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群: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四种分析角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662 次 更新时间:2008-07-21 14:08

进入专题: 张晓群  

张晓群 (进入专栏)  

我们可以把近代以来的欧洲称作资本主义社会,而把近代以前的欧洲则称为前资本主义社会。确实,近代以前和近代以后的欧洲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使用“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只是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近代以前和以后的两种欧洲社会形态的不同。这两种社会形态的不同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如果从生产方式来看,古罗马社会和欧洲中世纪是农业文明,而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则是工商业文明;如果从政治体制看,前者相对专制,后者相对民主;还有其他的角度。所以,为了较为全面地概括近现代欧洲的社会属性,学者们经常将其称为“现代社会”。这里的“现代社会”,就不是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类型概念。

那么,什么是“现代社会”?结合本书以前的论述,再加上本文所要谈论的内容,我们可以说:近现代欧洲所呈现出来的“现代社会”,大概是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化的、福利主义的、Gesellschaft的、城市化的、有机团结的、工商业的、科学思维流行的、多元化的这么一种社会形态。显然,这样的一种社会形态并不是近现代欧洲的专利,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社会体从早晚不等的年代开始,也属于“现代社会”。因此,就这个概念所对应的事实来说,“现代社会”既对应近现代欧洲,也对应处于某些年代的世界其他地区的某些社会体。由于我们先已经把“现代社会”这个概念的大致含义确定下来,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概念去对照各个现实存在的社会体。让我们假设一些比方,比如我们可以说:公元1000年时,全世界属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为零;公元1900年时,属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有20个;公元2000年时,这样的国家则有70个。

和“现代社会”相对的概念是“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的属性是:自然经济的、坐寇性国家的、官僚权威的、缺乏社会福利的、Gemeinschaft的、乡村性的、机械团结的、农业的、信仰性思维流行的、一元化的这么一种社会形态。我们也可以拿这个概念去对照各个现实存在的社会体,比如根据比照结果我们可能说:公元1000年时,全世界属于“传统社会”的国家有120个;公元1900年时,这样的国家为95个;公元2000年时,这样的国家为70个。

当然,还有的社会体是属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混合体。

因此,在这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完全是经验认知概念。

本书就是试图说明:这两大社会发展阶段,或者说,这两大社会形态,各有什么属性,互相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是如何从前一个阶段演化到后一个阶段的。

以下我们介绍4位社会学家对这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论述。应该知道,这些论述都只是分别描述了传统和现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它们综合起来看,才能获得一个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稍为全面的了解。

一、滕尼斯:Gemeinschaft到Gesellschaft。

中文中很难找到准确的词和这两个专用名词对应,而且一旦译出来,一定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其实,是否把它们译成中文并不重要,通过下面的介绍我们自然会明白它们的含义,这两个名词正相应对应着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占主要地位的社会关系类型。滕尼斯是在他的名著《Gema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中提出这一理论的。简单地说:“在乡村生活方式被肯定赞许的地方,Gemeinschaft就非常强大和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在城市文化盛行的地方,则是Gesellschaft占主要地位。”1

第一,在乡村的生产生活中,Gemeinschaft的人际关系类型占优势。它主要指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们拥有共同的财产,以情感、共同的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回忆作为纽带;其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关系,因为任何社会关系都必须有一个权威,父亲正是家庭中的权威,他对子女负有生产生活上的指导指挥的责任。

地缘关系是由居住的相近产生的,它是乡村中家家户户间的关系。仅仅是居住的相邻、公地以及各家土地的相连就使得他们必须有一些联系,而且各家各户之间会有详尽的了解。而为了强化这种关系,会有一些被特别确定和神圣化的村庄习俗。

在这种Gemeinschaft的关系中,人们之间十分了解熟识,而且说着相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权威者(父亲、村长等)和服从者的关系是:一方是全面的指导,一方是全面的依从,权威者具有更大的自由和荣耀,而服从者的自由和荣耀则相对较少,因此存在着不平等。另外,这种社会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在这种关系中,人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已基本上被先天决定,因此是不自由的,滕尼斯说:“人们离这种关系越远,他们就越作为相互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和能力的人相互联系和作用。”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详论的人际关系就是这种类型;只是说,这种类型不是中国社会的专利,而是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曾经或者正在存在的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状态。

