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8 次 更新时间:2012-02-12 10:48

进入专题: 利率市场化  

易宪容  

无论是2011年金融市场形势之要求,还是第四届全国金融工作市场所期许的主题,推进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成了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最为重要的大问题。因为很简单,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如果该价格不能够通过有效机制来形成,既无法让利率成为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也谈上有成熟的市场可言。可以说,近20年来,利率市场化一直国内金融改革的核心。

毫无疑问,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成熟相比仍然差距太远,甚至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价格机制的扭曲则成了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最大难点与重点。当前金融市场利率价格机制扭曲不仅表现金融资源无效配置,比如大量金融资源不是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涌入高风险的各种投资市场,从而导致国内不少弱势行业及企业严重的金融挤出效应;而且导致了金融市场秩序越加难以确立,比如民间高利贷盛行、影子银行泛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扩张、商业银行的盈利高速增长、巨大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地积累等。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迫在眉睫。

不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何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会越来多?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最近几年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为何会出现停顿?是市场不成熟还是其他人为因素使然?如果是人为的因素使然,这些因素又是什么?通过什么样金融改革才可打破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僵局?如果是市场不成熟,那么现在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金融改革来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等等。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对当前利率市场化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不梳理清楚,要想找到问题之答案是不可能的。

首先,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金融机构能够对信用风险有自主定价权,而金融市场客户能够对信用风险有自主选择权。利率就是银行对信用的风险定价。正因为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当事人能够对信用风险自主定价,所以金融市场的当事人也就能够把其信用风险定价成本与收益归结到自己身上,即市场用者自付原则。但是,就目前国内的信贷市场来说,不仅政府对其市场具有绝对主导作用及市场信用由来政府隐性担保,而且政府也对市场实行各种管制。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承担信用风险定价的主体是根本无法形成,无论是对金融机构来说还是对客户来说,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何国内商业银行敢于对高风险客户贷款及高价进入住房市场投机炒作者敢成为“房闹”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说,只要政府对银行信贷市场信用隐性担保不改变,银行及客户进入市场不可能自主风险定价及自由选择,其行为永远把决策行为收益归自己而成本则要让社会来承担。这是国内利率市场化前提条件。

其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条件是否成熟?从现有的主流意见来看,利率市场化或放开当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这种改革的最后一步。只有把相应的基础条件准备好,利率市场才能真正放开。否则,在缺乏监管调控机制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一定会造成对国内银行市场巨大冲击,甚至导致整个国内银行市场混乱。不过,同样是这些人,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形成。其实,这里就有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整个利率的水平可以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形成,但是通过没有成熟的市场价格机制或利率形成机制,那么利率水平又如何来决定。或者说,如果利率形成机制只有到市场基础得到满足之后才可出现,那么利率水平也就无法生成。其实,市场永远是一个逐渐的形成过程,利率市场化也是如此。如果要等到利率市场化的各种基础条件之后,才能让信贷利率真正放开。那么既无法通过何种方式来形成有效的利率水平,更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三,现有的利率管制政策是否存在合理性?可以说,当前利率管制政策,看上去政府所管制的利率十分少,既主要是管制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这是国内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并对这种存贷利率实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而存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对于这样一种银行利率管理模式,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无可厚非。因为,当时国内银行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其不仅资产负债表内的不良贷款巨大,而且其赢利能力也十分微弱。政府通过利率管制办法来向国有银行进行政策性注入资源,以免国有银行破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内绝大多数银行不仅走出了当年不良贷款巨大的困境,反之成了世界上赢利最好的银行。政府不仅没有减弱对国内银行直接及间接注入资源的政策,反之还在强化这种政策(比如强调扩张大商业银行利差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国内银行轻易地谋到“暴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变当前银行利率管制模式,银行利率市场化根本就不可能。而这种利率管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将来可能成为利率市场化最大障碍。

第四在现有的利率管制模式下,银行利率期限结构及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也就应之而生。这种限制结构不合理性,既无法让监管部门从现有的短期利率变化来了解市场长期利率的变化,也给金融机制增加很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是通过证券化来发展债券市场及形成银行市场长期收益曲线。这既有利于防范国内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也有利于改变国内企业的融资结构。这应该是国内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所在。其实,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问题既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问题,更是这种金融工具信用扩张边界问题。如果以为中国金融市场深化不够,银行资产过度证券化。这无法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反之,它将成为一种新积累金融风险的工具。

还有,利率市场化还将面对着当前的利率双轨制问题(即民间信贷市场利率及影子银行市场利率与银行利率的双轨)、银行基准利率与Shibor的关系问题、银行利率与银行上市公司收益率问题、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问题等。这些都利率市场化中的重大问题等,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才能看到问题的真相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当前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条件成熟不成熟的问题,而是如何突破现有的利益集团与制度障碍把改革推进的问题。因为,当前完全扭曲了基准利率制度不仅导致整个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严重的无效率,它也是一种为少数人利益服务而对绝大多数人利益掠夺的财富转移机制。这种机制的利益关系的路径相依已经成了当前金融市场推进利率市场改革的最大障碍。不打破这种利益集团阻碍金融改革的格局,国内利率市场化将面对重要的障碍。其实,中国利率市场化最大问题就是利益关系重大调整的问题,而不是这种改革对金融市场所面临的冲击与影响的问题。

    进入专题: 利率市场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9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