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发达国家已陷入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减速,国际贸易和投资明显趋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和深化,2009年世界经济整体可能进入衰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次货危机转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已转化为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崩溃,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都难以幸免。除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两房”和国际投资集团(AIG)被政府接管外,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等最大商业银行也陷入困境。另外,还有约50家储蓄银行倒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发端于全球金融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其他国家迅速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欧洲国家,由于购买了美国大量次贷等“有毒”的金融资产,一个又一个资产数以百亿美元计的金融机构深陷困境。2008年9月中旬以来,英国最大房贷机构HBOS被劳埃德银行以189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大型房贷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被英国政府接管;比利时最大金融机构富通集团濒临倒闭,其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业务被法国的巴黎国民银行收购;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联手向濒临绝境的德克夏银行注资92亿美元;冰岛三大银行均深陷困境,冰岛政府接管两家(Landsbanki和Kaupthing),并将另一家(Glitnir)置于破产托管程序,其货币从131冰岛克朗兑1欧元下跌至340冰岛克朗兑1欧元,即贬值61%以上。后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向冰岛提供一笔总额为21亿美元的两年期贷款以救急。新兴市场国家也无法置身事外。许多国家股市暴跌、货币急剧贬值,财政状况恶化,外资大量外逃。俄罗斯政府承诺提供1700亿美元,支持金融市场和银行;乌克兰国民银行接管该国第六大银行(Prominvestbank)。不少国家不得不向国际社会求救,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以获得紧急贷款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匈牙利、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等。
(二)全球股市、汇市剧烈动荡
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股市持续同步震荡。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统计,2008年全球股市在暴跌中蒸发掉大约17万亿美元市值。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股指下跌了42.7%。[1]2008年为美国股市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下挫34%,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3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40.5%。日本日经指数和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指分别下降45%和31%。[2]新兴市场股市的跌幅超过发达股市,2008年新兴市场股指跌了54.7%左右,其中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股价跌幅分别为80%、75%、75%、73%;巴西、印度等的降幅也超过60%。2009年初全球股市继续下跌,特别是美国道琼斯指数降到3月9日的6547点,比2008年底下降25%。
汇市跌宕起伏。2008年前7个月,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尔后则出现反弹。据美联储统计,8月初至11月底,美元兑26种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已上涨8%;其中美元兑欧元、美元兑英镑的汇率分别上升23%和34%。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兑美元也大多贬值,8月初到11月中旬,巴西里亚尔兑美元贬值40%;2007年10月末至2008年11月中旬,南非兰特兑美元、土耳其里拉兑美元分别贬值60%、40%。[3]金融危机中美元不跌反升,究其原因,一是欧元区和英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加之欧元和英镑前一段升势过猛,投资者抛欧元、英镑而买美元;二是新兴市场股价和大宗商品由涨转跌,投资者从这些资产中撤出时,将变现资金换成美元;三是目前美国投资者将资金撤回国内,其中七、八两个月卖出的外国股票和债券比买进的多570亿美元,资金回撤创下历史新高。
(三)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全球贸易和资金流动下滑
首先,国际商品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2008年头7个月,原油价格从1月初每桶100美元涨至7月中旬147美元,升幅达47%;但到12月底降到了每桶40美元左右,累计降幅超过72%,[4]跌至2004年底以来新低。目前油价仍在每桶50美元上下波动。国际粮价在2008年上半年几乎上涨60%,而下半年大幅回落,其中谷物价格降幅超过30%。[5]
其次,全球贸易量大幅回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量增长率从2007年的7.2%降到3.3%。究其原因:一是美国陷入经济衰退导致进口大幅萎缩,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美国进口额下降了10.6%;[6]二是全球信贷紧缩限制了出口融资,商业银行的进出口企业信贷正在枯竭,出口应收账款越来越难获得;三是出口保险变得更加昂贵;四是金融危机与前所未有的汇率剧烈震荡相结合,也干扰了贸易的正常运行。
再次,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在收缩。由于股价暴跌和信贷紧缩,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企业并购大幅降温。据估计,2008年宣布并购的金额从2007年创纪录的1.57万亿美元减到8730亿美元,即下降了43%。结果,2008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比2007年下降10%。[7]信贷紧缩还抑制了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债券和股票流动。在截至2008年10月的一年里,跨国银团贷款承诺减至3150亿美元,低于一年前创纪录的4000亿美元。另据估计,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债券和股票资金总额将从2007年的1万亿美元(占其GDP的7.6%)降到2009年的5300亿美元(占GDP的3%)。[8]
(四)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明显放慢
