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战爆发50周年的反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96 次 更新时间:2003-12-05 21:36

伊铭  

明天是韩战爆发50周年。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与其说是金日成,不如说是美、苏两个大国企图互相遏制的结果。当时如果大国之间不是意识形态至上,如果美苏不是将朝鲜半岛作为彼此较量的桥头堡,如果北京不是被俄国牵着鼻子走,朝鲜半岛今天的局面肯定会是两样。

韩国总统金大中与朝鲜最高领袖金正日握手的经典画面,虽然已过去多时,却依然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因为那一握即是在抚摸历史的伤痛,也包涵着对民族的认同,对和平的期许。对于这一时刻,韩朝人民莫不喜极而泣,那凝进泪水里的悲恸、伤感以及狂喜,更令人怦然动心。那么,在韩战爆发50周年之际,不能不让人想到以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韩战?谁是那场战争的失败者?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在苏联的纵容下,突然向南部挥师进击,韩国军队不敌武装齐备的朝鲜军,三天后汉城陷落;一个月后,除去釜山防御线的东南一隅,韩国几乎全部沦陷。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大会立即决定派兵支援韩国。在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下,联合国军迅速扭转战局。

韩朝之分裂应该始于二次大战未期,按照雅尔达会议的一项秘密决议,以38线(北纬38度)为界,美国与苏联于韩朝分别解除日军武装并行使监督权,直至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统一的韩国为止。也就是说,韩国的李承晚政府得到美国的支持,而朝鲜的金日成政府则有苏联作后盾。

密谋收复韩国

  

1950年4月,秘密准备发动战争的金日成访问了莫斯科,当然是为了寻求支持,而苏联则担心美国的干预。在那次至关重要的会谈中,金日成向斯大林陈述了四条美国不会参战的理由:一、朝鲜人民军将在三天内可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二、将有20万韩国地下共产党员举行起义,里应外合;三、活跃于朝鲜半岛各地的游击队将配合人民军作战;四、美国对此没有时间进行准备。斯大林显然相信了金日成的判断,同意了金日成对韩国采取军事进攻行动的计划。

斯大林认可金日成的南侵计划,当然还有另一层考虑,即假借美国军队教训北京。善于权术与军事谋略的斯大林,甚至已谋划好万一美国介入,由中国军队作为盾牌的打算,因为中国边境毕竟与朝鲜只有一江之隔,北京不会对美国的军事动作置之不理。这也是斯大林反复要求金日成争取毛泽东意见的原因。

而毛泽东却不主张金日成贸然行事,因为:一、中共建政不久,百废待兴,立足未稳,实在没有再打一场战争的本钱;二、美国是当今世界军事强国,虽然没有与之直接较量的经验,其武器之厉害则已领略;三、与美国交恶,在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都是有害无益。

迫不得已出兵朝鲜

  

但是后来,毛泽东还是不得不决心出兵。韩战爆发后的当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完全打乱了金日成的计划,朝鲜人民军进退失据,陷入了危机之中;9月26日形势急转直下,朝鲜人民军几乎被联合国军切断退路。

事实上,当金日成越过38线,毛泽东便预感到形势严峻;当美军直逼鸭绿江时,中南海已知道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莫斯科对于朝鲜半岛险恶战局所制定的对策,亦将北京逼到死角。斯大林甚至通知北京要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

如果按照斯大林的思路发展,战火势必要在中国境内燃烧,无论战争胜败如何,结果一定是令中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而中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于边境之外。

战争的创伤难以愈合

  

举凡战争,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韩战也是如此。那场半个世纪以前的战争,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平民死亡,数十万计的士兵葬身沙场,仅美军就有五万四千余名士兵丧生(五角大楼日前更正在那场战争中,美军正确的死亡数字是三万六千九百余人),无论哪个数字,都是美国二战以来历次战争中损兵折将最多的一次。至于中国,在那场战争中除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却令无数家庭失去儿女,无数的妻子沦为寡妇。

当然,损失最为惨重的还是朝鲜人民。有形的损失还可以计算,无形的损失更为巨大而漫长,例如,战争在双方人民中孕育了不信任、对立和仇恨;长期分裂扩大了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并导致了同一民族意识的削弱。百万以上的家庭长期分裂并酿造着思念之苦。那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与其说是金日成,莫如说是美、苏两个大国各怀鬼胎,企图互相遏制的结果。假若大国之间不是意识形态至上,以致不惜铤而走险;假若华盛顿与莫斯科当时不是将东北亚作为彼此较量的桥头堡,而是在二战结束后成全韩朝独立的梦想;假若北京不是被俄国牵着鼻子走,迫不及待与美国交手,韩朝的结局肯定会是两样。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7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