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渔:乡村礼俗的变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8 次 更新时间:2010-11-03 17:17

朵渔  

我的家乡地处鲁宋之间,南面庄子,北面孔子,乡饮酒、乡祭祀之礼自古繁盛

前不久,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乡党突然打电话找我。

我问他是谁,他吭哧吭哧说不清。我十几岁离开家乡,一晃快二十年了,因此,二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认识了。虽然不至于像老徐策那样“我的耳又聋,我的眼又花”,但还是要仔细问问:“尔家住哪省哪府并哪县?尔是哪座村庄有家门?尔的爹姓甚?尔的母姓甚?尔是排行第几名?”小乡党先是说住在村子的哪一头儿哪一块儿,我凭记忆猜谜一般蒙了一通,“你是小三儿?石头?歪二?”都不是。

我问他,你爹是谁?他说是谁谁谁。哦,有点印象了,童年的玩伴,黄龙鼻涕斜脚掌,酷爱爬墙头。印象中,他辈分挺高,大概是太爷爷辈儿的,叫起来不顺嘴,因此我们都不大爱跟他玩。“我是他二小子,论辈分你该叫我爷爷。”

他声音不大,似乎不好意思直说,他知道城里人不讲究这个。他恨不得叫我爷爷,但没办法,老家讲究这个,他必须是我爷爷。

这位爷,是求我帮忙的。

辈分这东西,算得上是一门学问,家谱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往往聚族而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靠纲常、伦理维系着宗族纽带的牢固和礼法结构的有条不紊。辈分,也就成了一种对人伦与社群的组织方式。与西方人的“个性”原则不同,国人是礼法结构中的一环,家谱某宗某支中的某一个,是无法逸出的。而且辈分也是无法选择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家谱固定了。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你是谁,你从哪来,只有谱牒能说得清。西人可以叔叔舅舅不分,国人却是直系旁系姻亲血亲一清二楚。西人姓氏繁杂,千奇百怪,国人却是一姓一国,“百家姓”,“天下某姓是一家”。

我的家乡地处鲁宋之间,南面庄子,北面孔子,乡饮酒、乡祭祀之礼自古繁盛。在家乡,同宗同族之间,辈分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称谓礼数,言行举止,日常起居,均不能乱了礼法。即使是白头长者,也须称呼比自己辈分大的小孩子为爷爷叔叔。即使在外面混得人模狗样,风光无限,回到家族里,你也必须恢复到“狗剩”的原貌。不同姓氏之间,往往根据聚群而居长期形成的传统或一代又一代的姻亲关系,形成固定的辈分关系。

在我们乡下,辈分高的拥有不少特权,比如他可以随心所欲地骂别人的娘,那辈分低的人是不可还嘴的。一个辈分高的小孩子,整天被别人“爷爷叔叔”地叫着,自然也会滋生高人一等的情绪。当然辈分低也并非只有下跪的份儿,他同样拥有特权,比如结婚闹洞房,你若辈分高可就惨了,下至玩尿泥的小把戏,上至颤颤巍巍的老人,只要辈分比你低,就可以对你的新娘子摸一把挠一把。而一个被称为“叔叔”的人是不可以闹“侄子”的洞房的。这就是规矩。

我在家乡辈分算是低的,出门都是爷。童年时,小朋友之间往往也不是直呼其名,而是按辈分叫,我跟一帮小爷们玩得倒是毫无障碍。后来到了城里,才发现“现代文明”的真谛其实是“论资排辈”,基本上年长就能占得先机。

我的小乡党出门打工多年,自然深谙城市的规矩,不敢再让我叫爷。他还告诉我,其实现在村子里已很少再按辈分叫了,尤其是同龄的孩子之间,他们往往既不直呼其名,也不俯首称孙子,而是一“喂”了之。这是现代文明的普照,还是乡村伦理的沦陷?我也说不清了。上次回乡,问起家谱的事情,父亲说本家的家谱早就没有续修了,一是老辈们一个个离世,没人再理会此事;二来,年轻人都走了,乡村早已经空了,还修它作甚?

(作者为诗人)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0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周末,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