第二,在城市生活以及商品经济中,Gesellschaft的人际关系类型占优势。

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而且孤立的个人存在;而且任何物品或产品也都被认为是各属于其所有者的,因而也是互相分离的。滕尼斯说:“如果不是为了交换回某种物品或劳动,一个人是不会为另一个人制造一个产品或者把自己的产品给别人,也不会为另一个人提供劳动;而且只有当相比较于自己的产品或劳动,自己更想得到想交换回的产品或劳动时,这种交换才可能发生。”3

当交换发生时,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发生了。一个交换的发生乃至成功,意味着那个物品成为了一个公共物品、具有了一种社会价值,在交换中两个人的意愿因为互利性结合在一起,因此,交换的意愿是一种社会性的意愿。这种情况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人们在交换上能够有一种公共一致性的意愿和行动(使用暴力乃至军事手段也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意愿而能够采取的行动,但在两个正在打架甚至打仗的人或人群之间,是不存在公共一致性意愿和行动的),现在,人们之间通过交换逐渐发明了一种公共一致性人格和意志,每个人只有服从这种公共一致性人格和意志,才能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各人的劳动同样可以通过交换结合起来,只要有人需要这种劳动。进入交换的劳动可以是当下的、也可以是承诺在以后做的。劳动可以和商品交换,也可以和另一人的劳动交换。若干承诺相互交换各自劳动的人可以组成一个公司、一个集团、乃至一个社会。比如现代社会中一位卫生部长和一位清洁工就是一种劳动交换的关系,而一位中世纪英国的贵族地主和他领地上的一位农奴就不是劳动交换的关系。

因为从一开始个人就是独立而且孤立的,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而相互交换,因此,交换是自愿的;在交换中接受就意味着给予,所以说,交换是平等的。另外,交换这种社会关系只发生在交换过程中,交换一结束,这种社会关系也就消逝;要使这种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就要使尽量多的人进行尽量多的交换。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具有交换所要求的公共一致性意愿、对产品价值的共同一致性的判断,因此,交换及其代表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现象。在Gesellschaft性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奔忙但又同时是在为他人乃至社会的利益奔忙。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关系但又可以保持相互独立和互不熟悉的状态。

今天的中国正大力发展着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Gesellschaft式的关系。

滕尼斯将这两种社会关系进行了对比。

前者是乡村的,后者是城市的;前者是封建的,后者是工业化的;前者是亲朋好友式的,后者是生意式的、不讲私人关系的;前者是简单的劳动分工,后者是复杂的劳动分工;前者中权威指导与服从是最重要特征之一,后者中人人由于自愿结合而平等;前者中权威者是目的,服从者是手段,后者中人们互为手段;前者中个人能动性发挥的空间较小,后者中则空间较大,个人可以在仔细的选择、计划、反复考虑后进行人与人的结合(比如成立公司),以及有选择地在某一方面和某人接触。

前者的关系是长久的、固定的、封闭的,各人的权利义务由一系列先在的规则确定。后者的关系是相对短暂的、自由灵活的、开放的,各人的权利义务由一系列双方约定的合同确定。

前者的关系是一般性的,比如父子之间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都是权威者指导者与服从者的关系,而且两人关系在所有方面的一致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虽然各种具体的规则和行动是为了处理各种具体的生产生活需要,但同时又都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如果儿子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服从父亲,这会被看作儿子在整个态度上不尊重父亲,这就是大逆不道的。而后者的关系则是具体的,两人的关系通过某种合同形成,它只确定两人在生产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只局限在这一方面而不蔓延到两人关系的其他方面。

在前者中活跃着的是一个个具体完全的人,一个人所交往的人数量很少,但对每一个所交往的人都很熟悉。在后者中活跃着的则是一个个单面的人,甚至是匿名的人,一个人所交往的人数量很多,但对其中大多数人都不熟悉。

前者的关系是先定的、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从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因而不是十分独立的,人人看起来都在而且也应该经常考虑别人的利益,但实际上,人仍然要为自己考虑,而当他们希望能获得更多利益和更高地位时,他们仍要通过交换,只是在商品交换还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交换其他东西:动听的语言、谦恭的态度、对某人的服务和奉承、送礼等,而在给出这些之前,他们会估计好这些能否给自己带来至少不低于它们的价值。非正式的合同实际上经常在做,虽然有时会被少数幸运者或强人违反。”4

