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在《复旦学报》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程恩富教授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不断前进,继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学派——海派经济学,即“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
程恩富自言其学术探索的历程:学成执教复旦园,育人转教上财大,研究高登社科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程恩富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创新现代政治经济学、创立了海派经济学学派和首创大文化经济学。他倡导和秉持“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精神,即以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点,科学综合古今中外的合理经济思想,构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揭示当代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经济学范式。
在理论探索中,程恩富先后提出“重建中国经济学论”、“后马克思经济学综合方法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新的活劳动价值论”、“新经济人论”、“公平效率交互同向论”、“一府两系的国资管理论”、“三控型企业集团论”、“大文化经济学论”、“知识产权优势论”、“当代经济基本矛盾论”、“经济全球化利弊不确定论”等,形成了系统独特的经济学方法、理论和政策主张。
2014年5月,在赴越南、老挝主持“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年会之前,程恩富教授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的专访。
政治经济学的治学之路
1950年,程恩富出生在上海一个铁路工人家庭。“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学读书时,我就对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感兴趣,喜欢思考诸如唯物论、唯心论、实践论、矛盾论等问题。”程恩富说。当时,父亲程九如经常将单位发的《党的工作》刊物带回家,程恩富时常翻阅,很喜爱上面的文章。
1963年3月,中苏珍宝岛冲突,程恩富毅然去了黑龙江嫩江县的七星泡国营农场七分场。在农场,他一边进行体力劳动,一边组织上海知青成立业余读书小组,学习《共产党员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著作。1972年,他偶然在大学毕业的知青连连长家里看到一本《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借来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那时,程恩富已经从下地“啃地球”的生产连调至分场场部担任青年工作的专职干事。这些阅读的机会,为他进入复旦大学经济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打下了基础。而北大荒的三年,也为程恩富后来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程恩富师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 华和洪远朋教授,并于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复旦的学习加工作的17年,是程恩富的学术积累时期,这个阶段为他以后的研究打牢了学术基础。
1989年10月,程恩富从复旦大学调到上海财经大学工作,他的很多研究成果就出自这一时期。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十几年里,程恩富出版的著作有十几本,主编的与合著的有十几本,文章也发表了300多篇左右。并在这一时期,程恩富发起创立海派经济学,“海派经济学从地域上说,是上海学者从上海发起的,但学派是向国内外开放的,不受地域限制;从内容上说就是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要重建中国经济学。这项工作我在上海财大的时候开始的,在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基本假设和原理以及在经济政策这三个方面,按照学派的要求系统地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上海财经大学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后,程恩富开始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思考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我是以社科院为主联合其他大学,在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化方面重点抓了三个薄弱环节,这在国内还很少有人做。”程恩富介绍,这三个环节一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数量分析;二是把国外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很多创新观点要引进中国,纳入我们创新的范围之内;三是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引领应用经济学的创新。正是在这一段研究中,程恩富建立了“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处理方法论和思想原则。
评述中国七大社会理论思潮
程恩富将我国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概括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复古主义、折中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七大社会思潮。“这里的社会思潮是一个中性概念,知识界的马克思主义也算其中的一种思潮。”程恩富认为,这七大思潮均有自己不同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社会主张,相互之间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基于此,他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思路。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能否在学界成为主流,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命运。
程恩富对这七大理论思潮进行了深入评析。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潮,也称新保守主义思潮。它属于反映私有跨国公司利益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思潮,核心思想可简要概括为非调控化、私有化、自由化和福利个人化。例如以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全盘私有化,私有化程度越深越好,反对公有制,主张私有“产权神化”理论。认为只要一搞私有制、私有化,效率就会上去,把私有制作为西方产权理论的唯一因素。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看来,私有化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产权只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在我们看来,产权是不是首要因素,还要与别的因素进行比较之后才能确定”。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大革命时期、凯恩斯主义时期等思想大杂烩。在政治层面,主张资产阶级多党制。在经济制度上,主张私有制占主体。
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相提并论,有本质区别。有人极力主张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很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谢韬教授,在2007年第2期《炎黄春秋》发表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
三、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或者叫新左翼思潮,学术界经常有文章讨论新左派与自由派之间的区别。新左派理论上不是很成熟,有些观点相对片面,但新左派总的来说有进步性,是新马派的学术同盟军。代表人物之一是清华大学的崔之元教授,曾发表过《自由社会主义与中国的未来: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宣言》。现在他的观点有重要变化,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管理系副教授韩德强也是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创办了这一思潮的代表性网站——乌有之乡。
四、复古主义思潮
复古主义,就是主张用儒释道等传统思想治国。蒋庆先生在《政治儒学》一书中提出要用儒家思想来作为治国的一个总的思想。还有北京大学一位教授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来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整个西学都不能作为中国的总体思想,中国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国学里面产生,从以儒学为代表的思想产生。
五、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
毛泽东旗帜网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性网站,基调是代表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坚决批判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代表性人物有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他是马克思主义统计学家。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授陈文通也主张这一思潮,不赞成适当吸收西方学术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持反对意见。
六、折中马克思主义思潮
研究西方经济学,没有看出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所在,但折中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往往以创新马克思主义面目出现。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原主任王东京教授提倡用西方经济学驾驭中国改革开放;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在中央党校主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534期发表了“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哲学部原副主任董德刚教授,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2001年10月8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当代中国的十大观念变革》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要从制度转向观念。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说不清楚,还要继续探讨。
七、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队伍里面,实际上有三种思潮。其中之一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以中国社科院刘国光教授和方克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和我本人等一批老中青学者为代表。提倡实质性地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如果思潮是中性的话,那么就属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简称新马派。”程恩富说。
