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心怀鬼胎”的中美合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59 次 更新时间:2012-06-24 22:39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王缉思 (进入专栏)  

一直以来,中美关系被众多媒体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一个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两国隔洋而立,但双方无时不在关注着对方的动向。从一九七二年上海公报的签曙至今,中美关系已走过了四十载的风雨历程,有的问题已经解决,有的问题正在上演,而还有更多的问题将要面对。

作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美问题研究专家、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王缉思教授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当下遇到的问题,特别针对近年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洲,发表了一些看法。

中美关系犹如画卷:大局外交似是和谐,实则细节布局暗藏杀机,而技巧过渡又是错综复杂。近日,观察者网特约作者张明明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就中美关系进行了对话。

问:大多数民众看来,中美关系日趋加强,但是仔细了解,再看阅媒体上各种新闻、评论之后,才发现中美在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现在的疑问就是,这些问题为何会滞留这么长时间而得不到解决?

王缉思:中美的问题无法得以解决,甚至无法减轻。因为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而言是根深蒂固的,已经机制化了、内化了。互疑是一个基本点,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源,它在新中国1949年成立之时便已经存在,是种政治上的互疑。中国认为美国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而之所以前期不那么敌对,是因为需要利用中国牵制苏联。这恰恰就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策。就美国方面而言,也确实是不喜欢共产党的。这样的情况只会日益加剧,无法消除。

问:中美的这种不喜欢是属于政治偏见,还是大国间的敌对,还是如官方所言?

王缉思:美国的世界观,与我国有极大的差异,他们并没有极其强烈的国家归属感,他们有的是更加个人的价值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而恰巧这些东西才是美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又跟美国国家的利益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从利益上去判断,还是会得到同样的答案。当然其中也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的。比如,当苏联还能和美国分庭抗礼的时候,那么苏联才是其主要敌人,而中国只是次要敌人,甚至都不是敌人。但是目前的情况,苏联已经解体了,但又出现了伊拉克、北朝鲜,而中国不一样——中国有商机,还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于是美国可以同你做买卖,但是到了最后肯定存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在这点上,两者都无法避免。

问:经济利益上,还可能有回旋的余地,但是遇到突然事件,如美国使馆事件、南海争端,往往矛盾便会被激化,如此情况下,两国矛盾有无弱化的可能?

王缉思:美国内部有众多利益集团的划分,对那些商人、买卖人对中国的党派、意识形态并无兴趣,他们只关心买卖,然而中国的经济制度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不便,他们也只能反过来对中国施加压力,当然也是针对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机构存在竞选体制,议员、高层为了获得民众支持,那么考虑更多的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比如他们经常就说中国侵害人权之类的。再说美国军方,他们就会称,中国军费在增长,旨在提高美国的军费预算。因此诸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就必然需要一个协调器,这就是奥巴马政府。其实,奥巴马政府也一直试图在消除中方的疑虑,似乎在传达一个信号“美国不是要遏制中国”。而奥巴马前任同样在做着这些事情,可是中国当然不信任他们。这点当然美国政府也是知道的,这不会见效。

问:那么美国如此做法,是不是显得有些愚蠢呢?

王缉思:美国在遇到这中屏障的时候,往往就会问中国为何不信任。一旦我们更仔细地想想,从局中跳出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方面也一直在给美国做保证:和平发展,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第一作用,等等。美国当然也不信。如此说来两者都在做同样的“无用功”,可是真的无用吗?不然,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得让你放松警惕。中国的不信任算是一种长久以来的东西,不管你到底有没有真诚之心,我们总还是会认为你是“亡我之心不死”,这就是政治制度带来的。

问:互联网建立的信息高速化,以及各国的大众交流,那么通过民众的影响会不会弱化政治上的互疑?

王缉思:不具有可行性。大多民众获去信息的途径还是主流媒体,他们就不可能真正地接触到很多东西。如果有真正的接触,比如你旅游到美国,能够感受到民间的友好感情,你就会因此对美国产生好感,但是国家间的关系,不会因为你到了美国而得到任何的改变,也就是说这是无法代替政治间的差异性和互疑;另外,是不是了解得越多就是相互信任的增加呢?根据历史来看,了解得越多并不代表你就信任越大。比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而如今对美国和中国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同样的意识形态差异,同样的领导权问题,只不过一个是国内,一个是国际。

问:中国真的在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吗?