后者的关系是人们后天的、有选择的、自愿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十分独立,人人看起来都在而且也应该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十分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只交换商品和劳务,而且人们认为只有商品和劳务才是有价值的,因此,“人们更倾向于物质交换的关系,而认为那些包含语言、态度、奉承和送礼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5

在前者中,血缘和地缘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占主导地位,超出这两种关系的人际交往是很少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是很小的,因此人们头脑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观念也只有这两种关系,如果某些人想在这两种关系之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仍然只能以这两种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为模式,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斯•韦伯认为父权主义是传统社会两个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和权威模式之一(另一个是奇理士玛型)6 ,这也是为什么君臣关系就相当于父子关系,同伙或小集团关系相当于兄弟关系。在后者中,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而且以这种关系为主导的人际交往的范围可以很大,因为在人们的头脑中这种关系的观念已广泛地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关系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各种组织。而且人们会把“交换”的观念运用到经济活动以外的其他社会领域。

以上分析是静态的,是对两种分别成熟地存在着的两种社会关系类型的描述。就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来说,人类总是先有血缘和地缘关系;而一旦人们开始了较大范围的交往时,就可能建立起交换关系,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Gesellschaft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并不是在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出现后就马上出现,交换所代表的社会关系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在社会上取代血缘、地缘、有组织的暴力征服等社会关系而成为社会成员们普遍具有的意愿和理性,“它是一种发散蔓延,它在这样一些人的脑海中生长出来:他们迫切地要超越一切距离、自然和社会的限制等携起手来,进行交换。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以往那些原初的、自然的关系都必须被排除。”7这种社会关系所适用的范围是无限的,无限多的人可以在这种关系下组织起来,它不断地打破所有对它的阻碍。

二、涂尔干: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

首先须说明的是,滕尼斯认为传统社会的团结是有机团结,因为在那里人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而且人与人十分熟悉。但在涂尔干看来,传统社会是机械团结,因为社会缺乏令每个人相互依赖的纽带,人们只靠相似性团结起来;现代社会则是有机团结,因为在这里人们通过分工协作而互相依赖地团结起来。以下探讨的涂尔干的思想,出自他的《社会分工论》。

第一,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人们以相似性团结起来;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人们以分工合作团结起来。

机械团结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社会越是原始,构成它的个体之间就越具有相似性。”8而且“在低级社会里,相似性所导致的团结是独一无二的。”9另一方面,“原始人的行为方式是很容易形成传统惯例的,而且在他们看来,传统力量简直是法力无边。既然祖先的习俗受到人们如此敬重,那么违反它的行为将不能不受到惩处。”10相似性占主导的社会一般都是血缘关系占主导的社会,一个氏族往往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各个成员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亲属,而且实际上他们大多数都有着血缘关系。从血缘中产生的亲和力便是维系他们相互结合的主要力量,这种家族关系经常表现为集体复仇、集体责任等。 ••••••氏族不仅以血亲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而且同一民族中的不同氏族也相互视为亲属。易洛魁人就根据不同的情境把对方称作兄弟或表兄弟,犹太人••••••的每个氏族的祖先都被看作是部落创始人的后裔。(正如汉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一样――作者)••••••这种组织除了具有通过相似性产生的团结以外,并无其他特征。这是因为,这个社会只是由相似的环节构成的。”11因此,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社会是由所有成员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形成的,而且其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劳动分工以及交换协作都非常少而且简单。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写照。

而有机团结的社会则以工商业为主,劳动分工以及交换协作都非常多而且复杂,社会是由一些特别而又不同的职能通过相互间的确定关系结合而成的。

分工的产生,在于它能使参与其中的各方都能各自发展出自己的专长并且通过交换结合起来,从而能增进整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非但每个人、每个社会集团,而且每个民族都日益加入了分工的行列,它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谐和社会团结。

工商业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一种自发和自觉的团结,但又必须有一整套相互协作的规范,这些规范是从分工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分工带来的是各种功能,即在特定环境中固定重复着的各种明确的行为方式。••••••它们不仅以确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变成了习惯。当这些习惯变得十分强有力时,就会转变为行为规范,当它们确立了各种权利和责任的分配方式以后,它就变成强制性的了。••••••社会就是这样渐渐编织自己的网络,永久地确立了有机团结。”12

