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已经成为我国选任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目前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成效十分明显,但同时也存在民主化争议、程序不够规范、缺乏跟踪培养等问题,需要我们着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力。
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考察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考察,对公众来说有一定的“神秘”感,人们对于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内容感到好奇,并且通常情况下组织部门对考察干部的全过程和内容公开度不高,缺乏透明度、公信力,由此导致部分民众、干部对组织部门考察、选拔领导干部的置疑,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干部和群众认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领导干部仅仅是走形式,至于最后任用什么样的干部完全由领导说了算。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目前一种十分重要的干部选拔方式,其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切实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能够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力,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配强配齐各类人才资源。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成为我国选任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属于典型的一种“考任制”,参加选拔活动的“选手”通常需要参加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笔试、面试等程序,最后再经过组织的考察决定任命为某个岗位的领导职务。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提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是邓小平同志。1980年,邓小平在其著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就表达出考任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思想,并且试图通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方式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1985年,宁波市在实践上首创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1990年代,中共中央、中共中央组织部多次下发文件对宁波市以及其他地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且还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试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要求各地要敢于积极探索、不断推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各地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之后,通过认真总结各地经验,中央组织部于1999年制定出台《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通知》、《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这标志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正式在全国各地推行。之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逐步成为全国选任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目前已经较为成熟。
近年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其所发挥的政治作用、社会作用进一步彰显,当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干部通过公开选拔方式担任了更高职务,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效劳,同时也让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发挥。比如,2011年11月,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包括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在内的15名副厅级领导干部;2011年6月,山东省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山东高院副院长、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等16名副厅级领导干部,而山东省委于2005年就曾经公开选拔25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山西省则在2006年~2008年之间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任用领导干部1402人。此外,黑龙江省委、河南省委、湖南省委、湖北省委、宁夏自治区党委、陕西省委等全国大部分省市均在近些年来公开选拔过一批副厅级党政领导干部,越来越多的地方党委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促进领导选拔任用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除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之外,各级通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方式选任正处、副处乃至副科级领导干部,极大地充实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才基础。除了党政机关之外,不少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也通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方式任用了一大批领导干部,为党的事业注入了活力。
目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已经成为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国家机构选任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各地在组织实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水平,切实加强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活动的监督制约,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效益得到更好发挥,确保通过公开选拔方式就任的领导干部选得准、用得上、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民众的检验。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意义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我国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扩大干部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研者得利。”我国在二十多年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能够不断扩宽我党选人用人的视野,使党能够从社会各界、各行业挑选党的事业建设所需领导人才,使所选人员能够更好胜任相应工作。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能够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能够极大地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干事创业的精神,能够极大地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让会干事的人有位置、有位置的人能干事,给优秀人才展示自己的才干提供平台,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尊重人才、尊重能力、尊重知识”的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提升我党选人用人的公信力。
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是实现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切实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有观点认为,因为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所以农民及其子女在城市生存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以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公开招录制度,能够让部分农村子女通过考试的方式步入国家工作人员行列,实现自己社会阶层的“晋升”。但是,农村子女即便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人员,在其工作后能否顺利实现职位上的晋升,不仅和其能力有密切联系,更多的时候受到社会各种关系的“强势影响”,其正常上升的空间遇阻。公平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能够实现有能力的普通干部实现晋升,为其正常的实现向更高社会阶层的转变提供空间,有利于切实维护我国社会稳定。
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度,是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科学化,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按照“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进行,一般情况下面向全社会进行,许多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面向全国,可以从全国范围内挑选能够胜任某个岗位的优秀人才。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公开选拔而步入领导岗位的人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之后,往往被证明是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是完全能够胜任其职位的,能够在岗位上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作用,整个社会舆论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持赞同意见,受到民众和普通干部的欢迎。为此,通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选任一批优秀领导干部,有利于切实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力,能够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科学化,遏制干部任用中的暗箱操作,杜绝或者减少干部人事任用中的腐败行为。
