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改革成了热门话题。这反映了当前的一种社会动态,反映出一种民意。从各种呼吁或要求改革的舆论中不难看出,有的是对现状不满意,但更多的是一种忧虑,是一种责任。对此,党和政府只有主动作为、顺势而为,把改革推向前进,这也是化解当前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
改革躲不开也绕不过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讲过,“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这句话今天仍有警示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步子从来没有停滞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要推进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要转变政府职能,强调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强调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等。但为什么今天改革的要求又这么强烈呢?我想不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一些适应的东西,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体制机制,现在已经不那么适应了,有些甚至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过去我们一些改革比较单一,更多是经济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的改革,且专项改革比较多,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改革等。一些改革还只停留在打外围战,其深层次的矛盾没有根本性触及。比如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邓小平同志1980年就提出过,当时他列举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五个弊端,即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并对五种弊端作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总病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指出,“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这些问题和弊端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还有一些改革只停留在一般号召,没有具体行动,既没有可操作的方案,也没有具体要求,改革也就变成了空话和套话,有些改革虽然有布置、有要求、有督促,但改革的目的、目标不十分明确,还有的把胃口吊得太高,目前难以做到,操作起来无所适从。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应该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改革要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和问题
不同的时段,改革的内容和侧重点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改革要直面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和愿望。衡量任何一项改革成败的客观标准,主要看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谈,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拥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年均增长近10%,综合经济实力跃升为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变。按照常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会随着生活水平上升而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应随着综合国力增强而上升。但事实并非这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凡是政府认可的都持怀疑态度,都要问一个“这是真的吗?”政府维护稳定的压力急剧增大,行政成本日益高涨。
当前的改革,能否贴近群众,切实解决好和妥善处理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党能否长期执政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民生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和其他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构成了重大挑战;廉政问题,腐败严重久治不愈,正在极大地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公权力不能在阳光下运行,而且缺乏有效监督,正在明显地动摇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感,特别是影响到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和形象;道德风尚问题,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正,各种消极现象、腐朽落后思想的盛行,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民主监督问题,包括决策、监督、制约、参与等重要民主制度和机制不健全,日益明显地制约着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等等。最主要的矛盾还是民生改善问题。民生问题从属于社会公正问题。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底线;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充分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这两个价值取向是一个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社会就会有失公正。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社会公正,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地区和个人收入差距;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规范政府和部门行政程序和行为,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基本法则,着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这应作为改革的着力点。
改革要守住底线
底线是秩序之源。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搞改革,必须坚持有序有效进行。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改革始终在可驾驭的环境中进行,这是中国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13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所在。
一是坚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整体推进各项改革。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对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没有也不允许有任何别的选择。一方面,改革只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我们党完全有能力领导好当前的各项改革。另一方面,我们党必须积极主动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情况,领导和精心组织好各项改革,特别是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并且要力求有所突破,这是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目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方法可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可以点面结合,先试点后推开,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只能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有序渐进式地整体推进,最终把改革的成果通过国家制度和国家法律固定下来,变成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制度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改革就是要推进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争取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我们要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可以少走弯路,可以缩短探索的时间,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制度绝不能照搬,任何时候都要铭记,我们是在中国推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是没有先例的,苏联共产党是一面镜子,亡党亡国的教训太深刻,在中国绝不能重演。结论只有一条,走自己的路,按照中国的国情,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更加显示出优越性。
三是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认同。改革的目的为了人民,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任何重大改革举措,只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同、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产生效率并且持久。当前,要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要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和民意。大家知道,30多年前我国改革破冰之旅是以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为突破口而开启的。那场举国上下包括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公民广泛参加的大讨论,对于激发改革激情、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良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各项改革是昨天的深化和持续,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对一些重大改革的方案,放到比较大的范围内,广泛而又充分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对每一项具体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主张,使改革过程成为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并积极推动的过程。同时还要善于把全国各地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群众认同的有关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提升到国家层面。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即没有体现民智民意的所谓改革共识,如果不是虚假的,就是强加的,也就不形成共识,难以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
四是加强对改革的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善于用科学的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用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凝聚社会力量,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大优势。在思想和利益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有些地方的宣传思想工作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些甚至有无奈无助的感觉。究其原因,有宣传工作本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如何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用新的凝聚力对冲并消化多元时代的极端性和负面性。这一点在当前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对当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打压我们等各方面的情况,可以真实地告诉人民群众。还包括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实际问题,短时间内尚不能完全解决的,可以做好解释工作,相信人民群众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支持的。怕就怕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不切实际地许空头愿、办过头事,激怒人民群众,伤害人民群众。
五是改革必须惠及人民群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改革要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要为他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利益和好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社会上之所以不那么和谐,一个重要之点在于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做到让人民共享。一方面,包括下岗职工和农民在内的数量众多的群体,在社会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方面,越来越成为弱势群体;而另一方面,少数既得利益者,群众称之为新的利益集团或新权贵经济体,则拥有巨额财富。利益分配和财富占有的倾斜,直接导致了社会心理的倾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要求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改革是十分困难的。始终坚持改革必须惠及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各种合法权益,提供给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创造空间和可能性,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