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与工业文明的前景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文明的血液。没有石油(以及天然气,油气资源常常共生),美国近1.9亿辆汽车大部分将停在家里,高速公路网、立交桥、加油站将形同废墟,民航班机和机场将空空荡荡,单门独户大房子冬天的供暖、夏天的空调将难以为继,相应地,作为美国经济支柱的汽车工业、建筑业、民用航空业和军事工业,以及提供原材料的钢铁工业、石化工业都将极度萎缩。煤炭工业也许将重新兴旺发达,特别是煤炭化工业,将出现许多巨大的煤化工厂将煤炭变成液化燃料,航空燃料,纺织原料和其他化工原料。但是由于成本高昂,性能欠佳,且污染较大,人们将边使用煤炭边怀念石油,生活水平将急剧下降,环境污染将加剧。同时,煤炭的大量使用造成煤炭资源的急剧减少,原来可开采200多年的煤炭,一下子缩减到50多年。由于石油资源耗竭,中东地区渐渐被人遗忘,煤炭集中的地区如德国萨尔、中国山西等,成为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和军事战争的新战场。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事实上,石油和煤的再次兴替也将是渐进的。目前石油约占世界能源消费的40%,油气总和约占63%,剩下37%分别是煤、水力、核能、生物能以及太阳能等。水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分布极不均衡,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也无法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核能分两种,裂变能和聚变能。聚变能资源几近无限,海水中的氢同位素氕、氘、氚即是,但核聚变不可控(聚变温度高达几百万度,地球上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承受如此高温)。太阳能是核聚变能,但太阳上容不下生命,甚至容不下元素周期表上绝大多数物质。核裂变能资源如铀、钚等十分有限,但裂变能可控,核电站使用的即裂变能。由于安全问题,核电的成本已经超过火电。如果再考虑到核电站遭到袭击,核资源同样十分有限且分布不均,则核能也不可能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生物能即太阳能的变种,与太阳能一样是广散能源,收集成本很高,也难以替代石油。由此可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的只有煤。但在煤之后,恐怕就没有任何大规模的、集中的资源可供高消费的工业文明持续。从这个意义上说,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文明根本上是不可持续的。但由于工业文明破坏了各种自然平衡,削弱了人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形成了高度集权化的社会统治结构,其结束不太可能是平稳有序的,而可能会是世界大战、甚至是全人类的毁灭。
但在此之前,则是石油繁荣,是碳氢文明,是暴风骤雨般的消费。石油取代煤成为第一能源在1967年,在美国和西方,那是一个2美元一桶石油的年代,一个繁荣兴旺的年代。以当前的已探明石油储量除以石油消费水平计算,世界石油还可开采40年,石油产量的最高峰则在2020年左右出现,如果考虑到亚太地区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则时间还将继续缩短。其实,这种算术计算还过于乐观。美国《展望》杂志于“9·11”事件后(10月22日)刊登了肯尼思·德费耶的一篇文章指出,早在1995年,英国的《自然》周刊,美国《科学》周刊等就发表了几位石油分析家的研究结果,认为石油产量最高峰将在2004-2008年间出现,但没有引起政治领导人的关注。这几位分析家用的预测方法是由壳牌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M·金·哈伯特于1956年开创的。哈伯特发现,石油年产量和石油累积发现量都遵循正态分布曲线,且年产量峰值滞后于累积发现量峰值。由此,哈伯特预测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70代初达到顶点。这一结果在美国石油界引起广泛争论,直到1970年为止,那一年美国原油产量开始下跌。肯尼思本人的观点是,世界石油产量甚至可能在2004年之前就达到顶点。
无论如何,产量到达顶峰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闪电式打击,阿拉伯国家随即宣布石油禁运,第二天运出阿拉伯的石油即减少了60%。美国石油工业反应迅速,每天增产石油100万桶,相当于阿拉伯减产量的2/3。再加上委内瑞拉、伊朗的增产,使石油禁运失效。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再次运用石油武器,市场供应量每天削减500万桶,但美国这时已经是石油进口国,没有石油剩余生产能力了,于是油价涨到11.65美元,为1971年价格的5倍,加油站排起了长队,西方经济由此进入停滞膨胀期。1979年,产油大国伊朗发生反美政变,霍梅尼执掌伊朗政权,油价进一步飞涨,从每桶13美元上涨到34美元。