在次贷危机期间,金融动荡对多数国家经济影响不大,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入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几乎没有任何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1.全球经济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的最新预测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2%,低于2007年的5.2%;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为0.9%,低于2007年的2.7%;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6.1%,低于2007年的8.3%。[9]这是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向实体经济扩散的结果。第一,金融危机使住房抵押贷款大减,导致美欧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降,从而使占美欧GDP约5%的住宅建筑投资萎缩。第二,金融危机使主要经济体股市暴跌并造成负面财富效应,加上信贷冻结,对占美欧GDP约60%至70%的个人消费支出带来双重制约。第三,金融市场紧缩抑制了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美欧非金融公司的债券发行大幅缩减,美国等股市最近大半年没有一家企业发行新股。第四,金融动荡还影响到国际贸易,特别是美欧消费疲软导致进口剧减,许多国家的企业还因资金紧缺减少外国订单,从而通过贸易萎缩拖累世界经济增长。
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界定一国经济衰退的传统标准是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根据这一标准,欧元区和日本已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进入衰退。数据显示,2008年第二、三、四季度欧元区GDP增长率分别为-1.0%、-0.5%、-5.8%,日本GDP增长年率分别为-5%、-1.4%、-12.1%,其中第四季度欧、日均出现1974年以来最大降幅。另据预测,欧元区和日本的全年增长率将分别从2007年的2.7%、2.4%降到2008年的0.9%、-0.6%。英国自第二季度起也已进入经济衰退,其中第四季度GDP增长年率为-5.9%;全年增长率从2007年的3%降到2008年的0.7% 。
尽管2008年上半年美国经济仍未出现负增长,但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商业周期认定委员会宣布,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达到上轮扩张的峰值以来,就已经陷入衰退。周期认定委员会不根据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传统标准来确定衰退,而基于其他认定的标准。该委员会认为:所谓衰退是指整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大幅滑落,持续多月,除GDP外,通常还由工业生产、就业、实际收入、批发零售等指标观察。近年来,工业生产、就业、个人实际收入、批发零售等指标大多连续下降。其一,2008年,工业生产指数已下降8个月,从112.6降到103.6。其二,失业率从2007年12月的4.9%上升到2009年4月的8.5%;同期,失业人数增加500多万。其三,2008年头11个月,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按月份计算有6个月负增长,按季度计算也有2个季度为负增长,即一季度为-0.7% ,三季度为-8.8%。其四,批发和零售于2008年2月开始进入疲软状态,下半年连续萎缩,其中零售额从6月的3840亿美元减少到12月的3432亿美元,下降10.6%;批发额从6月的4120亿美元减少到11月的3492亿美元,下降15.2%。另外,GDP增长已持续显著下滑。美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第3季度达到峰值(4.8%)后开始下滑,第4季度降到-0.2%;2008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9%、2.8%、-0.5%和-6.3%,其中第4季度降幅是1982年第1季度以来最大的。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2%降到2008年的1.1%。
3.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减速。IMF数据显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0.6%降到2008年的7.7%,其中中国、印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从13%、9.3%降到9%、7.3%;中东欧国家GDP增长率从5.4%降到2.9%;独联体国家GDP增长率从8.6%降到5.5%,其中俄罗斯从8.1%降到5.6%;拉美地区GDP增长率从5.7%下降至4.2%;中东地区GDP增长率从6.3%降到5.9%;非洲GDP增长率从6.2%降到5.2%。
(五)主要经济体联合“救市”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协调,采取多种非常规的“救市”措施。第一,向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美国政府在9月20日提出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经过国会批准后于10月初由布什总统签署生效,第一次拨款为3500亿美元,其中以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9家银行的股权。10月上旬,英国政府宣布一项6850亿美元计划,以恢复金融机构的信心。该计划包括对银行新发行的债券提供4380亿美元保险,并提供880亿美元的资本金。10月中旬,欧洲各国政府宣布2.5万亿美元的一揽子融资计划,包括向银行部门重新注入资本金、对银行间贷款提供信贷担保并提供直接贷款。[10]第二,主要央行联手降息。10月5—6日,美国、欧元区、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分别下调基准利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协调行动,中国央行下调其一年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这是三周内第二次利率下调。12月中旬,美、欧和亚洲等经济体的央行再次联手降息。第三,欧美政府向银行提供或增加贷款担保。9月底,冰岛宣布,对零售、商业和银行间银行储蓄提供无限担保。奥地利、丹麦、德国、希腊、冰岛、意大利和葡萄牙采取类似措施。瑞典、英国和美国提高储蓄担保限额。第四,出台经济刺激方案。11月以来,中国已推出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5680亿美元)、欧元区推出1300亿欧元(超过2000亿美元)的重大经济刺激方案;美国奥巴马新政府也在2009年2月签署7870亿美元的《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第五,向某些行业提供救助。经过国会激烈辩论,美国布什政府终于在2008年12月下旬出台174亿美元的救助汽车业的计划,以帮助通用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渡过难关。同时,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向汽车业提供救助资金。第六,2008年11月15—16日,美、欧、日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20国集团领导人聚集在华盛顿,召开“世界经济金融峰会”,主要就稳定金融和经济形势、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问题进行磋商。会议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评估了国际社会就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确定了解决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行动;责成20国财长和专家就上述原则提出具体建议;决定2009年4月初在英国伦敦再次召开20国集团金融峰会;重申对开放全球经济的承诺,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重申千年发展目标和发展援助承诺的重要性。
