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的“研究造假”疑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48 次 更新时间:2008-11-25 15:34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大村泉   高桥礼二郎  

“要求消除井上总长研究造假等疑问”论坛发起人

(日本仙台市)东北大学教授 大村 泉 高桥 礼二郎

我们是(日本仙台市)东北大学教授。

最近,我们收到中国同行研究者的来信,希望通过本网站,(1)对(2008年)2月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的有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以及东北大学总长井上明久的“研究造假”问题作一点说明;(2)提供有关该问题的最新信息。本文就是对这一要求的答复。

这个问题,在本网站已经多次提起。下面,先说一下概要。

去年(2007年)春天开始,我们以匿名的形式,就东北大学总长井上明久与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联名发表在日本金属学会杂志上的4篇论文的再现性,提出了疑问。对此,东北大学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先后于去年12月25日和今年1月31日公布了调查结果。以下,将前者称为“调查报告书”,后者称为“追加报告书”。与此相关,去年12月26日和27日还分别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两个报告书的结论是:井上总长、张教授的论文内容没有问题。但是,正如本网站所介绍的下列新闻报道中指出的那样,两个报告书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个疑问:即井上总长和张教授论文的再现性这个核心问题。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angtao3.txt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angtao4.txt

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zhangtao5.txt

http://www.xys.org/forum/db/3/60/94.html

我们认为,此事涉及到现任东北大学总长的研究成果,不彻底弄清就不可能使大学的名誉得到恢复。我们先后几次向东北大学以及刊登该论文的日本金属学会杂志,提出了我们的疑问和要求。

但是,事实上,我们从东北大学没有得到任何令人信服的答复。今年7月18日,日本金属学会会长森永正彦(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针对我们的疑问作了答复。他们认为,经过审查刊登在学会杂志上的论文及其相关的问题,论文作者有责任作出说明。

今年9月4日,我们根据日本金属学会的Letters to the Editor制度,向该论文的作者(井上明久、张涛等人),以及作为东北大学总长的井上明久教授,提出了我们的疑问。但是,时间过去了两个月,我们仍然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以下,是我们疑问的核心部分。通过本网站公布于众,希望张教授对我们通过日本金属学会向作者提出的疑问,尽快作出如实的回答。这是因为,张教授是有疑问的这4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而且“追加报告书”的内容,是以张教授向东北大学调查委员会委员长庄子哲雄理事(现为东北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提供的实验数据,以及去年12月27日记者招待会的内容为依据的。

我们的疑问,主要是针对井上总长、张教授和N.Nishiyama, K.Ohba and T.Masumoto发表于Materials Transaction JIM, Vol.34(1993),p.1234-1237.的论文Preparation of 16mm Diameter Rod of Amorphous Zr65Al7.5Ni10Cu17.5 Alloy。以下,将这篇论文简称为“1993年论文”。

关于Pd、Pt合金,可以制作直径数毫米以内的大块金属玻璃,早在七十年代就有报道。1993年(偶然)单独报道了一个划时代的成果,即Pd、Pt 以外的合金系,也可以制作大块金属玻璃,而且直径是10mm以上。一个是井上总长等人的Zr65Al7.5Ni10Cu17.5 合金,另一个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工科大学的Johnson等人的Zr41.2Ti.13.8Cu12.5Ni10.0Be22.5 合金 (A.Peker and W.L.Johns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 63, No.17 (1993), p.2342-2344)。

这两篇论文,经常被介绍为大块金属玻璃研究发展的先导。在此后的研究史上,对Peker and Johnson论文的再现性没有提出疑问。但是,对井上总长等人的这篇论文,仅限于Web检索的范围,就有以下几篇论文对其再现性提出了疑问。

1996年,Frankwicz等人1)说,Zr65Al7.5Ni10Cu17.5合金,以石英水淬火的方式,只限于直径4mm以下可以制作玻璃;Xing等人2)说,铜铸型急冷法实验,Zr65Al7.5Ni10Cu17.5合金,只限于直径1mm以下的部分可以制作玻璃。1997年,Xing等人3)认为,Zr65Al7.5Ni10Cu17.5合金的玻璃形成能,与其他同系合金相比低,在另一篇论文4)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2003年,Chen等人5)认为,Zr65Al7.5Ni10Cu17.5合金,直径3mm以下可以制作玻璃,超过之后就会形成结晶。2004年,Carroll等人6)认为,Zr65Al7.5Ni10Cu17.5合金,即使是直径2mm的样品,玻璃上也会有结晶。

1) P.S.Frankwicz, S.Ram, H.-J.Fecht: J. Non-Crystalline Solids, 205/207 (1996) 522-526.

2) L. Q. Xing, P.Ochin, M.Harmelin, F.Faudot, J.Bigot: J. Non-Crystalline Solids 205/207 (1996) 597-601.

3) L.Q. Xing, G.P.Gorler, D.M.Herlach: Materil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26/228 (1997) 429-433.

4) L.Q. Xing, P.Ochin: Acta Materialia 45 (1997) 3765-3774.

5) W. Chen, Y.Wang, J.Qiang, C.Dong: Acta Materialia 51 (2003) 1899-1907.

6) P.A.Carroll, H.A.Davies H.Jones: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375/377 (2004) 244-249.