高油价导致了多方面的结果。一是石油库存暴增,各国以及大石油公司担心油价继续上涨,纷纷增加库存;二是全世界掀起了寻找石油的热潮,墨西哥,美国的阿拉斯加,英国的北海,成为新的石油来源,地质系的毕业生薪水奇高;三是节能成为潮流,日本的节能型轿车占领世界汽车市场,石油需求增长放慢;四是煤炭使用的比例提高。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欧佩克石油占西方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下降,从1977年的2/3降至1982的不足一半。于是,在两个中东产油大国伊拉克、伊朗交战的八十年代,油价却一落千丈,从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狂降至1986年初的10美元一桶。1986年4月,美国德克萨斯州某加油站居然免费加油一天庆贺油价跳水。从那时起到九十年代末期,除个别时期外,油价总体上在低水平徘徊。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甚至低于六十年代的2美元一桶。于是石油消费迅猛增长,以油代煤趋势进一步发展,2000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约为35亿吨。在世界对石油依赖加深的情况下,在节能潜力已经被大大释放的前提下,在各国已经不那么担心石油危机,因而不再大量储备石油的情况下,一旦石油产量达到顶峰,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随时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导致抢购、囤积,将使供不应求更加严重,从而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难以解决的石油危机。从理论上说,一旦世界石油产量达到顶峰,并逐渐减少,那么廉价石油时代将成为难以从温的旧梦。
有人觉得奇怪,既然石油很快要供不应求,为什么目前油价还继续下跌呢?为什么石油出口国不保存产量、提高价格呢?石油出口国如果是一个整体,它们当然会限产保价,从而促使石油危机提前缓慢到来。但是,石油出口国不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竞销石油,落入了群体囚徒困境。当其中一个国家限产保价时,其市场份额会被其他国家所得,而本国的石油收入会锐减,导致本国财政困难,社会危机。即使结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达成某个限产保价协议,其中的某些国家还会以各种方式悄悄突破限产规定,从而破坏协议,重新陷入倾销石油的价格战。因此,只要石油还处于总体供过于求阶段,价格总是会向其生产成本靠近,直到有一天供不应求,造成价格飞涨。原则上,如果有足够的资源来储存石油,则在石油价格低迷时完全可以大量购进,直至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但是,没有任何单一力量能长时间、在整体上像操纵股市一样操纵油市。
二、美国与以色列“父子情深”
目前美国石油一半以上靠进口,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65%强,产量则为30%弱,如果加上北非,将提高到70%强和40%强。可以说,未来全世界的石油来源将高度集中于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考虑到新发现的里海油田与伊朗接壤,则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将更加无与伦比。
对中东的重要性,美国早有认识。二战期间石油是重要作战物资,仅美国海军每天就消耗9万吨石油制品,但美国本土新油田尚待发现,国内石油储备明显不足,是阿美石油公司、美属巴林石油公司在中东发现了大量石油,支撑了美国的石油信心。然而,直到二战结束,中东还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于是,美国开始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挤走英国势力,建立对中东的控制。其中的关键之一是接管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的建国计划。
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理由和英国相似,即要在陌生而怀有敌意的伊斯兰文化地区扶植一个可以信任的盟国,以达到威慑、间离、控制中东各国,支配中东资源的目的。但在二战结束之际,英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击退阿拉伯人的反抗了。于是美国乘虚而入。另一方面,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美国已经颇具实力,他们在经济上、舆论上都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这样,对外战略的需要与内部政治压力相结合,促成了美国不顾阿拉伯各国的反对,支持以色列建国。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一个极不公正《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方案规定,占巴勒斯坦总人口不足1/3的犹太国分得57%的土地,而人口超过2/3的阿拉伯人却只占34%的土地。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和伯利恒实行国际共管。
