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辉:关于我国改革的若干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0 次 更新时间:2013-06-16 14:39

进入专题: 改革  

李军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5周年,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这三十五年来我国的改革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当中探索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由于中国的改革没有先例可循,难免会出现改革进程缓慢、改革不彻底不全面等问题,而当今中国的改革正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故而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的认识,只有深化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才能踏入新的征程,才能让中国梦更加容易绘就。

一、为什么改革

社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正常、有序的运行必须注入新的东西、倒出旧的东西,而旧的东西通常不会主动地退出和消亡,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成为必要之举。一个社会之所以改革,是因为社会自身内部矛盾的不可协调性,社会结构中良性运转的部分、合理部分受到不良特性部分、丧失机能部分的干扰和阻碍,影响社会最大效能和功能的充分发挥,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崩溃和倒退,因此改革就成为了一个优化良性部分、剔除和剥离不良特性部分的过程,是对不能适应社会正常发展不合理部分的否定,是一个优化完善自身的过程。

邓小平曾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当然,历史上古今中外先进之士都非常重视改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汉·杨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清·梁启超)“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鲁迅)“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英国:佛朗西斯·培根)“如果要在国际舞台上幸存下来,就必须重新构想和改进。”(德国:莱恩哈德·摩恩)人类历史也正是在一步步改革当中悄然前进,逐步发展到今天的。

当然,改革拒绝反反复复、颠来倒去,拒绝隔靴搔痒,拒绝蜻蜓点水款款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改革的反弹和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期待,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焕然一新。梁启超在《论科举》中鲜明指出:“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历史无数实践也证明,改革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改革愈是大刀阔斧,愈是彻底,社会愈是稳定,生产越是进步。

二、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

提到改革,绝大多数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认为是共产党的事情,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产党身上。的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改革是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但是,如果民众期待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而不是象征性的、表面式的、不疼不痒的、治标不治本的改革,那么民众必须改变把任何事情的开辟和解决都寄托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政党的固有传统观念或者封建式的思维模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两大主体在改革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任务,明白任何单独的个体和政党都不能也不能够决定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更不能阻止和决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趋势。所以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才真正是中国进行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改革能否成功、能否彻底完全取决于群众智慧的融入和群众行为的参与,如果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改革,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共产党人是在改革自己,是在为自己动手术,割掉自身多余无用、腐烂的成分和肌体。也许有人会问,共产党人会主动地进行改革吗?会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会改革并且能够一直进行改革。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认识矛盾、不回避矛盾和解决矛盾也是共产党的强项,改革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共产党人绝不会自掘坟墓,缺乏改革的胸襟,缺乏改革的情怀,缺乏改革的大局整体观念,绝不会!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会一如既往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和“攻坚克难”,“改革”这个字眼在报告中被提到86次,直击党会在全面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

另外,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人民群众都必须改变一个误区——一个政党真的就能够阻止社会变革的进行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吗?不能够也不存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毋庸置疑是中国实行改革的领导者和发起者。尽管如此,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才是历史改革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或者倒退都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任何政党都不能左右和控制,所以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力军。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树立一个观念:“人人都是改革家”,正如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改革之任,人人有责。”改革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所以该做的,所应该担当起来的责任!

三、改革之至,思想先行

在现代社会中,改善制度、规则、表象之类的事物比较容易,而改变民众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却很难,所以改革进行的同时需要有思想观念转变的配套和同步。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曾提到:“一个国家可以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化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不可否认,在现实社会中,广大民众的臣民意识、奴仆意识仍然肆虐于社会的各形各色的市场,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民众的意识当中,公民意识还没有或者正在形成,公民意识的缺乏和臣民思想的惯性仍然存在给我国社会改革带来诸多的不便,影响和抵消了我国在制度和规则等社会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毛泽东也提到:“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我们党不仅应该去经常打扫和洗涤自己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我们民众也需要打扫和洗涤沾染在我们思想上的灰尘,使我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状况,适应未来社会改革走向和发展趋势,不能嘴上喊改革,私下搞封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如果没有旧思想旧观念旧文化的剥离和更新,再好的制度和规则也是昙花一现,自欺欺人,中看不中用,从而走向有名无实。

总之,改革不但是上下嘴唇的碰撞,也是表面化、外在化的改革和革新,更是内在思想、灵魂的洗涤和改革,只有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同步进行,中国的现代化才能逐步顺利开展,中国的改革才能真正的实现,真正的名副其实。所以,改革需要思想先行。首先,执政者一定要改变观念,重塑改革的勇气,改革的决心和气魄比改革共识更为重要,尤其是一些权贵阶层须舍得割下自身多而无用的赘肉,为自己瘦身,也让别人有饭吃,摆脱那种对于本属于民众利益构成部分难舍难分的纠结状态。与此同时,我们民众也应该顺应社会变革趋势,不要存在只改革别人、不改革自己的幻想。总之,思想的转变是改革推行下去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无数的历史经验早已告诉我们,改革如果没有思想的改革,社会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就会出现某种复辟、反弹和抵消。

毋庸讳言,革故鼎新所到之处,必是天翻地覆,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改革真的能够解决中国一切弊端吗?改革之后中国真的能够万事大吉吗?在改革之余我们还需要做一些什么?这都是值得我们需要坦诚面对和认真反思的地方。问题虽如此,但有一项更加现实之处,那就是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关系就理不顺,不改革民众怨言就会不停止,不改革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不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很难实现,不改革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华丽转身就会成为南柯一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来源:求是

    进入专题: 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86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