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关系下, 当共同的集体意识完全覆盖了我们的整个意识,并在所有方面都与我们息息相通时,我们的个性丧失殆尽;而有机团结则是以个人的差异为前提的,每个个人个性的发展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反过来,社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就会鼓励个人个性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传统中国,社会舆论强调的是一致性;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舆论则提倡个性。

第二,机械团结如何发展到有机团结。

人类在早期阶段只能是机械团结,只有随着人们之间的分工交换协作日益发展,才有可能使有机团结成为社会上的主导性关系。涂尔干认为:“分工的来源就是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工作越是分化,产品就越多。••••••因为,人们似乎只有在占有更多财富的时候,才觉得更加幸福。••••••因此,人们当然会尽可能扩大分工的范围,努力去获得最大的利益。”13但是,以前的社会团结方式仍在起作用,以相似性和传统性为特征的社会观念仍在控制着人们,但是,“人们不再局限在他们的故土,远处的自由天地在时刻吸引着他们,儿女们不再留念他们的故乡和父母,而是撒向四面八方,追寻自己的命运去了。••••••城镇得以产生并发展起来。” 14

人们交往的地域和人数都扩大了,分工交换协作的生产方式迅猛地发展起来。“在军事主义逐渐衰落,工业主义不断繁荣的时候,国家的权利范围就相应地缩小了,契约关系变成了很普遍的关系,最后,在完全工业化的社会形态里,有机团结的关系最终获得了普遍性。”15

长期以来,人类就有世界大通的理想:战争不再决定着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象一国之内的国民一样得到和平的规定,所有人都能够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地生活在地球上,而“要想构建一个更大规模的社会,就必须以分工的发展为前提。如果社会功能没有在更大的规模上产生分化(比如中国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服装、玩具生产中心,而美国成为世界性的电影生产中心――作者),社会就维持不了自己的平衡状态,••••••如果劳动分工没有得到发展,人类博爱的理想就不可能得到实现。”16

三、孔德:神学的、军事的社会到实证科学的、工业化的社会

在孔德看来,社会主要通过两大线索划分成两大发展阶段:由传统社会的神学性思维,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实证科学性思维;由传统社会的人们经常使用暴力及军事征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人们主要使用工商业生产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以下探讨的孔德这方面的思想,出自他的《实证主义哲学》。

第一,神学性思维到实证科学性思维。

孔德认为,在人类的早期阶段,人们只了解自己,只知道自己的特性,知道自己是有意愿、能行动的,对外在事物却所知甚少;但他们又要解释和说明外在事物,于是便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人们自己的特性相似,因此人们就用自己的特性去解释世间万物,神学性思维由此开始。这种思维方式或者认为万物本身都各是一个活物、各有一个灵魂(泛神论);或者认为虽然万物本身没有灵魂,但有一个最高的神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并控制万物(一神论)。这样,既然万物受一神或多神控制,人们就可以通过影响神的意愿来改造万物,人们希望并相信这样就可以获得马上就可以得到的、或在遥远的将来可以得到的好处,比如希望并相信菩萨保佑自己或上帝拯救自己。

神学性思维是难以验证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主观想象的产物,它是一种信仰;因此各种神学体系之间便是难以沟通以致统一的,它们无法形成一个象物理学那样的全球统一的体系,从而传统社会的各个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宗教。

这种思维方式最大的社会功能,在于它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团结某一个社会群体。孔德说:“神学性思维的首要功能在于组织社会。••••••(在传统社会里)各家各户的联系是脆弱的,没有一致性的利益,这时如果再没有思维上的一致,社会的分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时社会就必须要求一个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共同意见,这是一个政治上(团结)的必需,特别是在人类的幼年时期。••••••虽然我们今天对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已经习以为常,但在以前的社会中,共同意见却有着最突出的政治功能。”17比如30年前的中国还十分强调思想统一,以保持社会团结;而到了今天,虽然人们的思想五花八门,社会依然团结。

