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英华:浅谈提升农民工基本素质的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1 次 更新时间:2011-12-26 11:17

进入专题: 农民工  

谭英华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历史还不长,而且相当部分进城务工者长期所处的劳动环境是工场、作坊式小企业,与社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人阶级在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本质性特征: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还不成熟、不完善。

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不仅包括外出打工的“离土又离乡”农民工,还包括“离土不离乡”从事有偿的非农劳动的农村人口。从第一代农民工仅仅是背负着家庭责任进城打工挣钱,到新生代农民工在新价值观影响下满怀融入城市的理想信念背井离乡,他们正在经历着从农业劳动阶层向工人劳动阶层的转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3月发布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他们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

农民工进城务工后从事与城镇工人相似的职业,但是由于户籍制度上的社会身份的原因,农民工在职业活动中不能享受与城镇工人的制度性政策地位;从社会资源占有来看,他们在农村还有少量土地,比城镇工人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由于受自身的文化水准、技术能力的限制,在劳资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农民工正在作为一个新的工人阶层在崛起。

历经30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社会阶层,已经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以交换自己的劳动力取得工资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农民进城一旦找到工作,就开始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特别是进入第二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打工的农民,他们直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逐渐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再次,农民工进入生产流程以后,既会受到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秩序的约束,又会受到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熏陶,从而逐渐改变农民那种小生产的自由散漫性,与城市的工人在思想上、观念上、行为上逐步融合。

当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历史还不长,而且相当部分进城务工者长期所处的劳动环境是工场、作坊式小企业,与社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人阶级在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本质性特征: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还不成熟、不完善。

1.注重思想引导,正确导入现代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龄在18岁~25岁之间,具有与父兄辈不同的特点,诸如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一般有初中文化,有的还上过中专,懂一种专门技艺,甚至会点外语。因为年轻、有文化,思维也比较新颖、活跃。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意识,各级组织要针对当前农民工队伍“新生代”占大多数这一特点,在他们当中宣传社会主流思想,树立社会主体意识。可以建立农民工党校,实行组织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以开放的形式吸收农民工参加学习,在他们思想中正确导入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现代意识,以抵制非主流思想的侵害。

2.建立农民工劳动档案,实行技术等级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把务工当做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乃至更高层次的命运转变。对此应该通过相应的考核制度,向农民工颁发统一的技术等级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通用,这样既有益于农民工自身的流动更有益于技术水准的普遍提高。促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有社会理想的新工人阶级。

3.加强社会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在各级工会指导下建立农民工夜校。夜校为非营利组织,完全利用工余时间开课,采取学分制。不设学习年限,学员参加全国或区域性统一考试,按照所获学分退还学费并予以适当的奖励。主要开设三类课程: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课程设置应多样化,从文学艺术到专业理论,技能课主要包括生活情趣和工作技术培训。统一证书可以作为评定职称、晋升职位、工作变动的参考依据。来源:工人日报

    进入专题: 农民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5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