二、近期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近期世界经济更加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一)全球经济可能出现60年来首次萎缩
据IMF的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GDP增长将为-1.3%。这不仅表明2009年的世界经济为二战后以来首次负增长,也显示全球经济正步入衰退阶段。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将为-3.8%;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将为1.6%,比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低4到5个百分点。
(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将进一步深化
受信贷紧缩、负面财富效应等影响,美国经济活动继续收缩和劳工市场进一步恶化。据IMF预测,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1.1%降到-2.8%,全年平均失业率将从5.7%上升到8%以上。欧元区在信贷冻结、股市暴跌、房地产疲软和外需不振等四重打击下,GDP增长率将从0.9%降到-4.2%,失业率将从7.4%上升到8.6%。尽管日本并未处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心,但该国出口因全球需求下滑以及日元大幅升值而受到严重冲击,并导致企业投资和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此外,在股市不振情况下,持有大量股权资产的日本各银行继续承受压力。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日本经济正经历深度衰退,其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0.6%降到2009年-6.2%,失业率将从4.1%提高到4.4%。[11]英国GDP增长率也将从2008年的0.7%降到-4.1%。
(三)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将大幅下滑
亚洲地区经济前景随着外部环境恶化而变得暗淡。全球金融危机对该地区的直接影响相对小,但不少国家受到溢出效应的影响。由于股市暴跌、资本流人减少和制成品出口收缩,这一地区2009年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7.7%降到4.8% ,其中中国增长率将为6.5%,印度增长率将从7.3%降到4.5%。[12]在欧亚地区,由于国际收支恶化、股市暴跌、资金外流及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其他新风险,多数国家的经济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中、东欧国家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2.9%降到2009年的-3.7%;独联体国家将从5.5%降到-5.1%,其中俄罗斯将从5.6%降到-6%。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全球经济减速和资本流动减少给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重大风险,对其出口和投资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预测该地区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4.2%降到2009年的-1.2%,其中巴西增长率将从5.1%降到-1.3%,墨西哥将陷入经济衰退。在中东地区,产油国面临油价下跌和出口收入减少的挑战,而非产油国则由于欧美市场需求疲软而面临出口减速,整个地区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5.9%降到2009年的2.9%。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2007年取得近35年最高的经济增长(6.9%)后,2008年回落到5.5%,预测2009年将进一步降到1.7%,其中南非GDP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3.1%降到2009年的-0.3%。由于该地区许多国家容易受到国际经贸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如果全球经济减速比预计的程度更深,导致世界贸易增长急剧下降,净出口对撒哈拉以南非洲GDP增长的贡献将下降。
(四)美国和世界经济复苏将步履维艰且充满变数
关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衰退何时触底和复苏问题,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乐观的预测,2009年下半年或年底美国经济将开始复苏(美联储、OECD、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去年底报告显示,美国经济衰退将至少持续到2009年二季度末);二是审慎乐观的预测,2010年美国和世界经济将复苏;三是悲观的看法,美国经济衰退将持续五年以上。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总的看,即使2009年底或2010年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但复苏将十分乏力和异常不确定,增长低迷状况还将可能持续一个时期。这是基于世界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的初步结论。
目前看,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存在一些有利因素。第一,美欧主要国家已通过巨额注资和债务担保等形式干预金融业,还将通过建立“坏账银行”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这些举措将有助于防止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动荡。继去年10月布什政府推出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后,最近,美国财政部公布了超大规模(达2万亿美元)的“金融稳定计划”或第二套“TARP”。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有三点:一是由政府与私人出资,成立一个资金规模可达1万亿美元的投资信托基金(俗称“坏账银行”),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二是财政部与美联储合作筹资1万亿美元,以支持“启动消费者和企业信贷”计划;三是继续向金融机构注资,但受资助的金融机构将需要接受一个全面压力测试。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截至2009年2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已承诺拿出约8.8万亿美元的巨资来挽救摇摇欲坠的美国金融系统,其中已到位的超过2万亿美元。第二,美欧央行向市场提供无限的流动性并大幅度降息,将使同业银行拆借利率下降,有助于舒缓信贷紧缩和刺激经济。