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逐步占领南中国海的主要动机不是石油,更不是那里日渐减少的鱼类资源。而是关乎两件事:战略地位,以及当今执掌这个国家的民族主义者眼中的--借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短语--"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中国有权拥有这片海域的观念,深埋于这个国家历来把邻国(尤其是那些未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邻国)视为蛮夷的观点。中国不再觉得需要博得好感。"和平崛起"的承诺已被旨在吸引国内受众的沙文主义行动取代。
中国要想在海军力量方面赶上美国及其太平洋盟国可能还得几十年,但通过在远离本土的海上建立据点,它不但威慑了邻国,而且对大国及其贸易构成威胁。这是将南中国海转变为"中国湖"计划的早期阶段,2000年来这片海域一直是文化和全球贸易通道的交汇点,但从未被中国主宰。
英文"南中国海"一词本身就用词不当,给北京方面增添了根据。中国人称之为南海,越南称作东海,而菲律宾称其为西菲律宾海,它没有一个中立名称。第一批到达这里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他们沿用占婆国(Champa)的叫法,称这儿为"占海"(Cham Sea)。占婆是由说马来语的印度人后裔组成的重商国家,后被越南兼并。
其实更正确的说法应是马来海(Malay Sea),这是生活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的马来人的叫法,事实上直到不久前,马来人还是台湾和越南大部分沿海地带的主要居民。中国(包括台湾)只占据了这片海域大约四分之一的海岸线,而剩下的四分之三为越南、菲律宾、印尼、文莱和马来西亚的5亿人所共享。
位于越南以东,中国以南的帕拉塞尔群岛(Paracel Islands,中国称西沙群岛--译者注)的主权一直长期存在争议,但中国在1974年占领了这个群岛。虽然这些岛屿从来没有永久居民,但中越两国理论上都有权对各自的专属经济区范围提出主张,这些事最好交由国际法庭来解决。但中国政府最近在越南海岸外部署石油钻井平台,显示它对仲裁或谈判没有兴趣。
任何一个独立法庭都会嘲笑中国对其他礁石和浅滩的声索,它们远离中国海岸上千英里,而距离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海岸仅数英里。支持中国主张的论据只是"历史上"中国水手曾造访过,却忽视了上千年来非中国人才是这一带的主要居民。至少直到殖民时代后期,东南亚岛屿居民一直是这片海域的主要贸易者。的确,真正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对这片地区的直接影响多么微乎其微。来自印度的贸易带来了第一波外国文化,让东南亚岛屿在印度教、佛教和印度文字方面的优秀程度不亚于东南亚大陆。接着来自阿拉伯和波斯世界的商人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再往后,受香料贸易诱惑,欧洲人也来了。东南亚岛民向来重视与中国的贸易,但中国人本身来得相对较晚,而且来的都是商人而不是国家的代表。中国只在明初时通过郑和下西洋(15世纪郑和率领大型船队远航),短暂地寻求在该地区发挥政治作用。
中国提出,东南亚这些重商主义国家都以某种方式臣服于北京,因为它们时不时奉上"贡品"。但这些"贡品"的意图在于贸易权而不是霸主地位。中国对政治霸权的设想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大汉族主义的臆断。这不仅仅是科技文化水平上的问题,更是血统问题。中国仍有许多人相信中国人的基因独一无二,因而排斥人类进化的"非洲起源"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人称汉人缺乏"侵略基因",无形中将过去的侵略推到了满族和蒙古族皇帝头上。中国政府还督促香港人记住,血缘和爱国主义是分不开的。
中国近年的崛起伴随着军事实力上升,这自然会吓到邻国。现在这个老龄化国家不存在人口压力,而在17世纪和20世纪之间的清朝时期,正是人口压力迫使汉族向满族、蒙古族和突厥语族地区扩张,同时大批中国少数民族来到东南亚。
所以,如果用历史的镜子来对照人口结构的变化,那么中国扑向南中国海与5亿非中国人对抗很可能会失败。但眼下有必要明白一点,中国力求控制这片海域的动机并不是海鲜和能源,而是更为本能的因素。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