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大家有目共睹。中国的改革远未结束,需继续深化,尤其是完成政治改革的攻坚战,这也是共识。但近来中国政治改革只闻楼梯响,不闻人下来。政改的突破口到底在哪?
仔细观察一下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不难发现一条隐藏的主线:官员主导,以实现官僚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八十年代的政改为何失败,因为它从根本上触犯了整个集团的利益。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历次改革的受害者从来就不是官员。以国企改革为例,无数工人下岗,被强制性的以象征性的补偿扫地出门,从此一无所有。而大量国有资产以改制名义进入了国企头头脑脑的腰包。国企改革是官员主导的,官员是人,人都有自利性,更重要的的是中国当下官员手中掌握着几乎不受制约的权力。
改革陷入停滞,因为当前的体制对官员们最有利,他们已然失去了继续改革的动力。中国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加无处不在的行政管制的经济模式,对官员们最有利。首先,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激发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了极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完全,存在无处不在的行政管制。像摆摊这样大多数国家,无官问津的小事,在中国却有专门的城管部门管理打击。在中国,搞企业必须要和政府打交道,经过一道道的行政审批手续,也就意味着一次次交钱。中国的行政管制几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受制约的官员权力给了官员们巨大的寻租设租,将权力变现的空间。
中国改革前景有两种。一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毛时代。这样的话官员们手里有权,但市场没了,权力变现的机会大大的降低。再就是实现民主与法治,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各守其位。这样的话市场还在,但官员手中的权力受到无所不在的监督,寻租空间几近消失,也无法实现权力变现。经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不论往前走还是往后走都对官员们不利。三十多年来主导改革的官员集团已然失去积极性。
要将改革继续下去,唯今之计,莫过于实现从官员主导到全民主导转变,从官员自利为主向全民得利为主转变,这就要打破官僚集团对权力的垄断,扩大人民的权利,让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为权力和权利划清明晰的界限。东亚一些国家的经验很值得中国参考。儒家社会能否实现民主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因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韩是儒家文化圈的一份子。也许有人说台湾太小不值得学,那新加坡和香港呢,而今在威权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大陆在不遗余力的向两地学习。
至于素质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在香港台湾素质很高,秩序井然,在大陆就乱糟糟的;在母国很守法的跨国企业到中国来,就爆出种种丑闻,可以充分看出这是橘生淮北生淮南的问题了。这条淮河,名叫体制。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但是不能因为建造罗马很艰辛就放弃努力。建成之后,有条条大路。来源:中国政府创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