特别是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到0.25%之间,这是美联储历史上首次实施“零利率”政策;2009年3月初欧央行将主导利率降到1.5%,为该行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英格兰银行将基准利率降到0.5%,也创下英国央行成立300多年来的历史最低水平。第三,主要经济体已经或即将推出的重大经济刺激方案,将有助于扩大内需。20国集团2009年的财政刺激预计将相当于GDP的1.8%。[13]最突出的是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出台了规模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一数额(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将超过罗斯福新政期间、20世纪90年代初存贷款危机期间以及在马歇尔计划上美国财政的支出总额。[14]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超过三分之一(约2880亿美元)用于减税,惠及95%的纳税人和一些中小企业,以促进个人消费开支和企业投资增长;近60%(约5000亿美元)用于加强教育、重建桥梁和公路、扩大国内宽带覆盖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支援财政亏空的州和地方政府等,三年内创造350万个就业机会。[15]第四,主要经济体加强协调,特别是20国集团于2009年4月初第二次召开金融峰会,商讨促进经济复苏、加强金融监管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问题,将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第五,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较大幅度回落,有助于减轻消费者负担和经济增长。摩根大通银行研究显示,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获得的好处达17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这被称之为不用通过国会批准的“减税”方案。第六,与过去相比,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抵御西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的能力有所加强,虽然近期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但它们仍会成为全球经济下行过程缓冲力量的一个来源。IMF认为,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全年增长率为负增长,世界经济增长动力100%将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是二战后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第七,国际社会已向陷入困境的国家施以援手,也有助于缓解危机。2008年10月下旬至2009年1月初,IMF已先后与冰岛、匈牙利、乌克兰、巴基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政府达成了经济恢复协议,并分别为其提供21亿美元、157亿美元、167亿美元、76亿美元、25亿美元的两年期贷款。
同时,世界经济也存在着许多下行风险或不确定因素:第一,股价和房价暴跌使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衰退又导致个人收入下降,这些将抑制个人消费开支增长。据估算,2008年,股价和房价下降使全世界损失了“50万亿美元个人财富”,相当于一年全球GDP;其中美国家庭资产净值损失约11万亿美元。[l6]根据“财富效应”负面影响原理(财富每减少100美元,消费开支就减少3美元),世界消费开支每年将减少15000亿美元,其中美国消费开支将减少3300亿美元。同时,衰退期间美国人可支配收入每年还将减少3200亿美元。[l7]第二,西方信贷紧缩将持续一段时间。最近美联储调查显示,40%的贷款机构认为,信贷紧缩将持续到2010年。主要原因是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产品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不透明,金融机构之间彼此放贷十分谨慎。第三,美欧房地产市场可能继续恶化,房价将进一步下降。据美国穆迪公司估计,全美平均房价下跌将在2009年第四季度“见底”,而在一些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市场,房价到2010年后才见底。第四,国际金融危机还存在新风潮的可能性。美国衍生产品的窟窿仍很大,即便被政府接管的房利美和AIG等机构去年第三季度再次遭遇严重亏损。银行业第四季业绩报告显示,花旗集团、美国银行、高盛公司分别亏损83亿美元、78亿美元、21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利润也锐减76%。美欧金融机构仍有巨大潜在风险有待释放。据IMF等机构估计,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全球金融机构因持有美国“有毒”资产而亏损约1.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亏损近8700亿美元;而最终全球金融机构此类亏损将达4.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将达2.7万亿美元。问题不仅限于次级住宅抵押贷款领域,随着经济衰退的深化,优质房贷、商业建筑贷款及储蓄等领域不良贷款也在增加,因此,美国银行账户中“有问题的资产”将可能高达5万亿美元。[18]第五,发达国家通货紧缩将加深经济衰退并迟滞复苏的进程。物价下跌将使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推迟消费开支计划,并迟滞企业扩大固定资本投资。第六,美国经济增长动力普遍乏力。除消费开支和投资萎缩外,近期美元升值和世界经济衰退,前段出口增长这一美国经济唯一引擎也已开始“熄火”。第七,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回旋余地很小。美联储降息刺激经济的空间有限。财政手段捉襟见肘,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和行业纷纷要求政府救助。美国将陷入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09财年和2010财年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将分别达1.8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和10%,达1945年以来新高。[19]第八,资金外流将抑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协会预计,2009年流向新兴市场的净私人部门资本流动顶多为1650亿美元,不及2008年4660亿美元的半数;与信贷泡沫全面膨胀的2007年相比,2009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规模将仅为其五分之一。第九,西方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抬头也将制约世界贸易增长和全球资金正常流动。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已将全球经济带人一个未知的境地,下行风险继续占主导地位,世界经济前景仍然扑朔迷离。
三、中国的挑战、机遇、贡献及对策建议