王缉思:首先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个人的观点来看,第一、中国是不可能去争权的。相比较美国而言,中国的实力地位差距太大,也就是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第二、这个霸主头衔也不是靠争夺而来的,这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出来的,所以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把事情做好。这是一种思想方式,也就是说,既然不能把我的竞争对手拉下来,不能把握自己再国际上的地位,那么就把自己能掌控的事情都做好、做充分。然而,现在又回到了我们开始的问题——中美之间的互疑。也许双方都还在怀疑对方是不是一直在谋划把自己拉下去,而且现实中两国的许多做法,也确实让对方生疑。

问:中国在发展上更加强调整体性,在美国人的思维里,就觉得这并不是关注个人的生活提高,但是国家在某些方面却高度关注,也做出了相当的成效,比如军事、政治控制力,是否这就会让美国人觉得,中国只是在想让本国变强,变得更有攻击性?这种发展模式就会让美国感到威胁,从而怀疑。

王缉思:两种发展模式,两种思维方式。中国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满足集体,是崇高的。比如修路拆房、计划生育。中国年轻一代受美国价值观的影响,集体意识变得更加薄弱,追求个人自由与发展,这使得现在中国社会让年轻人觉得生存有很大的压力。国家政府也非常担心这一点,而这让国家更加坚定了抵御美国的文化侵略。但是在美国却没有这种情况,虽然他们也会羡慕中国的很多建设,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他们却不会去做,因为这得牺牲个人代价,所以他们的人民和政府两者都没有真正想去改变国家发展模式。美国根本就不担心中国的文化侵略,因此中美两国对对方的防范属于不平等的防范。当然防范是存在的,中国是防范国家变得同美国一样,即是中国人学了美国,而美国是防范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做事。美国对其制度有相当的优越感:中国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体制的根本,而美国反思的只是其体制的局部。

问:中美的差距还体现在什么方面?

王缉思: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快,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它为何这么快?发展这么快的后果是什么?这种发展也是不是具有持久性?我们当然是希望他这一样一直下去,可是美国就会有两种想法:1.如果是这样一直下去,那的确是挑战了美国的发展模式。2.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中国会失败,随时都可能有问题出现,而问题一旦出现,解决不好的话,就会乱。

问: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有学者认为是美国在背后策划进行的,还是美国也受情势影响,顺势而下,受到中国空穴来风的指责?

王缉思:南海黄岩岛事件,从美国的心理来说,当然希望中国遇到这样的麻烦,也愿意支持菲律宾,毕竟中国是他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美国却并不想把事情闹大,把自己扯进去。若是中国自己和菲律宾打得不可开交,美国就是很愿意看到的了,因为这样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另一方面菲律宾就肯定更加依赖于美国。假如事情确实也发展到了这种地步,中国也的确不能将美国怎么着,那么美国方面就会很得意了。接着中国就会更加深对美国背后挑动的怀疑,这已经不是理性能够解释的事情了,因为中国已经在脑子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国际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国家官方在事件本身的论战就有多种版本,孰真孰假这也是个问题,而最为复杂的地方在于事件互相的交叉。比如美国同菲律宾联合军演,恰好赶上中国与菲律宾的黄岩岛事件,其背后是美国在主导,还是美菲本来就在行程上早已安排好了军演,只是碰上这个突发事件,又联系到中美局势的复杂化,于是衍生出的推测和疑问就很多了。而国际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有可能使得整个局势更加紧张。而且就说联合军演,一般来说是事先要进行国事访问,早在很长一段时间就安排下的。所以综合来说,官方外交论战,媒体热点炒作,是两个最为直接的不定因素。

问:在国际问题上存在很多不定性,那么在国内呢?比如对台军售的问题,是否就是美国故意而为之的呢?

王缉思:从时机来看,没有直接的故意选择,这是很难做到的。在台湾不需要武器的时候,你就是卖,他也不需要买。所以说美国对台军售,应该是得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双向选择,而时机则是促成买卖的关键。而且军售买卖对美国而言,既有经济上的利益,也有战略上的意义,也有一些防务上的合作。

问:国内政治体制属于中国发展模式中的一环?

王缉思: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今日在经济上的成功绝对离不开现行的政治体制。若不是由一个共产党领导,是不可能用国家力量去推动经济的发展,还需要非常强制的手段。

(本文由董煜坤根据张明明与王缉思的对话录音整理书写而成)

来源:观察者网

进入 王缉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7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