在这一点上,他和涂尔干的观点有契合之处,涂尔干认为传统社会的相似性团结在宗教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他说:“那时候,宗教是囊括一切的、波及一切的。••••••宗教除了包括宗教信仰之外,还包括了伦理、法律、政治组织原则、甚至科学――至少可以说是科学的替代品。可以说,宗教对私人生活的细枝末节都作出了规定。因此,那个时期(一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宗教意识是同一的。”18

而当时的法律作为维护共同意识的压制性法律,最反对的就是对该社会宗教的违反。涂尔干说:“我们只需看一看《圣经》和《摩奴法典》残存下来的古埃及法典,就会发现••••••那些有关亵渎各种神圣,违反各种宗教法规和仪式规定等行为的压制法非常发达。••••••在犹太民族那里,最被人切齿痛恨的就是对宗教的反叛。而对于古代日耳曼人来说,塔西佗认为只有两种犯罪必须处以死刑:一是背叛宗教,二是脱离宗教。••••••在罗马,犯罪的最高级别就是背叛宗教罪。”19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中世纪成千上万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各个军事集团大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宗教作为号召、团结性符号和正当性证明,基督教对于十字军就是典型例证。

但是,随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知道世间万物是有着自身的特征和规律的,是完全不同于人的特性的。实证科学从物理学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在实证科学中,人们按照观察和经验到的事实、按照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去解释它们,并进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外界、制造产品,为人们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

于是,两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冲突,但随着实证科学获得的证明以及给人带来的实际成果和财富越来越多,它在社会上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而神学性思维则越来越失去其地盘。同时,原来由神学思维承担的社会团结功能则由工商业生产的分工协作交换来承担。

在各个学科的发展中,自然科学最早运用实证性思维,社会科学则运用较迟,这是因为在研究社会和人群时研究者很容易把自己的立场、倾向、情感带进研究中,从而或多或少地损害研究的客观性。

第二,军事时代到工业化时代。

正如本书开始处所言,传统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军事征服十分频繁,从中国的历代王朝到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军事征服形成的。也正如前面所引述过的孔德的话:“所有理性的对政治的研究都证明人类具有一种原始性的对军事生活的倾向。” 20 “军事活动为早期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最简单最便利的手段。军事手段持久地、广泛地被传统社会的人们使用,说明它对于当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功用。”21正因为当时的人们把暴力和军事作为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手段,因而暴力冲突乃至大小战争较多。

而另一方面,通过军事征服形成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军事集团的各级成员便会成为社会上特权阶层的各级成员,这个集团便成为社会上的强势控制性集团,因为他们是军事征服的胜利者。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官员、地主、贵族和农民、佃农、农奴、手工业者之间的关系,既非Gemainschaft和Gesellschaft的关系,也非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暴力强制基础上的压迫压榨关系,用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话说,叫作“强横关系”,当然他是指中国而非欧洲的专制王朝的情况。

遍观世界历史,没有一个处于农业文明的民族或国家能做到:既保持社会和平,又有平等、自由和民主。这一点只有一个处于工商业文明的民族或国家才有可能做到。我们中国也不能免俗。

但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找到了另一种团结方式――人们因为分工协作而互相依赖。这种情况在农业社会不曾出现,因为农业生产是分散进行的,人们之间在生产上完全可以“老死不相往来”,而在工商业生产中,人们必须互相往来乃至互相需要和依赖。因此,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就国家的对国内的职能来说,人们逐渐不再需要它强制性地维持国内和平了,因为这时和平已成为大多数国民的自发自觉的需要;人们现在更需要它来维持工商业生产的秩序,维持契约。平等的交换成为社会主流,贵族的特权日见削弱。孔德说:“虽然军事王国(在人类历史上)是必须必然的,它也是暂时性的。当工业行为最终在所有人和国家中得到了最大力度的扩展,同时又没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这时,军事生活就成了一种限制。军事阶段仅仅是为工业阶段的形成营造了准备环境,最终工业阶段成了人类进步的主导方面,••••••从此以后,军事主义失去了目标和养料,随后军事主义就衰落了。”22