(一)中国经济遭遇数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第一,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2008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仅17%,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11月以来出口逐月下降,其中2009年头两个月出口下降21.1%。去年底以来,对美出口出现萎缩,12月对美出口额下降11.3%,2009年头两个月,又下降17.4%、16.2%,对美出口自199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由于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仍占30%以上,出口增长大幅回落甚至萎缩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中国GDP增长率已从2007年的13%回落到2008年的9%,为2002年以来之最低增幅。尽管中国政府已采取放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刺激经济计划等举措,以力保2009年增长率达到8%,但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基于2009年美欧日乃至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预测中国增长率将低于8%。
第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在前几年经济增长上升周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高,而消费增长相对低,使工业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造成了国内需求远远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些过剩产能主要通过外需来消化。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36.4%,水泥更占全球产量的48%;汽车工业的产能超过1300万辆,但是能卖掉的不过900万辆;每年生产各种鞋超过100亿双,占全球制鞋总量的近七成,是世界最大的鞋类制造基地。这些例子说明,以低价格满足美国及全球消费需求的中国制造业,在本次金融危机引发欧美经济衰退导致进口需求缩减的情况下,中国工业正面临非常严峻的生产过剩的挑战。
第三,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城镇失业人员增多。迅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出口下滑,对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这表现为: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则表现为,2008年第四季度的用人需求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人员的数量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的比例下降到0.85的低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同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危机对农民工影响最大。在城镇用人需求有较大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比较普遍。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这种情况是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
第四,金融风险上升,金融安全问题凸显。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美国“两房”的半官方机构债券近4000亿美元;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和招行等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等私营金融机构的债权,金融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导致中国海外金融资产的损失。在国内,外资金融机构可能套现其投资中国的金融资产,对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面临新的困难。在美元、欧元和日元资产管理中,美元资产仍是中国的第一选择,因为欧元资产太贵,日元资产收益率太低,而且其他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美国更高。美国的国债和机构债的风险需要重估。在持有约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面临新挑战。到2009年3月,中国已持有的美国国债达7500亿美元,存在着“缩水”的风险。此外,中国金融业也面临潜在的风险。虽然金融危机现在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危机影响的深化,从出口冲击中国的制造业,造成原材料供应企业出现问题,再冲击煤电运油等上游产业,进而影响资本密集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有大量贷款,从而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第五,中国还面临“英雄救‘美’”的压力。当前,中国政策趋向和国际作用备受关注,西方一方面“捧杀”中国,称中国是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的中流砥柱,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把金融危机归因于中国,称中国过高储蓄造成美国流动性过剩,从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两种言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压中国加大对美“救市”力度,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第六,发达国家衰退期间掀起了新一波贸易、金融保护主义高潮。美国最近出台新的刺激经济方案中包含“仅购买美国货”的条款;法国汽车制造商被告知要购买法国产零部件;西班牙一位部长督促消费者购买本国制成品;许多欧洲银行还退出了本土以外的放贷市场等等。这些显然不利于中国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
(二)中国面临难得的机遇,善加利用,可缓冲近期冲击,更能获得长期综合利益
其一,适当扮演稳定角色,有助于中国获得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以外汇储备为例,中国现在可以动用储备,在西方经济疲软无能为力之际,向陷入困境的其他国家施以援手,从而赢得伙伴关系;还可在全球范围继续投资能源资源生产,既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又可缓解中国资源短缺对自身经济发展制约问题。
其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健发展。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健康的平稳发展势头,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型。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非常巨大,一旦得以有效激发,其对经济的推动力将远大于来自美国进口的拉动。此次危机将促使中国更多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改变依赖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提升,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建立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