这一决议如同火种落入干柴。犹太复国主义者看到了美国的坚决支持,他们更加有恃无恐,筹集了大量资金购买武器,加上美国以销售为名向犹太人赠送的武器,迅速武装起来。哈加纳、伊尔贡、刚毅军等犹太复国主义到处制造恐怖事件,将阿拉伯人从他们世代居住的领土上赶走,以夺取全部巴勒斯坦领土。阿拉伯各国则强烈不满,酝酿着消灭这个新生的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诞生。16分钟后,美国即宣布承认以色列,并提供1亿美元的援助。第二天,阿拉伯国家联盟宣布“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几天之后,以色列军队伤亡惨重,眼看全军覆灭。于是,美国急忙让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决议要求停火四周,此期间禁止战斗人员和军事物资进入巴勒斯坦。然而,就在停火期间,美国组织志愿兵帮助建立了以色列空军和海军,美国犹太人捐资在欧洲购买的武器源源不断流入以色列,大批犹太移民涌入以色列,使以色列实力大为增强。停火结束后,阿以双方打成平手。7月15日,美国再度通过安理会勒令巴勒斯坦停火。然后故伎重演,大量的武器装备进入以色列。到10月15日,以色列兵力及装备已远远超过阿拉伯联盟,以色列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进攻。这一次,阿拉伯联盟终于战败,被迫签订停火协议。通过战争,以色列夺取的土地增加到占巴勒斯坦领土80%以上。(参见《美国中东关系史》,张士智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见,以色列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美国自诩为以色列的“保姆”,我看更加准确说法应该是“父亲”。父亲与儿子之间也会有矛盾,但矛盾是次要的。有时候,儿子不听管教在外面闯祸,父亲也骂儿子几句,以息众怒,以取得调解人的资格。但当儿子在外杀人,别人要捉他偿命时,父亲又会全力支持儿子。美国与以色列就是这样一种“父子”关系。1967年7月,以色列发动闪电战,空军倾巢出动,六天之内摧毁了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的空军,靠的是美国第六舰队向以色列提供“空中保护伞”,和美国电子情报船“自由号”监听、截获、转送情报给以色列。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以牙还牙,向以色列发动闪电战,一周之内以色列损失坦克和装甲车1/3,损失飞机1/4,埃及军队摧毁“巴列夫”防线,叙利亚军队攻克战略要地——戈兰高地,“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以色列全国一片恐慌。以色列向美国求援。美国认为,这个儿子太骄傲自负,应该让他受点挫折,开始并未理睬。眼看着以色列战败在即,美国急了,国防部军火库完全向以色列打开,美国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到特拉维夫机场,直接交给以色列飞行员,第六舰队的直升机将灌满燃料和弹药的坦克送到战场附近,以色列驾驶员开着坦克就投入战场。18天战斗,以色列总共消耗了9亿美元的武器,绝大部分由美国提供。
那么美国不惜与整个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为敌,全力抚养以色列这个“儿子”,纵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屠杀、驱逐,以至发生“9·11”事件,究竟值不值?美国国内许多人认为不值。其理由是,迄今为止,以色列不但没有在解决石油问题上帮忙,反而添了许多乱,使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强烈,间接促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1979年石油危机、“9·11”事件,对解决伊朗霍梅尼政权,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都没有多大帮助,中东地区各种突发事件的解决,还是得靠美国自己的力量。因此,不值得。美国之所以要养这个“儿子”,是美国犹太人集团劫持了美国政府和人民。也有人认为值得,他们说,中东地区迄今为止的事件都还不需要以色列出手,但这一地区未来的事件就有可能需要以色列出手。美国可以在中东有若干支航母舰队,但毕竟不如以色列这个陆基基地经得起持久作战。以色列空军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到达主要出事地,如从美国起飞则晚了很多。事实上,在冷战期间中东阿拉伯各国都拒绝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以色列因此成为美国遏制苏联伸向中东的有力工具。其次,以色列的存在有力地打击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直接使埃及反美的纳赛尔政权下台,亲美的萨达特政权上台,使阿拉伯各国认识到美国的巨大威力,而美国还不需要直接承担责任或骂名,甚至还能充当中东问题调解人,功不可没。从成本上说,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到1985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赠款和贷款约为300亿美元(其中赠款约为一半),平均每年不到10亿美元,与美国的军事开支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至于“9·11”事件,既不能归咎于以色列,更不能归咎于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而是要归咎于恐怖分子,归咎于那些不懂得向强者臣服的极端分子。所以,抚养以色列是投入小回报高的大事业。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1984年访美时,曾经这样劝说美国的纳税人:“美国之所以愿意援助以色列,是为了美国的本身利益;美国愿意支持以色列克服其经济困难,是为了在这一地区保留一支力量。美国每年为北约组织花费巨额的军事费用,而且还向西欧派驻了军队,这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和西方的利益……而美国为以色列的花费要少得多,以色列还不要求美国派军队去以色列,但以色列却保障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同美国站在一起对付苏联。”