正如我们在本书前面所说,在欧洲中世纪,通过军事征服形成的国家统治集团,对自己所控制的地区的工商业活动,既压制,又促进。欧洲工商业就在这样一种政治处境下发展起来。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则给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当时它们还基本上是坐寇性质的——强烈的震撼,它使所有人意识到工商业生产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物质财富。在英国的示范效应下,从此以后,发展工商业不仅只是其他各国工商业从业者的强烈愿望,而且成了其他传统国家的政治管理阶层的强烈愿望,这些政治管理阶层在希望保持自己既有的特权地位的前提下,以从未有过的积极性去发展本国工商业,工商业的发展从此获得了两方面的支持:来自工商业从业者的和来自国家政权的。帕森斯说:“这就是当时欧洲大陆各国的情况,也是••••••日本的情况,而后来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更是以更大的力度发展工商业生产。”23

现在,传统国家的政治管理阶层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原来的基于传统社会组织原则之上的政治管理理念,以使自己的政治管理理念能适应新的工商业社会的社会关系模式;最终,该政治管理阶层完成了政治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真正融进了工商业社会,而分工交换协作的社会关系模式也由此在社会上得到了真正的确立,社会也就完全而彻底地进入了孔德所谓的“工业化时代”。只有在这时,人类才可能既实现和平,又实现繁荣,以及平等、自由和民主。

所以也可以说,今天中国不断发展着的市场经济,以及不断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会极为有力地促进中国的繁荣、平等、自由和民主。

四、麦克维尔:一元化社会到多元化社会

依据社会功能的分化程度,麦克维尔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由功能一元化的、结构简单的早期社会,发展到功能多元化的、结构复杂的现代社会。

早期社会的特征是:家族关系、特权阶层和等级制度。其中家族关系是最重要的,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成为一个家庭成员就意味着可以分享各种家族内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义务,要遵守各种习俗、仪式、标准和信仰。早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没有分化的状态。只有简单的分工和交换,没有具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各种不同的利益、能力没有机会在这种社会中发展出来。同时,这种社会的道德压抑人们在利益、行为方式、思想等方面的分化,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团结。在这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种种功能都是由某一个社会组织控制和行使的。另外,早期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位置十分固定,所以也被称作“身份社会”,或“划定性社会”2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就是这种社会的典型代表,而在欧洲中世纪,国王、贵族、僧侣、手工业者、农奴等等,都是世袭的。因此,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小,社会为了保持其现存格局的稳定持久,也限制人们的自由选择,在法律上不承认人有这种权利。

我们经常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强调家族的社会、是身份社会、是一个限制个人选择的不自由的社会。其实,这些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它们是世界各个地区的文明体几乎都要经历的阶段。

麦克维尔说:“所有当今的现代社会的文明,都是从这一早期社会发展来的。这中间经过了种种征服和扩张,产生了种种财富和阶级的分化,孕育了种种艺术形式,经历了种种导致思想解放的习俗和信仰的冲突,积累了种种科学知识及其运用性成果,这一切都导向了现代文明,这就是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25

在建立一个多元化社会的过程中,以国家、教会为代表的旧的社会统一体反对这种演化,他们力图使正在分化出去的组织服从于自己的管辖和自己所代表的统一性。但社会分化毕竟是潮流所向,“社会分化导致不同的多元的利益主体出现,这些利益寻求习俗化乃至制度化,这些新的利益及其观念偏离了原来一致化的社会,他们遭到忽视、轻视或压抑。但如果它们一再出现,并得到环境和社会的帮助配合,就可能逐步被旧体制默认乃至正式承认,甚至在旧体制旁建立一个新体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既逐步分化了又保持了团结。”26

麦克维尔认为:社会主义的尝试,是一个民族在遭遇外敌入侵之类的突发性、灾难性和非正常性事件以后,所作出的应对,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独立,强调一致性和纪律性。而且,社会主义国家原本就是一些社会多元化程度不高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在一些社会分工程度不高、社会分化时间不长的国家中取得成功的,这些国家由工业化造成的社会多元化程度不高,信仰的多元化不强。”27因此,按照麦克维尔的思路,如果民族独立的问题已被解决,沿着由一元向多元演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逐渐变得多元化。