其三,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并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是中国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为中国逐渐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契机。就国际经济体系而言,随着以美欧金融资本为主导、虚拟经济为主体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地位上升,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的地位水涨船高。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工业科技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同时,金融危机酝酿着全球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的重大改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可增强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抓住时机向海外发展,有助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十多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经营已取得显著进展。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西方经济衰退时期,中国企业扩大海外直接投资,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支持所在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做出贡献;为中国拓展新的海外市场;缓解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还可以进入平常较难进入的投资领域,如能源资源、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行业等。
(三)中国在危机中再次扮演“稳定者”角色,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采取人民币稳定等举措,为抗击亚洲金融危机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赞赏。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又被称之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之锚”。的确,在当前的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已经为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在世界经济衰退中,中国经济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中国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前几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2009年美、日、欧经济均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IMF据此认为,在美、日、欧三大“火车头”均“熄火”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将完全依赖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拉动。另据联合国估计,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达到50%,这是二战后以来史无前例的。因此,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特别出台4万亿元的两年期庞大经济刺激计划,以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第二,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外汇储备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中国外汇储备已从10年前的1400亿美元增至目前约2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增强中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也使中国帮助世界特别是美国稳定金融形势。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不仅没有抛售美元资产,反而增购美国国债。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7500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第一大债权国。在美欧信贷市场普遍紧缩,美欧“救市”和刺激经济需要大量资金之际,在日本等国家减持美元资产情况下,中国继续适当使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中国向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重的新兴经济国家或穷国也施以援手,提供资金支持。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西方经济衰退和石油价格暴跌等“三重”打击,经济严重下滑,能源公司因资金匮乏而影响其长期开采和生产计划。2009年2月,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两家石油公司和一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两家公司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同时,中石化宣布已于近日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原油进口合同,中国将向巴西方面融资50亿至100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签署贷款协议换取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不仅是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双赢选择,也有助于全球能源供应和油价的长期稳定。此外,在金融危机以来西方投资者大量资金撤出非洲时,中国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据估计,2009年对非援助规模将比2006年增加一倍。明年,中国还将提前向中非发展基金追加注资20亿美元。
第四,中国再次在亚洲地区扮演稳定角色。由于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许多亚洲经济体的最大出口市场,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继续扩大进口,有助于稳定亚洲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2008年10月,中国与韩国和东盟达成协议,建立一笔800亿美元的应对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基金。12月,中国还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就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地区影响加强政策协调,并提出了货币互换等政策举措。
