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贲思: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89 次 更新时间:2011-07-08 21:19

进入专题: 建党九十年  

邢贲思 (进入专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我们党经历了种种曲折,克服了重重困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现在又带领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重温党史,进一步学习党史,必须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只有这样,才能理清党史的基本脉络,使我们对党史的认识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一部党史纷繁复杂,但如果我们把握了其中若干重大历史节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它的发展主线。在这些历史节点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可以概括为:实现三大革命转变,形成两大理论成果。90年来我们党就是在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下,谱写着自己的历史,改变着国家的面貌,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时期转变,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基础上成立的。它的成立,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国家积弱积贫,人民生活困窘。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谋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无结果,因为走的是一条改良主义道路。改良主义的思想在当时虽有一定进步性,但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却走不通。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产。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朝政府,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成果却为一群封建余孽和反动军阀政客所篡夺。中国到底向何处去,成了不少人思考的一个焦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出迷惘,作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性抉择。他们是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

由于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革命,是否就是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不是,它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究竟怎样。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正确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革命应当是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可以附带在社会主义革命中解决,这就是所谓“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另一种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民主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需要重新积蓄革命力量,等到时机成熟,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所谓“二次革命论”的观点。能不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作出了正确回答。

毛泽东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如何走俄国人的路的问题,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因此,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个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而不能由资产阶级领导;这个革命不同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式民主革命,而是新式民主革命,即新民主革命;这个革命不能走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引发革命高涨的欧洲式革命老路,而是要紧紧依靠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这个革命由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它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是互相衔接的,并不存在一条鸿沟。依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确立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战胜了强大的反动势力,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胜利,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和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中国虽已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也决不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前十年,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回答。一方面,针对“二次革命论”的错误观点,他指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犹如一篇文章的上下篇,是互相衔接的;另一方面,他也并不认为民主革命胜利之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时。他指出,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国家,既非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非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要点是:这个过渡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的终点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它既非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非列宁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不是一个社会形态,而只是一个过渡时期,按照《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这个时期也可叫作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时期,也是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的时期,它需要多长时间,取决于这两方面的任务完成情况;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一化三改”,即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在批判各种错误观点中坚持了他的过渡时期理论,并且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不长时间内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关键是要搞好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毛泽东在新中国的突出贡献。毛泽东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组织起来,把小生产者(手工业者,特别是农民)引上一条“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发展道路”;通过赎买的方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针对当时国际上出现的波匈事件和我国国内出现的情况,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论著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我国大规模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一时期我们党也犯过错误,包括像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但这只是历史曲折发展中的支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把一个原来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改变成为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才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向改革开放新时期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之后,人民群众急切盼望我们党能够彻底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出现重大转机。但这一愿望遇到了严重阻碍,“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党和国家工作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党对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迅速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选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开拓进取,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突破性成就。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所组成,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虽面临的历史课题不同,理论内容也各有所侧重,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始终强调发展和改革开放。发展和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的共同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把发展放在一个突出位置,是由中国现阶段的历史方位决定的。邓小平指出,我国目前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以此为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解决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邓小平不仅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拟定了分几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达到小康水平,这是邓小平发展观中几个相互连结的重要内容。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总结了他多年来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并把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发展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而且是第一个代表提了出来,充分说明他对发展问题的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联系了起来,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不仅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和邓小平一样,江泽民同志也十分强调要全面理解发展,把握好发展中的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他认为处理好这种关系,关键在更新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邓小平的发展观,而且对今后我国发展的思路作出战略调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情况入手,针对我国发展虽速度较快,但尚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重要概括,他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第一要义,因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因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的发展。根本方法是五个统筹,因为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几部分内容互相衔接,密不可分,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整体。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它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改革,是邓小平首先提出的,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邓小平指出,在我国虽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只有通过改革破除这种旧体制,才能解放生产力,使之有一个大的发展。所以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虽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但就其对旧体制破除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是一次革命。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这在理论上是一大突破,使我们从市场经济就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在实践上则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提出改革的同时,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邓小平还提出对外开放,并把它确定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开放思想为后来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所继承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把邓小平以市场取向为目标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具体化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这种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通过连续多年工作,我国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其他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江泽民同志还带领全党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并领导我们国家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取得了对外开放的新胜利。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问题上的创新,突出表现在把体制改革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他强调,必须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一套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国近年来在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证。由于长期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十分重视,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综合改革,会牵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作为整个“十二五”规划的总纲,这也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在对外开放方面,“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则,包括: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90年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丽史诗。90年的岁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却在当代中国留下了改天换地的深刻烙印。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它作为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十分丰富,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作者:《求是》杂志原总编辑)

进入 邢贲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建党九十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04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