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平: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记上海合作组织10年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80 次 更新时间:2011-06-21 20:25

进入专题: 上海合作组织  

程国平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这一覆盖了欧亚大陆五分之三地域、居住着全球四分之一人口、拥有得天独厚地缘政治优势和经济战略地位的新型区域性国际组织,在黄浦江畔宣告建立。自成立之日起,上海合作组织就矢志和平,倡导合作,推动发展,奉行开放,积极致力于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推进地区合作、拓展国际多边外交搭建了崭新的平台。同时,这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诞生、以中国城市命名、多个国家参与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的建立也为中国践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添上了一抹亮丽的光彩。时至今日,上海合作组织已走过10个春秋。作为一位多年从事欧亚地区事务的外交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该组织从孕育、诞生到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

上海合作组织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旨在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谈判进程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这一机制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宗旨的“上海精神”,反映了后冷战时代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诉求以及对探索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期望。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欧亚地区国家加强合作的愿望日益迫切。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势力活动猖獗,严重威胁地区安全与稳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俄、哈、吉、塔、乌六个邻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本地区各国人民的意愿,一致决定提升合作水平,加强区域合作。2001年6月15日,六国元首齐聚上海共同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诞生。1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从初创到成熟,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第一,顺利完成了机制建设任务。建立起包括元首、总理、外长、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在内的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机制,设立并启动了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怖机构两个常设机构,合作平台日趋宽广。

第二,成员国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日益巩固,在涉及主权、领土和安全等重大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在国际舞台上密切配合,有效维护了共同利益。

第三,安全合作卓有成效。在打击“三股势力”、毒品、武器走私及其他跨国犯罪方面签署多个合作文件,通过举行联合反恐演习、情报交流、专项行动、人员培训等具体措施,有力促进了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四,在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基础上开展了密切的经济合作。建立了部长、高官、工作组三级机制,明确了区域合作“三步走”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领域,制定了详细的合作计划,启动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确定并实施了一批“共同参与,多方受益”的示范性项目,促进了成员国各自经济的发展和开放。

第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救灾、环保等人文领域的合作有序进行,签署了一系列部门间合作文件,促进了本地区文明成果的交流。

第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获得了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地位,吸收了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四个观察员,与联合国、东盟、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阿富汗建立了联络组机制。一个以和平、合作为目标的伙伴关系网络正在形成。

10年弹指一挥间,上海合作组织之所以快速发展壮大,得到成员国的青睐与支持,关键在于它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紧扣成员国的现实需求,探索国际关系的进步方向。

上海合作组织是地区稳定的可靠保障。上海合作组织始终牢牢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作为一个非政治军事性质的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坚持不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不以非和平手段谋求发展空间和资源,不把自身利益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之上。上海合作组织以防控和遏制威胁地区和平稳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为合作重点,在深度和广度、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和深化安全领域合作。从最初首倡打击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三股势力”,到禁毒、打击武器贩运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从保障国际信息安全,到帮助邻国恢复稳定并提供人道援助,成员国间的广义安全合作开展有序、保障有力,有效应对了来自本地区各类传统、非传统领域的安全挑战。

上海合作组织是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上海合作组织大力倡导互利合作,致力于区域经济融合与文明互鉴共进。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与人文合作生机勃勃。以2003年成员国签订《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为起点,本地区务实合作步伐明显加快,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经济合作项目陆续启动。投资、农业、科技合作稳步推进。成员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彼此成为重要贸易伙伴。多边海关互助协定顺利签署,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商谈取得重大进展,电子商务筹备实施,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更有利的条件。此外,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合作多点开花,文化艺术节、青年学生交流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之间等交流活动和教育项目的开展,为培植各国人民的了解、理解、信任与世代友谊打下了扎实基础。在集世界精华成就于一体的上海世博会上,上海合作组织向世人展示了“和谐世界,从邻开始”的理念和丰硕成果。

上海合作组织是国际和平的促进力量。上海合作组织秉持“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宗旨和原则,以其开放的胸襟、充实的合作内容和包容的合作精神,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致力于和平与发展事业。观察员、对话伙伴和其他合作伙伴不断增多,充分显示了该组织的号召力。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关注并参与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先后就本地区恐怖袭击事件、日本核泄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表明原则立场,协调国际力量参与阿富汗和平重建,彰显其已成为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建设性力量。一些曾误读上海合作组织精神的国家转而真正认同它,从四面八方纷纷伸来了橄榄枝。

上海合作组织10年发展历程,向世人展示了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国家实现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表明只要各方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坦诚相待,共同努力,非军事集团也能够维护安全,非经济组织也能够促进发展,非人文组织也能够推进文明。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存在与壮大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成长的艰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之路既写满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又不乏上下求索的艰涩过程。1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正是在经历“9·11”、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引发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复杂深刻演变当中不断发展成长的。地区冲突时起时伏,“三股势力”卷土重来,贩毒网络和跨国犯罪团伙日益猖獗,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错综交织,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极大考验着这一年轻组织的应对能力。回首过去,上海合作组织已交出一份表现优异的成绩单。展望未来,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繁荣发展的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海合作组织即将迈入第二个10年,其未来发展前景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合作组织在未来10年中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凝聚成员国的合作意愿,认真规划未来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务实领域合作的协议和共识,加强全方位能力建设,妥善应对各种新威胁和新挑战,不断提高本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首先,要构筑更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络,构筑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加大打击地区“三股势力”、毒品走私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力度,加强情报交流、边境管控,保障国际信息安全,提高联合执法效率。其次,要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实现区域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落实海关、质检、交通运输等领域便利化措施,加强宏观经济监测,扩大本币结算,建立能源和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将非资源领域合作作为本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成员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应扩大人文交流,通过教育、文体、旅游等领域合作,丰富本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应重视完善内部建设,巩固团结互信,加强战略对话和政策协调,全面提升本组织决策和运行效率。上海合作组织还应继续秉承透明开放原则,深化同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及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的相互协作,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更广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各国人民谋求更多福祉。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成员国携手努力和积极推动下,凭借来自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多方参与和集思广益,上海合作组织必将成长为日趋成熟、日臻完善的重要区域合作平台。上海合作组织10年内铸立的互信协作精神将绵延百年,而由此与各国人民建立的睦邻友好情谊将世代相传。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长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并肩前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创始成员国,中方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同上海合作组织各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与成员国及周边国家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中国一贯高度重视上海合作组织,视其为自身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外交优先方向。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为契机,中方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在未来10年中健康蓬勃发展,用好这一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巩固成员国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坚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欧亚地区。

(作者:外交部部长助理)

    进入专题: 上海合作组织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51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