但是,尽管有这么多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对此,井上总长、张教授等人也没有作出任何说明。

东北大学的“调查报告书”(12月25日公布),在原则上拒绝实施再现实验的基础上,强调了论文具有再现性。新闻界对“调查报告书”的批评,原因就在于“调查报告书”的这一论调。

12月26日,东北大学就“调查报告书”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第二天,12月27日,调查委员会委员长庄子哲雄理事和张教授再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声称“调查报告书”原则上拒绝实施的再现实验,张教授重新实验取得成功。但是,检验该论文不可缺少的当时制作的样品和实验笔记,搬家时,在天津港连同集装箱一起掉到海里去了。这样的说明,令人啼笑皆非。

“追加报告书”(1月31日公布),是以12月27日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张教授“再现成功”的内容为基础的。

“追加报告书”第3页上,在“直径16mm大块金属玻璃的制作获得再现”的标题下,刊登着(1)直径16mm的大块金属玻璃样品的外观照片和(2)样品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根据这两张照片,张教授(从张教授那里得到样品的庄子理事)认为,“1993年论文的再现性获得验证”。但是,这里存在着根本性疑问。

第一,这个实验究竟是在哪儿进行的,配备了哪些实验人员,完全不清楚。因为这是关系到消除疑问验证再现性的实验,需要有中立的第三者确认。这一点,完全没有涉及。

第二,“追加报告书”第4页上有别的外观照片,上面写着XRD用样品、DSC用样品,再现性100%。如果想公开说“再现成功”,至少要委托中立的第三者对照片上的样品进行评价,作出与1993年论文Figure 3的结果在科学上是同等(非结晶相极限的宽幅X线绕射模式)的结论。应该说,这是材料研究者的常识。“追加报告书”第1页的一览表(“4篇论文的再现性汇总”)的备考栏写着:“有通过改良型水淬火法制作的直径16mm样品以及X线绕射数据、示差走査热量计数据”。那么,为什么没有提供“X线绕射数据”呢?令人更觉得疑问。金属玻璃相形成的成功与否,只凭光学显微镜照片来判断研究结果,这不合乎材料研究者的常識。因此,不言而喻,“追加报告书”第3页上记载的“直径16mm大块金属玻璃制作再现”的说明,完全没有说服力。

还有,下述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一般来说,材料领域的“再现性”,就是以该论文实际使用的方法(相同的装置、相同的条件)进行实验,同一科学数据(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得到确认才能被证实,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认识。如果试验装置已不存在的情况下,以被认为是科学上同等的装置、相同的条件进行再现实验,这是材料研究者的常识。

据张教授(庄子理事)说,“1993年论文,与其他人的再现性存在着分歧,因为具体手法不同。以改良型手法再现直径16mm的大块金属玻璃是可能的”(参看追加报告书第2页)。这个说明意味着,1993年论文采用的手法是“改良型水淬火法”,(暗示)与得出不同结果的其他人1-6)的手法=“水淬火法”不同。

事实上,庄子哲雄理事在回答东北大学新闻编者的提问时说:“当时的装置很旧,那个装置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个资料(“追加报告书”――引者)记述的‘改良型水淬火法’,与当时论文采用的方法是相同的,当时,这个方法是新手法,其他研究小组不知道,所以无法再现。”(2008年4月14日,《东北大学新闻》,标题为《有关匿名信的应对、采访调查委员长庄子哲雄理事》)

但是,仔细查阅1993年论文,根本找不到制作样品使用的方法不是“水淬火法”,而是“改良型水淬火法”的记述。当然,夸耀1993年论文成果的1996年论文(井上总长、张教授执笔)中,也没有“改良型水淬火法”的记述。1993年论文制作样品采用的方法,究竟是哪种方法呢?对此,张教授应该如实地作出回答。

1993年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Pd、Pt以外的合金系,能制作直径10mm以上的大块金属玻璃是划时代的成果。1993年论文是五个人共同执笔的,1996年论文是井上总长和张教授两人发表的。在论文(A.Inoue and T.Zhang: Materials Transaction JIM, Vol. 37(1996),p.185-187)序言左栏从上数第16~21行,引用1993年直径16mm的论文作为reference 11,写道:“We have already reported11 that a glassy alloy is formed in a cylindrical bulk form with a diameter of 16 mm by water quenching the molten alloy in the quartz tube and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crystalline phase is slight even for the water-quenched bulk alloy ingot with a diameter of 20 mm”。读了这篇文章,任何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看法:“直径到16mm,可以制作玻璃,直径到20mm,结晶的形成也是微乎其微的”。“1993年论文,标志着直径16mm玻璃的形成”,这在井上总长、张教授等人的其他论文中也有同样的记述。

因此,从1993年论文本身的记述、以及上述1996年论文的引用部分,可以说,1993年论文,标志着“单相玻璃、或近似于单相玻璃的金属玻璃”已经制成。从追加报告书可以看出,张教授也是这样的见解。如果1993年论文,制作的不是直径超过10mm的16mm玻璃的话,就会跟美国Johnson等人的论文(A.Peker and W.L.Johns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 63, No.17 (1993), p.2342-2344)一起受到赞誉。对此,如何考虑为好呢?

然而,“追加报告书”开头的一览表,在1993年论文的再现性一栏记载着:有再现性(结晶相混在)。同时,东北大学的“调查报告书”(12月25日公布)或者井上总长接受杂志记者采访(2008年2月)的内容是,1993年论文制作的样品,不是单相玻璃,而是“玻璃+结晶”。

关于1993年论文的实验方法、获得样品的状态,参看下列表1,张教授的说明与井上总长的说明有出入。我们认为,写作1993年论文之际担任实验、而且提供了作为“追加报告书”(1月31日公布)主要内容的再现实验信息、并就有疑问的样品和实验笔记,在搬家之际于天津港连同集装箱一起沉入海底作了说明的张教授,有义务对这些疑问尽快作出如实的回答。

表1 两位作者对1993年论文的实验手法、获得样品的状态所作的说明有分歧

著者 实验方法 获得样品的状态

张 涛 改良型水淬火法 玻璃

井上明久 从来型水淬火法 玻璃 + 结晶(注)

注:没有注明直径16mm和10mm样品存在的结晶量。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5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