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骥:为“小人物”立传——读《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67 次 更新时间:2010-06-11 18:43

许骥  

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则小故事——

话说1907年,胡适参加留美官费考试。放榜当日,他乘人力车去看榜,到达时已是天黑。他提着车上的灯,从榜尾往前察看,看完一张榜没有自己的名字,很是失望。这时突然发现还有另一张“备取”榜,喜出望外,又是从榜尾往前看,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可是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叫“胡达”的人。再往上看,不多久,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胡适”。他心里暗自忖道:“那个胡达不知是谁,乎害我空高兴一场!”后来他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了同学,胡适才知道“那个胡达便是胡明复”。胡明复便是《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书中的主人公之一。

早就听说傅国涌先生在写这样一本书。他和一群不相识的人,包了一辆大巴车,遍寻点缀在西湖周边的“名人墓冢”,吊唁、拍照。有的墓已经处于“荒废”状态,下车后七弯八拐曲径探幽,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墓”居然会在那里,但他都一一找到了。他说他要把这些人的故事都写出来,像一条链子把中国近代史穿起。所以,傅先生在“前言”中说:“我很想把这本书叫做‘西湖版’百年中国史。”

按照中国人惯常的说法:成王败寇。人生在世就是要“立功名”、“垂青史”。因此,对权力的崇拜,对胜利的渴望,成为中国人普遍的心理模式。以至于,对那些没有建立“丰功伟业”,没有成为“王侯将相”的人,往往会被冠以“失败者”的帽子。很少有人去关心那些曾经为推动历史做出过贡献而半途“牺牲”的人。

比如前文所述胡明复先生。他在美留学期间发起创办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社团和期刊。《新青年》杂志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其实真正实践“赛先生”的应该是胡明复。他因一次溺水事件英年早逝,死时才37岁。追悼会上,化学家任鸿隽说,“胡明复和200年前去世的牛顿、100年前去世的法国算学家拉勃拉斯一样都是尽粹科学、至死不倦的一个人,然而胡明复不幸没有得到前两者那样的成就和寿数,牛顿活了85岁,拉勃拉斯也活有78岁。”是故,后人便经意或不经意间将这位中国科学主义的先驱渐渐淡忘了。

今时今日环绕西湖,游客们纷至沓来参观最多的“名人墓冢”恐怕要数“苏小小墓”。可是大抵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只是个“虚拟”的坟墓,里面根本没有苏小小的遗骸。而因为笼罩其冢的亭子名叫“慕才亭”,谐音“摸财”,红男绿女到了那里便都忍不住想去“摸”一把。谁尚记得仅在百步之内,还有一个秋瑾墓?更不必说什么宋教仁墓、任鸿年墓和苏曼殊墓了。

傅先生在“后记”中提到,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期虎门销烟,下至“五四”运动,形成一个圆圈,全都是激进的历史事件。而“那些以和平渐进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努力,基本上没能进入这个圆圈”。我顺着这条思路,又想起傅先生在之前一本书的“后记”中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那些没有轰轰烈烈建立“伟业”的人,或许没能太多的改变社会,但是回头来看,这些人给历史留下的正面的东西或许比负面的东西要多。做“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和做出的选择。傅先生不能为“大人物”立碑,但他在为“小人物”立传,这便是大功德。

读罢此书,我迎着绵绵细雨重游了西湖。这一次,西湖真的大不同了,她有了这二十多位近代“小人物”的生命。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421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财经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