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中国大规模减税时机已经成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54 次 更新时间:2012-03-08 10:57

进入专题: 大规模减税  

罗兰  

近年来,我国税收和财政收入都在高速增长。国家财力逐渐壮大为减轻企业和民众税负创造了条件。许多专家、企业家认为,中国大幅度、大范围减税的时机已成熟,减税是大势所趋。

财政收入增速远超GDP

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接近9万亿元,达到89720亿元,同比增长22.6%。与此同时,财政收入首超10万亿元,达103740亿元,增长24.8%。两项指标远远高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去年GDP增速为9.2%。

由此计算,去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9%。2000年时,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12.8%。从绝对额看,2011年的税收收入是2000年的7倍。

税收和财政收入连年增长,那么我国的税负到底重不重呢?

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微博)指出,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名义指标有望增至22%左右,加上其他政府财政收入,全口径的宏观税负约达32%。虽然我国总体财政收入占GDP之比作国际比较,不能认为已过高,但税制结构中的间接税比重过高、由企业承担的比重过高,而由本有支付能力的先富阶层承担的直接税比重低到几乎微不足道水平的问题,正在引发社会公众的“税收痛苦”感受。

应全面推进结构性减税

“从政府的财力看,有推进结构性减税的实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实施结构性减税”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表示,今年将从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等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2年以后,我国开始提出“结构性减税”战略。贾康分析说,近年我国结合宏观经济调控与社会发展,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如企业所得税两税并轨、增值税转型、停征利息税、降低股市交易印花税、提高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收入“起征点”及改进税率设计,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等,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与进一步推进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相比较,结构性减税仍有加大力度、做足文章的明显必要性。

《中国企业家》最新调查显示,高达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身的税负较重,九成被调查企业认为结构性减税不到位。

结构性减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贾康称,今后不论是经济相对高涨期还是相对低迷期,都必须更加注重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结构性减税。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面临迫切的调整、优化任务,提高增长质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充分运用税收等依法、规范的经济杠杆,而结构性减税正是在运用税收杠杆时配之以提升有效供给、促进结构优化的鲜明导向,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应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贡献。

减税规模该多大

对于未来结构性减税的具体方向,增值税扩围改革、对中小企业减税和减少间接税成为大家最关心的内容。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增值税虽然是由企业来支付,但实际上最终是落到消费者头上。降低增值税的比例,实际上就是降低商品的价格,对于降低通胀、拉动内需有直接帮助和作用。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左宗申认为,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负,还应放宽对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限制,降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征收标准。

贾康认为,现在总体的税制结构里面,我国的直接税比重明显偏低,而间接税比重比较高,间接税的特点就是在消费品里面含税,是过去一般的民众没太感受到的。但这些年随着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提升,还有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一旦老百姓知道馒头里也有税、其他消费品也有税,对于税收的不满就明显地高涨起来了。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表示,整个税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直接税,减少间接税。

减税规模究竟该多大?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称,如果2012年就把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至少可以给全国企业和居民减少1万亿元的负担。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呼吁,中国需要立即减税1万亿元人民币来提高效率。1万亿元的减税目标可以通过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各降低1/5来实现。

    进入专题: 大规模减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0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