现在,苏联虽然消失了,但中东地区的石油重要性却更加突出,因而以色列这个棋子也就越加重要了。
三、中东上空阴云密布
随着阿富汗塔利班被战败,美国感到中东战略的决战期正在到来。
战后五十多年,美国在中东布了很多棋子,仅次于以色列的是沙特阿拉伯。沙特石油储量世界第一,产量虽然不是第一(因为限产保价),但是随时可以成为第一,在中东居有绝对优势。沙特石油过去是由阿美石油公司开采经营,在七十年代石油国有化时期,沙特回收了石油开采权,阿美石油公司成为沙特石油的经营者。美国不希望油价太高,因为美国进口石油越来越多;沙特也不希望,因为过高的油价使替代能源出现,威胁石油的地位,从而不利于沙特的长远利益,所以沙特总是充当破坏OPEC高油价政策的马前卒。只要沙特增产,油价就无法维持。当然,美国并不希望油价太低。过低的油价不仅损害美国国内石油工业的利益,而且对于削弱欧洲、日本的竞争力不利。沙特也不希望,低油价使收入减少,因而在石油价格跳水时,沙特还会单独坚持限产。这一特点使美国与沙特在石油价格政策上配合默契。当然,美沙在油价上也有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这时就要看双方的实力及外交了。二战后,美国逐渐挤走了英国势力,从经济、政治、军事上对沙特王国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1974年,美国与沙特建立“防务合作混合委员会”;1976年,美沙签订价值220-250亿美元的《军事工程协定》,沙特的军事装备由美国提供,军官由美国训练。1979年伊朗政变后,美国失去了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棋子,沙特地位更显突出。
但美沙关系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沙特强烈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麦地那都位于沙特境内,沙特人多是忠实的伊斯兰信徒,而以色列是伊斯兰的死敌。如果沙特国王不支持阿拉伯反对以色列的事业,沙特境内就难以安宁,输油管线和油井就可能被沙特老百姓破坏。在某种意义上,本·拉登就是沙特国内反美、反以色列力量的代表,而且这股力量还在继续发展。现任沙特国王来日无多,如果继承问题解决得不好,沙特有可能步伊朗的后尘,发生反美政变。
有同样危险的是埃及。自萨达特上台后,埃及政权就成了美国在中东的又一支柱。然而,在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指导下,埃及国内贫富两极差距进一步拉大,中下层人民失去生活希望,日益受到伊斯兰教的激励,国内局势正变得扑朔迷离。与此同时,波斯湾地区的两个大国伊拉克和伊朗则仍然在美国的控制之外,成为伊斯兰各国反美力量的大本营,而其中对美国威胁特别大的是伊拉克。
因此,在对阿富汗作战胜利的鼓舞下,美国发现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期,或者制服伊拉克,威慑各国伊斯兰反美力量,从而使中东出现有利于美国的稳定局面;或者伊拉克可能会利用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的高涨,暗中支持颠覆沙特、埃及、约旦等国亲美政权,从而根本上损害美国的中东利益,破坏美国控制中东石油的长远战略。
表明美国决战意向的,是美国近来支持以色列轰炸巴勒斯坦,美国舆论讨论废掉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是一个务实派,他屈从于美国和以色列的淫威,希望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能够有寸土立足之地的情况下,承认《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承认以色列在列次中东战争对占领的大部分领土。换言之,阿拉法特事实上是屈膝求和。对于普通巴勒斯坦人来说,屈膝求和政策实出被迫无奈。对不愿意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巴勒斯坦人来说,阿拉法特就成了美国和以色列的走狗。然而,以色列并不因为阿拉法特屈膝求和而满足,他们希望这个下跪者从世界上消失,至少从巴勒斯坦、从耶路撒冷消失,他们希望借阿拉法特之手消灭那些不愿意屈服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这个愿望曾经一直受到美国牵制,因为美国还得考虑让沙特这样的阿拉伯盟友国内局势稳定。然而,既然中东各亲美政权的稳定已经受到威胁,那么不如放手以色列消灭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释放中东的反美力量,然后逐一予以消灭,谋得中东地区的长久稳定。
美国这样做可能还有三个迫切的理由,其一是借战争减缓或摆脱正在加深的经济危机,转移国内视线;其二是赶在石油生产峰值到来之前完成对中东的控制,以便今后制造、操纵石油危机,威胁欧洲和日本的生存命脉,使欧洲和日本不得不继续服从美国的控制;其三,美国总统布什出身石油财团,又与军工和金融综合体关系密切,代表着美国共和党内最保守、最有长远眼光、又最有实力的鹰派,是好战分子。
我看,中东上空已经是阴云密布,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