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私营服务行业都归并到国营商业部门。随后“割资本主义尾巴”,又把剃头担、修旧摊等个体经营户,也集中起来统归商业部门来管。当时各级商业主管部门,都专设有管理饮食服务业的机构。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困难时期,正好我在商业部饮食服务局供职,这个局负责管理全国的饭馆、旅店、理发、照像、洗染、浴室及修理服务业。当年有好几桩事,至今记忆犹新。受先前“大跃进”思潮的影响,有些事还历经周折,如今回想起来,更有一种难以想象的感叹。
1960年,各行各业掀起技术革新热潮,饮食服务业也不例外。天津有家饭馆“革新”出一台“万能灶”,就是在炒菜灶炉膛的四周,用钢板焊出一个以炉膛为圆心的双层圆水箱,利用炉膛炒菜时的燃火,对水箱中的水加热,再把产生的蒸汽和热水,引出去供蒸煮、洗碗、消毒等之用。当时对其功效的评价极高,故称“万能灶”,部里为此专门开了现场推广会。
这种所谓“万能灶”,要讲优点也算有,用热水确实方便了。但人们发现,炒菜的炉火不够旺了,需要勤添好煤,才能保证饭口时间连续炒菜用火的需要,实际上反而更耗煤。加上水箱中出来的热水,时冷时热,蒸东西还得另烧水。更发现有的饭馆“万能灶”,在使用中竟发生了爆炸,幸好没伤人。后来我参加商业部与劳动部联合组织的“万能灶”调查组下去检查,发现多数“万能灶”的钢板焊接不达标,又没有减压阀和除垢装置,实际上是一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土锅炉,虽然已经花费不少钱去推广,最后只好叫停了。
除此以外,饮食服务行业当年还试造了好多种土机器,例如和面机、包饺子机、切菜机、削皮机、洗碗机、洗衣机、自动洗头机等,因为是土法上马,许多工艺都不成熟,比今天的类似机械差得很远。但在那种“革新热”和急于报功心理的驱使下,这批缺乏科学论证和实践验证的“革新成果”,还是被推广下去了,不仅请人画图纸、出书,还拨出了专用钢材和木材安排制造。后来知道,这批土机器,都成了摆设品而被丢弃。当年造“万能灶”和这些土机器,其动机是想减轻职工体力劳动,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果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这种因思想方法不端正而造成的危害,无疑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那段经历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比如我参加过编写《中国名菜谱》,就是去饭馆采访名厨师,观看他做菜,并将用料、刀工、烹饪程序一件件记录下来。最沾光的就是,菜做完还能参与品尝一下口味。在那很久没肉可吃的时候,这可是难得的一次口福。
印象深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替朝鲜培养高级厨师。有一次接到上级任务,要接收一批朝鲜厨师来华进修,后来知道这是专门替朝鲜国宾馆培养高级厨师,其中有的人可能要选去为金日成服务。对待这项任务,领导当然十分重视,最后选中安排在新侨饭店学习,我成了落实这项任务的联络人。
这批实习生都是军人身份,有一定烹饪基础,来华主要进修做中餐高档菜肴。朝鲜实习生学习非常刻苦,很少外出玩,除指定师傅及学习项目外,还常去新侨饭店不同厨房,观摩其他厨师的刀工、腌制以及做冷菜、点心、调酒等手艺。结业时他们组织了一场汇报宴会,邀请相关领导及名厨参加品尝。大家对学三个月就能做出如此一桌中餐好莱,都给予充分肯定。那天我作为工作人员也有幸敬陪末座,好久没吃荤了,难得打了一次丰盛牙祭,至今仿佛余味犹存。
半个世纪过去了,目睹如今宾馆四处林立,饭馆高朋满座,美发厅灯光闪烁,与当年饮食服务业那般萧条情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哪有服务业今日如此的繁荣。追昔是为了振今,是为了让今天的人能够明白,该从中学到什么,拒绝什么。 来源: 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