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东北亚新变局与“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半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27 次 更新时间:2012-05-03 22:13

进入专题: 朝鲜问题  

金灿荣 (进入专栏)  

东北亚的变局从长期看取决于中国崛起引起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变化,从中期看是美国“回归亚太”的影响,但从眼下看则取决于“后金正日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

一直以来,朝鲜半岛都是东北亚安全热点,冷战时如此,后冷战时代亦然。近几年,朝鲜半岛的安全问题随着朝鲜内外形势的一系列变化而进一步凸显。就内部而言,由于朝鲜经济困难加剧,外界普遍担心其政治稳定; 就外部而言,朝鲜核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伴随着 2009 年 5 月因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验而导致的朝韩关系的迅速恶化,使整个半岛目前的安全状态几乎处于 2003 年以来的最坏局面。在上述背景之下,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去世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朝鲜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

金正日主席身体条件欠佳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通常认为其健康状况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当 2011 年 12 月 19 日朝鲜官方宣布金正日已于 12 月 17 日上午 8 时 30 分去世时,全世界为之愕然。值得欣慰的是,从过去两周的情况来看,与大部分人的担忧相反,朝鲜的国内外形势尚在可控范围之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力量和中国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决心和努力。金正日去世之后,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第一个对朝鲜发出唁电的国家,除表达了深切慰问之外,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于金正恩领导地位的支持。此外,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他同志亲自前往朝鲜驻中国使馆对金正日进行吊唁的行动,更是向全世界传递出中国希望朝鲜半岛维持和平稳定局面的信号。正是中国的上述态度和努力,加上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以及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影响力,使得任何欲借机改变朝鲜现状的企图有所收敛。

第二,其他有关各国出于各自考虑希望维持半岛和平与稳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美国和韩国均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就美国来讲,由于它目前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国内的一系列问题上( 特别是2012 年即将举行的总统选举) ,同时再加上叙利亚、伊朗等国际局势当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牵制,美国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发生动荡,因而保持半岛形势的和平稳定符合美国当局的利益; 就韩国来讲,尽管李明博政府内部的保守派先前一直主张对朝“促变”,甚至鼓吹将 2011 年视为“统一元年”,但现在看来维持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的呼声依然明显占据上风。

第三,朝鲜内部政治基本稳定。早在金正日健康出现警讯以后,朝鲜的接班人问题就被提上政治议程。2010 年 9 月 28 日,金正恩在朝鲜劳动党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从而正式成为接班人——这种安排对朝鲜国内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分析家认为,目前由于朝鲜内部各派在共同维护金正恩的领导地位这一点上已经取得了一致,就使当前较为稳定的局势有了得以延续的现实保障。正如部分外媒所称,当前朝鲜内部虽然存在不同派别的利益和声音,但是各派力量均较为有限且大致均衡。在此背景下,接受目前已经形成的以金正恩为核心的领导结构是一个最为现实和合理的选择。

在上述三个方面因素作用之下,金正日去世后朝鲜半岛维持了和平与稳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内政的变化对于半岛及东北亚安全的影响有限。

未来朝鲜内部甚至整个半岛安全形势的走向取决于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以金正恩为核心的朝鲜政治权力圈能否持续保持团结,以及能否有效控制朝鲜内部事务; 第二,围绕朝核问题的六方博弈能否回到良性轨道,并且继续前行。

在上述两大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尤为重要,可谓重中之重。原因在于朝鲜保持内部局势的稳定与团结是实现整个半岛乃至东北亚安全的基本前提。在此基本前提下,如前文所述,中国能够帮助朝鲜创造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换句话说,朝鲜外部局势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可以控制的。然而,一旦朝鲜内部出现不稳定甚至出现动乱的趋势或局面,则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防范或控制。