创新马克思主义要在“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这三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党情为要”,进行理论、制度和政策的“综合创新”。
以经济学为例。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综合创新”,为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需要确立自主创新的志气。应当结合实践,从简单引进和模仿外国经济学的自在方式,实现向理论创新的自觉或自为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要实现两个超越:既在具体化的意义上超越马列经典经济学,又在科学范式的意义上超越当代西方经济学;要体现两种实践:既体现东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又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要显现两种创新:既要有经济学的某些常规发展,又要有其范式的革命。它将是一种科学反映经济现代性的 “后现代经济学”,同时也将是一种“后马克思经济学新综合”,也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世界眼光,坚持“马学”这个根本,在当代国外经济学继续分化和局部综合的基础上,去实现全面系统的科学大综合。其中包括分析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激进经济理论、凯恩斯左翼经济理论、克鲁格曼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以及“中心—外围”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理论;积极汲取当代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系统学、场态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的可用方法。
海派经济学的创新贡献
海派经济学,就是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海派经济学之称源自海派经济论坛的成立,作为海派经济论坛的主席,程恩富在这一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程恩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崇富就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进行了讲解。讲解结束后,政治局委员们和两位学者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主要讨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信仰危机和社会矛盾等问题。在开会前,中央军委的一位副主席还递纸条给程恩富,问他“什么是海派经济学”。
事实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也等同于概括了程恩富学术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成果。
1995年11月,由上海最大的经济学术团体——上海市经济学会所属社会主义经济分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等单位发起和组织,成立海派经济论坛。成立伊始,论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点,力求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是海派经济学的学术追求。同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上不搞教条主义,倡导在科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重建合乎中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学,形成独特的海派风格。
海派经济论坛讨论的主题分为三类:一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问题,如重建中国经济学、经济人与拜物教理论、产权和制度经济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劳动价值论等;二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与混合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改革观、科学开放观及其政策、保险开放战略等;三是世界经济的重要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世界工厂与知识产权优势战略、世界高科技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是与引入中国的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竞争中产生和发展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坚持经典马克思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努力寻找马克思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积极探索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道路问题。”
在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分析范式、价值观念和范式革新之间的关系上,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派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甚至涉及到范式的革新,这种范式的革新主要包括分析方法的精细化和模型化;树立 “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观念;确立新经济人假设前提(如程恩富所提出的“利已和利他经济人假设”的新经济人论);抽象出市场运行方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明确“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调节为主导”的双重调节和运行机制等等。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一方面坚持经典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则注意吸收新的科学分析方法,以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总体分析框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论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程恩富主编的《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一书)。
以程恩富为代表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方法、假设、原理和政策。概括为五个理论假设或原理。
第一,“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依据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价值,以及纯粹为商品价值形态转换服务的流通不创造价值的科学精神,认为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
第二,“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基本命题:1.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或性质。2.经济活动中的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3.良好的制度会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在增进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至于社会上利己和利他哪种行为特征突出或占主导地位,那就取决于社会制度和各种环境。因为人的利己与利他是一种社会网络中的互动行为,具有交互性的内在机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整体大环境和群体小环境相关联。
第三,“资源和需求双约束假设”。从辩证思维和假定的一致性或对称性来分析,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源与需求相互关系的描述有相当的道理,但仍然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这是因为,当假定资源有限时,暗含着以一定的时点和条件为前提,而假定需求或需要无限时,并没有以一定的时点和条件为前提。把两个前提不一致或不对称的事物和概念放在一起,假定为它们之间惟一的一对矛盾,这显然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缺乏完整的逻辑性和辨证性。从资源利用方面看,资源在一定条件下或在某个时点上是有限的,但又是无限的,因为包含资源在内的整个宇宙本身是无限的,科技发展也是无限的。从需求欲望方面看,需求在一定条件下或在某个时点上也是有限的,而且在商品经济中实际的需求,还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并非指人们脱离现实生产力和货币状况的空想性需要。合理需要本身也是有约束和限制的。因此,作这样的假设可能更全面和科学,即假定资源和需求都是有约束的,简称“资源和需求双约束假设”。
第四,“公平与效率交促同向变动假设”。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经济公平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和经济关系各个方面。它包括宏观经济效率和微观经济效率两大效率问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是交互促进并发生同方向变动的,即越是公平,越有效率;越是不公平,越是无效率。这与最近中央强调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一致的。
第五,“公有制高绩效假设”。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概括出来的 “公有制高绩效”假设,是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公有制体系能达到社会绩效最大化。从邓小平经济理论中概括出来的“公有制高绩效”假设,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能达到社会绩效最大化。但其中均存在多种复杂的前提条件,如不存在严重的社会腐败,委托代理双方权责是合理的,国企承担额外社会义务需另行核算,政府的管理、政策和操作没出现大失误,选聘的经营者有较高素质,等等。只有大体同时具备这些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结合才能呈现高绩效。倘若过去或现实生活中搞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条件缺失而导致某些低绩效现象,这并不能证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必然低绩效。
综上,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理论的创新主要包括:一是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论,二是利己利他经济人论,三是资源和需求双约束论,四是公平与效率交互促进同向变动论,五是公有制高绩效论,六是基础与主导双重调节论。
目前,程恩富主编的《海派经济学》(季刊,前两年已被选入CSSCI)和《管理学刊》,主编的《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和《国际批判思想》两份英文国际期刊(均由英国出版),以及担任会长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海派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新原则,在国内外影响日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