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功能越来越分化。在这里,国家、经济、家庭、宗教、文化等社会功能,是由不同的社会组织承担的。而且,每一种社会功能也是由很多不同的社会组织承担。每个人之间、每个社会组织之间,是一种分工协作、劳动交换和自由竞争的关系,所以也被称为“契约社会”。人在社会上的位置,主要是由他在职业上的成就所决定,而不再由他的血缘家族关系所决定,所以也被称为“成就型社会”。这种社会状况的出现是有着一些前提条件的:“社会生产已经有充分发展,社会交往的范围已经很大,共同性信仰的道德压力已经减轻,由知识的进步和经济生活的分工导致的利益多元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28

这时,家庭不再承担家族性的或生产性的功能,国家和教会也在缩小它们的管辖范围。人们都只在某一方面属于某一社会组织,人们在每一种利益上都会形成相应的社会组织。人们进行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大,社会为了社会的利益,也鼓励人们进行自由选择,并在法律上承认人具有自由选择权。

今天的中国,起码在城市里,已经开始了多元化的历程,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现在已经是本书结束的地方了,但这时我发现,本书的题目“资本主义如何从欧洲产生”存在严重问题。我的本意是想探讨:近现代欧洲是如何从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生成、蜕变而来的,可是,用“资本主义”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概括近现代欧洲的社会特性。

“资本主义”按其本意来说,是指所有社会资本都必须明确其所有者,是指拥有资本的资本家在生产和分配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指各个公司都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形态。但是,正如前面所言,近现代欧洲是一个由多个方面组合成的复合体,所谓“资本主义”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要较为全面一点地说明近现代欧洲的社会特性,大概应该是: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化的、福利主义的、Gesellschaft的、城市化的、有机团结的、工商业的、科学思维流行的、多元化的这么一种社会形态。这样的一种社会形态可以被概括为“现代社会”。在其中,“资本主义”固然是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毕竟只是一个方面,而且还受到其他方面、其他社会组织原则的限制制约,比如在经济运转上,要受到国家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的调节;在财富分配上,要受到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的调节;在权利安排上,要受到民主制度的控制。因此,我用“资本主义”这个概念去概括近现代西方的总体社会特性,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是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欧洲如何从传统社会的欧洲生成”这样的题目,更合适一些?

今天的中国事实上具有哪些社会特性?应该具有哪些社会特性?

持客观认知立场的学者,会使用第一种问法,而答案则各自不同;我个人的看法是:今天的中国处于现代社会的初期阶段。

持价值主张立场的学者,则会提出各自的价值主张,主张中国人应该如何如何。比如应该讲诚信、应该明确产权、应该坚持传统文化、应该发扬民族精神、应该效率和正义并重,应该反对国际资本,等等。

我也有自己的社会价值立场——这是我在本书中唯一的一次离开客观认知的社会学立场。那就是:促进中国社会整体的物质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增长,从而促进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更好满足;因此,什么社会性工具能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应该使用和普及什么东西。从对西方发展历程的经验认知看,市场经济、民主化、福利主义、Gesellschaft、有机团结、工商业、科学思维、多元化,等等,都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的社会性工具,我们都可以加以运用。而且即使是“资本主义”这个社会性工具,虽然它有压榨工人、导致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坏的一面,产生“恶之花”,但也具有很强的促进物质文明和一些其他社会文明的好的功能,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运用;而对于它所带来的种种弊病,我们可以用民主化、福利化、多元化等等原则加以控制,将其弊端尽可能限制到最小范围。

今天的中国是处于现代社会的初期,那么,能不能预测她——我们的祖国——会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典型的现代社会?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她应不应该成为一个典型的现代社会?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注释

1~7. 出自《Gema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转引自《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192页,196页,197页,201页,201页,1400页,200页。

8~16.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93页,109页,98页,137页,325~326页,56页,69页,189~190页,249页, 160页, 364页

17.出自孔德《实证主义哲学》(The Positive Philosophy),转引自《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 1335页。

18~19.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95页,55~56页。

20~22.出自孔德《实证主义哲学》(The Positive Philosophy),转引自《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1339页,1339页,1340页。

23.《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1961,256页。

24.“划定性社会”是指家庭、氏族等由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体,或者由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体,或实行世袭制的职业群体。人们之所以成为某种“划定性社会”的成员,是由外在的、客观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这些成员主观选择的结果。

25~28.出自麦克维尔《社会》,转引自《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 1368页,1369页,1369页,1369页。

进入 张晓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张晓群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4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