第五,中国扩大开放,以实际行动反对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最近,美欧国家出现新一波保护主义浪潮,如在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购买美国货”等条款,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而中国则实施进一步开放政策。2009年2月下旬,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率“采购团”赴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等四国,共签下130亿美元的合同。最近,陈德铭表示,按照WTO分类,中国已开放了100多个类别,这种开放度超过了中国在入世时的承诺,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下一步,中国还将进一步开放服务业。
第六,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20国集团的金融峰会上,中国不仅提出了多项合理务实的改革建议,还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扮演协调角色。在2008年11月中旬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国际金融改革的四项主张:一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二是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三是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四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在2009年4月初的伦敦金融峰会上,胡主席再次阐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张。中国关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立场和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四)中国应以战略性、系统性的对策应对百年罕见的危机
在制订和出台重大国内、外经济政策举措时,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协调,既要救急,又要尽量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
首先,在近期稳住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同时,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是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二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三是扩大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以弥补对美欧市场出口减少的损失;四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六是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投入,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加强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建设,强化风险防范、金融安全意识。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重视金融产品安全。在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动态监管的同时,加强对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资本双向管制,防止资本大进大出。二是加强金融能力建设,吸收并培养国际金融管理人才。三是加快金融发展步伐,鼓励真正的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储蓄无法有效转换为投资,因此,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创新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但不要“因噎废食”,应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加强监管,以规避金融风险。
第三,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渐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中的话语权。加强双边和多边国际金融和宏观政策协调,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尽管重构国际金融秩序是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应对此有通盘的考虑,制定中国要达到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例如,近期内要以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和加强金融监管为主要目标;中长期要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实现国际货币多样化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主要目标。
第四,坚持开放与合作,坚决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平衡和有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五,加强区域特别是东亚金融协调与合作。东亚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扩大,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本地区在金融稳定、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从近期看,继续加强亚洲区内宏观政策及汇率政策的协调,切忌采取汇率竞争性贬值的做法,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加强金融合作,并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相互支持。从中长期看,完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是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应努力探讨如何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合作的路径,为保持本地区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亮点。
第六,适当参与美国金融救市符合中国利益,不仅有利于中美经贸合作,也有助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与美国新政府打交道提供政治资本。但在合作方式、方法及条件方面须有审慎的评估和选择。持有美国国债仍是中国外汇储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美国国债相对安全,但要充分估计其风险,坚持外汇储备使用多样化做法。另外,中资金融企业购买美国金融资产也要慎重并适时,切忌盲目“抄底”。
当然,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国际“救市”协调行动中,还是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过程中,既要顺势而上,更要量力而行。
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