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中坚农民”盼望耕地规模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5 次 更新时间:2013-05-12 21:28

进入专题: 耕地规模化  

贺雪峰 (进入专栏)  

笔者最近在一些农村调研时,农民提出两盼,一盼扩大经营规模,二盼耕地连片。目前农民户均不足10亩的经营规模显然是小了点,若每户能有30亩的规模,一年两季,总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纯收入超过3万元,这样,农民在家务农,既可以保持完整的家庭生活,又可以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

农民盼耕地连片,是因为之前土地承包到户时,村集体为做到公平,往往是按远近、肥瘦搭配,按人均分土地,因此形成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且往往分散为七八块甚至十块小规模细碎土地的现状。即便一部分进城农民不再务农,而将土地流转给仍在村中务农的农民,流入土地的农民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却很难改变田块位置,无法将田块集中,由此导致农民不得不面对狭小且细碎耕地的困局。

有了20亩至30亩连片经营的耕地规模,他们就可以获得有保障的收入,可以保持完整家庭生活,就有了实现梦的感觉。而这个梦的实现也并非那么难。因为城市有越来越多就业机会,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从而可以腾出土地让在村务农的“中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土地连片则通过一些政策调整就可以做到。这部分“中坚农民”加上难以转移进城的“留守”老弱病残,就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农村结构,这个稳定结构也必将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提供稳定的根基。

眼下,土地流转政策更多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步骤。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推动土地向“大农”流转到了不理性的程度。这些以资本经营为特征的土地流转,即使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却几无例外会降低土地生产率。政府支持“大农”没有错,但不能因此忽略盼望扩大耕种规模的“中坚农民”。仅靠自己承包的“户均不过十亩”耕地,这些“中坚农民”在农村待不下去。其结果必是,村庄仅留下“大农”和无法转移进城的“留守”老弱病残。这样一种外来“大农”加老弱病残的结构,不可能是稳定的社会结构。

少数几个由地方政府打造的“现代农业示范点”代表不了中国“三农”的根本问题。中国9亿农民中还包括虽然进城却远未能在城市安居的2亿农民工。站在小农立场看问题,农业对他们而言,不仅是收入来源,是基本就业渠道,也是全部退路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让留村务农的农民有机会扩大经营规模,让进城务工失败的农民有退回农村的选择机会,是农民的基本人权。

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城市与农村,是一动一静,一阳一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推动资本下乡,还是农地流转,都需要切实考虑9亿农民、特别是“中坚农民”的利益。▲(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进入 贺雪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耕地规模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388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环球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