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微博问政”:昙花一现,还是民主参与的契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71 次 更新时间:2011-05-31 20:48

进入专题: 微博问政  

刘璟  

“政务微博”渐成风

从开始时欢呼“自媒体”的实现,到今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官员开始“织围脖”,将其作为发布信息、服务民众和了解民意的平台,微博的影响已从个人生活蔓延至公共生活领域。“微博问政”的总体情况如何?怎样合理定位微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探讨,或将更有益于这一拥趸甚多的新生事物的发展。

4月22日,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了国内首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对截至2011年3月20日国内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使用微博的情况作了系统分析。在此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微博问政”这一话题再次勾起人们的关注。

政务微博,主要指代表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因公共事务而设的微博。伴随着政务微博平台的建立,一些机构和官员开始在信息发布、提供服务、了解民意和官民互动等领域发挥微博作用。因核辐射危机而引发的“抢盐”风潮,就因有关部门在其官方微博上及时澄清而得到遏制;浙江海宁司法局还着力创新做法,试水“微博公文”,以微博形式传达政府公文,引发了媒体关注和热议。以个人形象出现的官员微博,受到的关注更强,一些机构甚至评出了中国“十大官员微博”,塑造出一批官员“微博明星”。

《报告》还归纳了全国政务微博的一些趋势,如:机构微博的数量多于官员微博,南方地区发展政务微博的意识更强;公安微博所占比例最高、服务性最强;政府官员微博注册情况与官员按行政级别的数量分布相符合,等等。

据《报告》统计,政务微博以新浪微博为最大聚集地,腾讯微博和人民微博也较有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地方化的平台,专注于本地事务,如上海的新民网“上海滩”微博和东方网的“东方微博”平台等。

“微博问政”关键词:“互动”

“微博”是网络上的新的媒体形式,连接着发布者与接受者。而“微博问政”的主体,无疑是“问政”行为中施政者和受政者两方。政府机构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是大部分的受政者涌向他,而非他主动去关怀个体。这样政府和官员主导之下的“政务微博”就成为“微博问政”的主要平台。作为电子政务沟通的一种形式,前有政府网站、官员博客,政务微博又有何不同?

一般来说,微博具有如下传播特征:140字的简短文本;与手机联网,可即时发布;点-面-面的裂变式传播;自媒体(大众传播);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特质,草根与精英均可表达。

《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主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张志安认为,相较严肃、权威的网站,具自媒体属性的微博更人性化。而政务微博最为根本的,是前两者不可比拟的多向互动功能。以去中心化传播和开放式网络形成的平等关系为基础,微博中的政府、官员与普通百姓不再是简单的“施”与“受”的关系,相反其角色是灵活的:微博之于政府,是低成本发布信息、塑造形象和获悉民意的工具;微博之于民众,则是迅捷获取政务讯息、表达诉求和政务监督的管道。

广义上,“微博问政”还要超越政务微博之外。从民众内容看,微博充当着议政论坛的角色。它用事件和意见将普通人联合起来,使他们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在“微博打拐”等事件中,这种公共参与的效果已经显现。而因为微博的这些特点,“微博问政”也存在风险。上海理工大学瞿旭晟博士认为,信息泄密,多人维护造成的立场混乱、意见失序,可能出现的对政府的言语攻击及碎片传播、回旋余地小等风险,是政务微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而从公共参与的角度看,娱乐化、非理性,已是网络生活中的痼疾。

“微博问政”所能承受之重

从互联网进入国内,就不断有用网络于政府事务的尝试:门户网站时代,各级政府建立官方网站;博客兴起,各级官员又大兴“博客问政”。这些问政手段往往在一些特定时段(如两会)风光无俩,事过境迁又很快烟消云散,与媒体视野中其他的新闻事件实无不同。“政务微博”在当下的火热,很难不让人怀疑它也是媒体报道中的另一快速消费品。我们不禁要问:“政务微博”能实现什么?“微博问政”又有何局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副教授周葆华建议回到整个媒体生态中去看政务微博和微博问政。

首先,真正在社会当中使用微博的还是一小部分人。“生活中有意见需反映的底层民众,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微博”。事实上,尽管中国2亿的微博用户总数已迅速占到4.2亿网民总数的一半,“数字鸿沟”仍隔绝着超过三分之二不能入网的中国百姓。就目前而言,政府微博作用的发挥,还在小范围之内。微博所能承载的,只是少部分的民意。

其次,微博对政府和政府改革的意义不应夸大。政务微博有形象塑造功能,有危机公关之效,但其运营目标的重点,应放在服务公众上,不断扩大老百姓的参与权、增进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和增进行政效率。

再则,还要认清微博平台与其他政治沟通平台的关系:事情的解决还须回到其他网上或网下的政务平台当中。说到底,即使数字鸿沟能够逐渐弥合,仍不能忘记微博的媒介属性:从本质上讲,微博只是民众与公共机构之间的中介,它不能沦为不问是非的“公关”工具,更不能代替政府的行政作为。

政务微薄的使用策略

《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根据微博的特点,提出了政务微博运用和传播的技巧。比如,在开设部门的选择上,应优先鼓励基层、服务性政府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使微博为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服务。遇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时则设立专门账户,比机关部门的账户有更强的针对性,也易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而在具体经营时,微博内容应体现行业和部门特点,尽量具体,不宜大而全。权威信息原创发布,大众话题则转发评论。语言使用要抓住微博对等交流和人性化的特点,发布信息、沟通意见时使用亲民话语,注重真诚平等,避免“官腔”。而形式上要注重多媒体的呈现效果,营造活泼的风格。

面对互联网复杂的言论环境,政务微博应监测和把握微博舆情,保持开放、宽容心态,面对质疑保持“淡定”,并及时澄清、化解矛盾。

微博虽短,长期、专门的经营却还是项“体力活”,应合理配备人手,履行信息发布、沟通和回应之责。发布时把握节奏和更新频次,以获得较好的关注度。

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还从战略层面提出了政务微博发展的建议:首先,制定全面、可操作、面向新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方面将新媒体政务列入议事日程,一方面使其规范运作。其次,选择性使用微博平台。新浪、腾讯等商业性的微博平台已集聚了活跃用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而一些本地化的平台,如上海新民网“上海滩”微博群,专注于社区事务,对发挥微博的服务功效,似更为适合。

    进入专题: 微博问政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0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