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如何提高金融业的服务能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59 次 更新时间:2014-07-24 21:43

进入专题: 金融业  

朱民  


正如过去十年那样,未来十年,亚洲定是增长的引擎。亚洲经济规模的发展速度预计会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在世界产出中的比重有望在未来十年由30%上升至40%以上。经济结构预计会继续由一个狭隘的制造业中心向一群具有活力、多元的大型市场转变,同时中产阶级不断扩大。

金融业在这一重大转型的成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服务实体经济和结构变化。随着城镇化、贸易增长以及通讯和出行需求的上升,亚洲需大力投资,从而满足基础设施需求。道路网需进行升级,发电能力和电信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地区,例如拉丁美洲。亚洲有着大量的储蓄,尽管该地区的潜在回报高,但大多数储蓄目前流到了其他地区。因此,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确保资本可以无障碍地在该地区健康流动,从而使储蓄者可以找到最佳投资回报,并满足基础设施融资需求。保障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可以支持投资。

2.服务人口特征变化。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使储蓄循环至最需要的地方,例如,由通常为退休而储蓄的老龄人口循环至有投资需求的年轻人手中。这对于亚洲而言尤其重要,因为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人口正迅速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尤为如此。然而其他国家,例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拥有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巨大的投资需求。中产阶级发展壮大也会带来对更多类型的金融服务的需求。扩大家庭和企业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渠道也有助于促进储蓄,使家庭可以投资医疗卫生和教育,推动新企业进入市场,帮助改善就业机会,进而为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创造条件。

3.管理关联性和一体化。随着亚洲金融体系的发展壮大,他们也很可能会变得比如今更加复杂、关联程度更高。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市场发展,以及复杂性上升也会增加风险,相关问题可能跨境蔓延,影响亚洲以外的地区。同时,全球监管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很可能给市场和监管当局带来众多挑战,影响金融流动和银行与影子银行的规模,以及审慎比率与处置框架。实现这些目标要求认真计划并实施政策。好消息是,我们可以从其他地区汲取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显示应关注以下领域:

扩大投资者基础。为确保经济和结构转型,亚洲需建立一个更多元的金融体系,拥有更深且流动性更高的市场,这要求扩大投资者基础并使其多样化,同时加大长期投资者的参与力度。支持社会稳定并满足该地区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的金融服务需求,包括他们的退休和房地产规划,要求有长期资产以及目光更加长远的资产管理行业。鼓励建立长期投资者基础还有助于为基础设施项目积累稳定的资金来源(例如通过未上市的基金),同时需在后台建立合适的配套基础设施。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机构投资者规模相对较小,且跨境投资依然面临巨大障碍,因此,这项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建立流动性更高的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本币债市场已发展起来,甚至在近期几轮金融市场动荡中表现出了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深化并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将加强金融稳定,并降低公司和主权风险溢价,从而降低资本成本,有助于支持经济和结构转型。更积极地发挥做市商的作用,开发套期保值工具,包括衍生产品,以及发展回购和融券市场也有助于产生成交量,提高市场流动性。改善证券市场监管也可以加强股票市场在未来作为稳定且可靠的融资来源的作用。其他障碍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即影子银行的法律和监管框架还处于初期,以及缺乏信息,包括定价的透明度。

强化地区和全球视角。随着金融体系的深化及其一体化和复杂度上升,地区视角日益成为应对不断上升的监管挑战的关键。可能性包括建立并加强联合监管机制。从更广的范围看,亚洲金融体系的发展很可能会加大影响亚洲以外地区的可能性。因此,监管当局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需确保进行良好的跨境合作,能充分行驶监管权力,并能对风险保持警惕。基金组织对关联性和全球影响的关注度上升,可以帮助识别风险,包括全球监管政策变化产生的所有风险。

目前存在许多未知数,需将从其他地区汲取的经验教训谨慎地应用到亚洲,要认识到该地区的许多独特性。基金组织正寻求帮助该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掌握好转型的方向,提供有价值的跨国经验。2014年2月,我们与香港金管局联合举办了题为“亚洲金融的未来”会议,还计划出版一本书。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这些话题,继续给予关注。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进入专题: 金融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5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