照顾病人?施密茨博士回答:“如果你连自己的学员都不爱,还有什么资格当老师,尤其是教人提升素质的教练技术?”
由于救助及时,病人脱离了危险并很快醒了过来。有人提议,捐些款以缓解病人的经济压力。此事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施密茨博士带头,其他学员和培训组办方也积极跟进,迅速凑了几万元交给病人。有人还制作了一张写着捐款数额的小纸牌,让大家拿着纸牌和病人照相摆拍。见此情景,一向温和的施密茨博士马上严肃地喊停。他说:“我们不能炫耀自己的善举,否则就失去了慈善的本来意义。”“一旦把慈善作为炫耀的资本,你的善心将丧失殆尽。”
尽管大家并不完全理解施密茨博士的话,但没有人再提和病人照相摆拍的事。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严重的地震。同年7月,北京大学邀请德国领导力学院院长皮诺先生前来中国,参加北大高端培训“黄金周”活动。皮诺院长告诉我,他想为中国四川捐款,看有什么方式比较合适。我说:“你在北大演讲,正好要卖你的《领导力-核心揭秘》的中文版,何不把书款捐给灾区?”皮诺赞同我的意见。皮诺的演讲极富感染力,几箱书很快销售一空。
拿到书款后,皮诺让我陪他到邮局汇款。我说:“何不把书款交给北大,让北大捐给四川?这正好是一个宣传你的大好机会。”我的建议被皮诺很干脆地拒绝,他说:“最好直接捐给受灾地区,不要通过其他机构转手。”
到了邮局,他要求匿名捐款,这下轮到我急了。我说,你捐款既不让北大知道,也不留下自己的姓名,这捐款有啥意义?皮诺很认真地说:“慈善的目的不是做秀,而是让被赠者受益。捐款是净化自己心灵的一件好事情,如果用来炫耀,你的心灵就变得不纯洁了。”
皮诺院长一席话,让我若有所思。我这才想起,德国很多古老的建筑,包括古堡修复、博物馆文物的捐赠、教堂的建造和维修,很多都是私人捐赠,但并未看到如中国那样刻有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额的“功德碑”或“功德牌”。德国古老建筑的修复,即便有政府支持,但普通人的捐款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没有普普通通德国人的善举,光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德国那么多被毁坏的建筑肯定不会那么快就得以被修复。
那么,德国人为何热衷于匿名捐款呢?很大程度上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别人不知道,但上帝也是能够看见的。再说,捐款是出于个人内心,给自己心灵一次提升和净化的机会,何必做秀给他人看?
这让我突然想到另外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里有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每年临近圣诞节,树上就会挂出上百个圆形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苏北农村孩子的名字、性别和年龄。经过这里的外籍学生,都会轻轻地把这些五颜六色的卡片摘下来,塞进书包里,然后回家与父母一道,按照卡片上的信息去筹备他们的礼物。一个月之后,苏北的孩子们就会收到这份来自异国同龄人的新年祝福。
这样的交往已经延续了好些年。只是两地的孩子都不大清楚,这项活动始于何时,又是为了什么。其实这源自一个悲伤的故事:
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18岁~21岁的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
案发后, 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了案情之后,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很吃惊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
虽然普方的母亲没能阻止中国法院的死刑判决,但很多德国人认识到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问题。庭审中的一个细节给他们触动很深:那4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正式的工作,其中只有一个做过短暂的厨师,有一个摆摊配过钥匙。于是,一些德国人和部分在南京的其他国家外籍人士开始寻求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纪念普方一家,这就是让更多的中国孩子接受教育。他们决定以做慈善的方式纪念普方一家,把帮助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作为最初的使命。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打算用业余时间做慈善的外国人并没有得到在中国成立基金会的批准,于是他们改称为普方协会,与南京本地的爱德基金会合作,资助苏北地区的贫困中小学生完成9年义务教育。随着中国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他们把资助对象延伸到高中。高中生每年资助2000元,初中生每年资助1200元。
虽然这一切已经超出了普方协会最初的预想,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影响了一批中国人,去回报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比如,一位家具城的中国老板从拍卖家具的钱里拿出10万元,捐给普方协会。又比如,一位在普方运动会上受聘帮孩子画彩绘的中国老师,听说是这样一个活动,就不肯收钱了。
协会的宗旨是“把人们心中善的力量激发出来,成为社会的矫正器”。所以协会创世人企盼,有朝一日,“慈善也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协会一直在默默地做慈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扬名,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至今还上不起学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