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河北省委宣传部、保定市委和市政府举办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启新仪式。为此他们特邀了曾在冀中战斗过的吕正操、程子华、黄敬以及左权等将领的后代,我有幸也在被邀请之列。
在参观完新馆之后的座谈会上,我对县市委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谈地道战不能忘记王夫。
抗战初期王夫是蠡县的县委书记,是他最早发现了老百姓为躲避日本鬼子,将“蛤蟆蹲”发展为地道。王夫认为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藏身,还可以打击敌人,于是在全县推广地道。开始还只是在野外挖个藏身洞,后发展到村里,并由一口发展到多口,由院院相通发展到街街相通,直到村村相通。地道也由单纯的藏身发展到与地雷战、掀帘战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战”。当然它的主要功能还是首先保存自己。
蠡县的经验很快影响到周边的县,都开始挖起地道,特别是任丘县,地道斗争发展得比较突出。可这时他们的直接上级九地委书记吴立人却认为是右倾,并汇报给了冀中区党委组织部长刘亚球,将挖地道批评为"这是退却主义,既然抗日就不怕牺牲!"紧接着就撤了王夫县委书记的职,而把博野县委书记王进学调来蠡县接替他。(此事发生在1941年春末夏初。)
王进学到蠡县后,根据吴立人的指示,把地道全部填埋了,还在群众大会上代表县委向群众道歉,承认错误,并说这是"右倾退却路线",强调要和敌人拼命,提出每个人要一条枪两个手榴弹的号召,敌人来了就打,到房上去打,子弹打完了就投手榴弹,手榴弹投完了就用房上的砖头打击敌人。在敌人面前不能落个"草鸡毛",怎么样也不要钻地道。同时,要县、区领导机关都集中起来,随时和敌人战斗。
现实是不到半年的时间,也就是1941年10月17日,发生了震惊冀中的"齐家庄惨案",蠡县县委机关被敌人来了个"一锅端"。县大队除了五、六个轻伤员在中队长谷振海带领下突围而外,全部壮烈牺牲,其中包括县大队副政委陈叔恒、大队长丁砚田、政治处组织干事、保卫干事、宣教干事等等。县长王志远、公安局长王勤、交通科长耿亚堂也都牺牲了。而县委书记王进学则被子弹从眼里打入,从耳朵里钻出,当时已死了过去,后经当地群众抢救苏醒过来,结果一只眼睛瞎了,一只耳朵聋了。
此事反映到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那里,针对领导机关内的不同意见,他亲自带领工作组来到蠡县。经过实地的调查,他完全肯定了地道的作用,并向冀中区党委做了汇报,由区党委下文件在全区推广,因而在整个冀中平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地道战。
然而王夫的境遇并没有改变,此时他来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没有人向他说起地道的事。此后又有一些冀中的同志来到延安学习和参加"七大",听他们议论说:中共中央把冀中的工作誉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他们向中央汇报的结论都是"哪个地区地道斗争开展得好,哪个地区的形势就好转得快。"甚至还有曾在冀中任过领导的同志争功的现象。王夫听了之后,不禁在脑子里直打转:不是说地道斗争是"右倾"、是"退却主义"吗?
在此期间,一个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团听说冀中地区这个消息后,对周恩来说:"你们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到这种古今中外未曾有过的复杂程度国际上不知道,你们宣传不出去。从世界各国的古代历史上说还未有过。当前世界上只有苏俄战场上苏后方游击队有地下活动,但因他们武器等条件优越,所以地下活动没有这样复杂。"周恩来听了,说:"我们的根据地被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着,向外宣传也是很困难的。"美国记者说:"我们替你们宣传出去。"几天后,《解放日报》上刊出了美记者这篇文章,标题是《两个冀中》,主要意思是说一个"地上"冀中,一个"地下"冀中。王夫当时看了这份报纸,对其中的一些提法还认为不那么切合实际。
地道斗争的事一下子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有意思的是,当初反对地道的刘亚球也来到延安,而且是冀中地区的负责人。党中央找到他问冀中地道斗争是怎么一回事时,他说不上来,于是到党校二部找到王夫。据王夫的回忆:
刘亚球找我说:"你了解蠡县地道斗争情况吗?"我回答说:"我当然了解,是我亲自干过的事情吗!"刘说:"你能写出了吗?"(因我平时生活作风有些工农干部模样,也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大老粗)我又带点讽刺的意味回答说:"我是师范毕业,能写出来的啊!"刘说:"那么你就把蠡县地道斗争的发展过程和各有关方面的情况都写出来吧!党中央要这方面的材料。"这时刘也带着有骄味的口气接着对我说:"冀中本来是个大平原,日本帝国主义者是仅次于法西斯德国希特勒最凶残的帝国主义,不知为什么竟然从冀中主动向外撤退起来?听到最近从冀中来延安的同志们都说日伪对我们的地道没法对付了,因而撤退起来。好,你快写出来交给我。"说完刘亚球同志就回党校一部去了。
接受这个任务后,王夫就将蠡县地道斗争的情况写成材料。稿子完成后,分别送给了在延安的冀中同志,其中包括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吕正操于1944年7月18日还曾回信说:"王夫同志:地道斗争材料已看过,无甚修改意见......"最后将材料交给了刘亚球。
刘亚球看了这个材料后又到党校二部找王夫,表示对地道斗争认识有错误,并说:"我看了你写的这个材料,给我解决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到列宁著的书时,曾看到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谁要是违背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谁就要碰钉子,甚至碰得头破血流。'我对这句话理解不了,看了你写的这个材料解决了。地道斗争这件事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其实,当王夫被撤职之后,刘亚球曾带着一个工作团到蠡县检查王夫的工作。刘随着新县委机关刚到蠡县境内的六区,就被敌人快速部队包围了,他由两个保卫干部保护着一直跑到当时冀中地区环境最好的安平县,才回到了区党委机关,险些被敌人活捉了去。当刘回到区党委机关后,王夫去征求他对蠡县工作的批评意见。刘不提地道斗争一个字,只是说:"蠡县地区敌我斗争非常尖锐,如果不是蠡县的党和群众基础好,早就被敌人搞垮台了。"随后就发生的"齐家庄惨案",所以刘亚球说出"给我解决了一个问题"。
地道战确实是在一系列血的教训中被承认并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术思想。
王夫写的这份材料,刘亚球看后就交给了党中央研究室,成为重要的历史档案。
可是后来在地道战的宣传上却很少提及这段"负面"的历史,这对全面研究抗战无疑是一种弊端。抗战不仅是"打鬼子",还有"被鬼子打",这才是历史。
清苑县计划在冉庄搞一个地道博物馆,地道战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既然提到地道战,就不能囿于冉庄,而应站在整个冀中的高度,这样才能全面看到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201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