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宰贤:韩国互联网实名制的教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97 次 更新时间:2012-01-09 14:14

进入专题: 互联网实名制  

金宰贤  

韩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互联网实名制”的国家。作为韩国人,我一般会对“世界唯一”感到自豪,但是这个“唯一”却经常让我感到困惑。然而,借助北京市近期的一条规定,韩国或许将摆脱这个唯一的称号,可是我不知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12月16日,北京市的四个部门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注册微博账号时,应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否则只能浏览不能发言。相关网站需要在三个月内完成对用户的规范。这意味着,中国也许正在进入实名制时代。

韩国是从2007年7月开始实施互联网实名制的。从此以后,每天访问人数超过30万的35家主要网站要求网民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注册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上写帖子和跟帖。从2009年4月起,互联网实名制的范围扩展到每天访问人数超过10万的153家主要网站。时至今日,几乎所有韩国网站都要求用户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进行注册。韩国推出这一规定旨在减少网上的语言暴力、名誉损坏、虚假信息传播以及不正常的人肉搜索等跟帖。

那么,实施互联网实名制后,韩国得到了如愿的结果吗?出乎意料的是,该制度实行后,韩国各大网站却成了黑客们的主要攻击对象。2011年7月,韩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外泄案件。韩国SK通讯旗下的韩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遭到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

该案件发生后,不少民间组织和专家称“互联网实名制”是使网站遭到黑客攻击的根本原因,并主张废除互联网实名制。他们称,韩国网站以互联网实名制为由,注册时收集并保管用户的诸多个人信息,从而导致动辄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案件。随后其存废与否在韩国成了烫手山芋。该案件远超过2008年电子商务网站Auction的1800万名用户信息外泄,成为韩国IT史上最大规模的黑客攻击。泄露的用户信息非常详尽,包括用户名、名字、生日、电话号码、地址、加密的密码和身份证号码等。该案件涉及面广,几乎牵涉到了所有韩国网民。韩国媒体报道称,该案件有可能造成大量发送垃圾邮件、电话诈骗等非法行为。

对互联网实名制效果的质疑早已纷纷传出。2010年4月,首尔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表《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实证研究》称,该制度实施后,诽谤跟帖数量从13.9%减少到12.2%,减少了仅1.7个百分点。更值得一提的是,以IP地址为基准,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者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可见,互联网实名制导致的“自我审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上的沟通。

2010年1月,韩国民间团体“参与连带”向“宪法裁判所”提出了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宪法诉愿,并称该制度侵害互联网用户的匿名表达自由、互联网言论自由以及隐私权。起诉者认为,匿名表达作为思想传播的有效方式,为公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正是即使匿名有些弊端,大多数国家仍保护匿名表达自由的理由。宪法裁判所对此已进行了一次公开辩论,但迄今为止还没做出决定。

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实名制已经有松动的迹象。韩国主管部门“放送通信委员会”于2011年3月份发布实名制对象网站时,将社交网站排除在实名制对象在外。理由是包括Facebook、Twitter以及韩国me2day在内的社交网站属于私人领域,不应适用实名制。不仅是来自国内的批评,韩国的互联网实名制也遭到一些来自国外的批评。2011年9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网上命名》(Naming Names on the Internet)的文章,批评称:“韩国的经验证明实名制是劣等政策”。

开始在中国写微博以来,我屡次遭遇到语言暴力,部分网民甚至用与微博内容毫不相关的言语骂我,令人更为无奈的是,把这样的用户拉黑都没用,因为他们可以注册新的用户名来骂。这曾让我想到,如果中国实行实名制,也许可以减少这些语言暴力性的评论。

但后来,我发现韩国网站虽然实行了实名制,但仍有不少语言暴力、毫无参考价值的跟帖。因为要发泄的网民,无论如何,还是要发泄,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避开法律,甚至盗用他人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注册。在我看来,韩国互联网实名制实施的结果真是南辕北辙。绝大多数韩国网民期待宪法裁判所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宪法诉愿”做出正确的决定。

日前,一位中国朋友用略带担心的眼神问我:“韩国真的限制了韩剧对中国的输出吗?”我也不知道她是在哪里听到的,于是答道:“当然不是的。”我们应该限制出口的不是韩剧,而是“互联网实名制”。

    进入专题: 互联网实名制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45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FT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