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归现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7 次 更新时间:2011-06-02 10:50

进入专题: 独立候选人  

中国县乡人大正在换届,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均出现了人大代表的独立参选人。这一现象在中国社会仍属个别,但在互联网上有较大反响。特别在微博上,几名参选人都获得不少支持者。这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新课题。

独立参选人过去就在中国的基层人大选举中出现过,今年的情况是,他们的声势通过微博得到了放大。由于基层人大代表都产生于具体的社区,而微博很容易把全国有共同政治倾向的人,甚至包括海外的同情者都聚合到一起,这些代表通过微博得到的支持,与他们在社区得到的支持通常并不一致。他们当中多数人当选的可能性很小。

但按照政治规律,如果独立参选人越来越多,他们中某些人最终当选基层人大代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现在要问的是,他们中如果有的人当选后公开与现有体制不合作,中国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了准备。

独立参选人中,最受互联网关注的,是那些一直在学习西方反对派的人。他们在试图把中国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推向对抗性文化。现有体制对这部分独立参选人的不适应几乎是必然的。以往公开选择对抗态度的独立参选人没有一名当选,对于他们未来如果当选会带来什么政治效应,目前中国社会显然不清楚,因此议论纷纷。

中国社会现在已经存在一些对抗性情绪是现实。如何对待这种情绪,是否允许它们从互联网走向现实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国社会同样没有考虑成熟。目前现实社会对此持坚决支持态度的人并不多,尽管在微博上这个话题被炒得很热。

独立参选人无论个人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实践总体看是要把中国“选拔+选举”捅开一个缺口,把西方式选举引进中国。如果在早些年,几名独立参选人获选的示范效应有限,他们可以作为试点慢慢影响社会,但在互联网和微博时代,他们的示范效应有可能被放大,这也是现有体制谨慎对待他们的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在思想层面呈现出分裂的苗头,一些独立参选人的作用如果只是不断给这个趋势加码,就会伤及中国社会无论如何都不可缺少的凝聚力,也就会引来更多的不安。

中国社会总是要前进的,中国政治体制也需要改革的推力。独立参选人来自于体制外,因此对体制的触动总是新鲜的。这种力量到底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实际上取决于整个中国社会能否把握好这种触动的角度、力度和态度。中国的历史表明,政治力量是什么“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们的构成和出发点,还常常取决于它们自我运用的过程和方式。

我们认为,某些独立参选人越是受到微博的关注,越应注意别刻意突出自己同现有体制的对立,仅仅用这种方式拉选票,会破坏中国社会目前的运行规则。

中国政治现实的弹性不会是无穷大的,试图突破它的临界点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这与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相悖,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制造政治风险,因此它能推动中国政治进步的概率极低。相反,如果他们在个人参选时充分尊重社会的利益,他们行为的正面意义就会增加。

对对抗性意见,中国政治总体上表现出用更大弹性包容它的未来方向,它的路径显然是当前的体制不断“扩容”,而不是它从外部被“改造”。独立参选人应主动把自己的努力与中国政治改革的大方向结合起来,从自己的独特角度为国家政治生活增添活力,这有益于他们获得成功,也会使他们的实践对中国的前进更有意义。

    进入专题: 独立候选人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07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环球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