如果假设朝鲜内部局势能够大体保持当前的稳定状态,那么其未来三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选择便非常关键。笔者认为,朝鲜今后可能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三种: 其一,维持金正日创立的“先军政治”模式,但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发展的要素以改善朝鲜目前的经济困难; 其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实现国家“正常化”——这对各方来讲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其三,进一步加强与美国、韩国的对抗,使半岛局势更加恶化——这应当是各方最不愿看到的图景。从当前朝鲜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朝鲜当局实施第一种战略选择的可能性最大,也最为现实。在上述情况下,六方会谈可能恢复,但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地缘政治角度讲,朝鲜半岛形势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十分重要,冷战时期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重要性。所谓“唇亡齿寒”,中国历来重视对朝关系。总体来看,中国对朝政策主要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付出”——中国长期以来对朝鲜进行的大量无私援助可以说是维持朝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源泉。其次是“公正持平”——一方面,在整个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对朝、韩两国的关系采取了“平行发展”政策; 另一方面,在朝鲜与国际社会的交往过程中,中国依据事态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而非刻意偏袒朝鲜。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近代以来一直到冷战结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除二战后有所恢复外基本上处于不断萎缩状态。先是日本,后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了朝鲜半岛事务。但是,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俄罗斯势力逐渐退出东北亚,以及日本由于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而对半岛事务影响力日益下降,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开始逐渐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目前对半岛事务的影响达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点,并且随着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朝鲜半岛格局中,中国势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自朝鲜核问题出现以来,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不战、不乱、无核。为实现上述政策目标,中国在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制定了具体政策。在战术层面,中国大力推动六方会谈,通过六方会谈机制促使对立各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军事对抗的出现。因此从“避战”角度来讲,六方会谈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战略层面,中国积极鼓励朝鲜推行改革开放,以期帮助其实现政治、经济软着陆,进而最终使其从一个意识形态至上的国家转变为国家利益至上的国家,从一个优先发展军事的国家转变为优先发展经济的国家。简而言之,中国的对朝政策目标就是最终实现朝鲜国家的“正常化”。如果达到这一目的,中国及有关各方就可以使朝鲜通过利害得失的理性计算主动放弃发展核武器。

尽管过去几年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取得了部分成功,但是金正日去世后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因而上述政策面临的困难也必然随之加大。不过,笔者认为中国对朝政策的基本目标框架没有、也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在实现政策目标的时间安排上随着形势的变化相应转变为具体的三部曲: 第一,帮助朝鲜实现稳定的权力交接; 第二,鼓励朝鲜进行改革开放; 第三,力争在合理的谈判条件下和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路遥知马力”,中国的对朝政策完全合理,需要的是政治意志和时间。

如上文所述,从过去两周总的局势发展来看,未来朝鲜最优先也最现实的战略选择是继续保持“先军政治”。尽管有些人认为目前的情况似乎略显悲观,甚至使人感觉到朝鲜出现了转向“对抗”的对外战略趋势,特别是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在金正日遗体告别当天刊登了题为《金正日同志的革命遗产》的文章,指出“核和卫星”、“新世纪产业革命”、“民族的精神力量”为金正日的三大革命遗产,并且其中最伟大的遗产是制造人造卫星及研发核武器。然而,这种“政论”作为顺利实现权力转移、保持国内稳定团结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它并不意味着未来三年朝鲜的战略选择会最终走向对抗。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存在实现朝鲜国内局势软着陆以及整个半岛和平的希望,特别是朝鲜领导集体通过 60 余年的执政经历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出现内乱不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因而这一集体保持持续团结的可能性比较大。与此同时,中国的态度和力量决定了只要朝鲜内部不发生动乱,外部的安全环境是有保障的。除此之外,美国未来由于面临诸多国际、国内严峻问题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主动挑起事端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在上述所有背景之下,需要特别警惕的便只剩下 2012 年存在的内外两大不利因素对朝鲜半岛局势演变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一,鉴于朝鲜方面目前已经拒绝同李明博政府对话,因而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安全与稳定面临的挑战将进一步增大,所以这格外需要朝韩双方在 2012 年底韩国政府换届前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克制; 其二,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和中共十八大的召开都集中在 2012 年,因而中美两大国的内部事务势必将占据绝对优先地位,这使得双方都很难拿出足够的精力处理半岛事务。在内部存在冲突可能、外部又缺乏足够维护稳定的力量的情况下,朝鲜半岛局势在 2012 年将会比较困难。

最后,笔者认为未来短期内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能尽力发挥的作用是: 呼吁朝韩双方保持克制、鼓励良性对话; 同时争取与美、日、俄等相关大国保持良好的沟通,避免任何一方采取导致形势恶化的举动。

来源: 《现代国际关系》

进入 金灿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朝鲜问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9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