当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模式,对于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更好地促进了干部的正常流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干部选任的民主化、制度化、公开化、科学化、规范化,其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目前我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促进干部选任民主化的问题还存在争议。人们对于当前某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促进干部选任民主化的问题是持肯定态度的,许多有能力、有资历、无“后台”的干部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同时也良好地实现了个人的发展。并且,通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能够实行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但是,之所以人们对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民主化问题存在争议,主要是基于民众和一般干部对公选活动公平性的怀疑,部分群众和干部认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组织部门的“作秀”,有“内定”嫌疑。实际上,民众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尽管目前开展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活动大部分是公平公正的,是选人用人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表现。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少数人可以通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方式实现对他人“带病提拔”目的。比如,湖南省湘潭县27岁副县长徐韬曾经被网友爆料,认为是违规“火箭提拔”,徐韬报考的是2012年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但是其并没有进入到差额票选的环节,网友认为其程序违规。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基础、程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包括组工干部在内的少数领导干部对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缺乏领导干部的思想基础。部分领导干部主要是用人单位的领导,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持抵制态度,认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剥夺了自己的“人事权”,不愿意将自己单位的领导职数拿出来公开选拔。同时,组织人事部门对于通过公开选拔上任的领导干部过于挑剔,对其期望值过大,无法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干部的优缺点。部分通过公开选拔得到晋升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能力胜人一筹,存在骄傲自满的情绪,缺乏虚心学习的勇气,给整个单位班子的团结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少数地区和单位由于在开展公选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对岗位的深入细致分析,没有对岗位所需条件、素质能力进行明确,导致了公选活动存在一定的“隐患”,少数干部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发现无法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中组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对于公选互动的程序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还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予以完善,少数地方开展公选活动违反“暂行规定”的情形时有发生,且在考察环节也同样存在失察、失真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容易导致普通干部群众的怀疑。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方法以及对干部的跟踪培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最终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能否将真正具备真才实学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而这又同选拔的具体程序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选拔方法和对干部的跟踪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笔试和面试的过程中,所出试题还存在一定教条化的倾向,无法反映考生真实水平,导致无法将真正有能力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此外公选中还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对公选干部的跟踪培养,许多地方认为公选活动一结束,整个公选的过程就结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殊不知,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人才还需要组织人事部门扶上马之后再“送一程”。跟踪培养的缺乏导致了部分通过公选上任的领导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2010年,人民网对5784名群众所作的一项网络调查表明,有40.7%的群众认为通过公开选拔上任的领导干部不合格,有27.6%的群众认为称职,有31.7%的群众认为优秀。由此可见,许多群众认为通过公开选拔而上任的领导干部并不合格,这也导致了许多群众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公信力、透明度产生了怀疑。
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力的思路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好处有目共睹,但是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针对所存在问题,切实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着力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不断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力。
着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民主化。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民主化的进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扩大公选活动的民主化,在公选活动中坚持走群众路线,面向基层一线选拔领导干部,在对通过笔试、面试进入组织考察程序的,要广泛听取广大基层群众、被考察人所在单位一般干部的意见建议,对被考察人员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于通过笔试、面试后却发现存在任用问题,群众不认可的被考察人员不予录用。通常情况下,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有一定试用期,在对试用期工作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也要扩大民主化,多听取其下属和普通干部的意见建议,对被考察人员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考评。
着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科学化。在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科学化的过程中,要将主要精力用在提升公开选拔考试和测评的效度方面。除了报名资格审查之外,进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首要一个“关口”就是进行笔试,笔试的内容质量关系到是否能够对考生的能力水平作出准确判断,为此,我们要切实提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内容的质量水平。对笔试内容进行科学的命题,能够对考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客观考察。笔试内容要和具体的领导岗位所需专业知识技能联系起来,且对主观题的评分标准聘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评分,重点考察考生能力素质和所报岗位之间的匹配性,而不是搞所谓的“标准答案”。同时,选好阅卷人员,严格把好阅卷人员的能力关、素质关、道德关。
着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规范化。要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抓手,在现有基础上切实加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规范化建设。对于岗位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分析研究,对该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引导。要实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题库制度,组织专家对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前做好相应命题工作,建立达到一定数量的题库,在开展公选活动的时候随机从题库抽取题目,提升考试题目的质量,防止泄题。进一步规范目前考官制度,对考官做出明确的资格限定,同时建立考官库,从考官库中随机抽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考官,而不是由用人单位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考官,防止公选产生徇私舞弊。定期对考官进行培训,提升考官选人用人的“慧眼”。对通过公开选拔走上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跟踪培养,定期对其进行考评。积极探索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电视直播制度,并吸引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公选活动的透明度、公信力。
来源: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