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曦:全球体育狂热中的冷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48 次 更新时间:2008-08-28 12:47

进入专题: 天益评论  

潘朝曦  

当前,全球目光最集中的看点大概就是北京的奥运会,全球媒体热追的热点也是奥运会。那么,在欣赏一场场既精彩又带有拼命性质的体育竞技同时,是否有人去考虑我们人类对体育这么狂热地投入、竭力地参与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身体健康吗?还是为了向同类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是向同类展示自己的技能、体能,给同类以感官的愉悦?抑或是为了证明国家的强盛或群体的荣耀?或是为了搏取金钱?人,素被称为“万物之灵”,然而在这一关乎世界多人参与的问题的认识上似乎有些盲目与模糊,因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个让人信服的且讲得通的答案。不是吗?先说为了金钱,的确运动摘冠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奖金都不菲。然而,我们能说体育运动员是用体育去赚钱么?如果说是,不仅运动员不会承认,而且就是承认,这种赚法比经商的老板、工程技术人员、从事金融财经的白领及歌星影星难多了,这种通过体育竞技赚来的钱可是地道的血汗钱,付出的不仅是多年的汗水、辛劳、痛苦,甚至还将付出原本完整的生命。如果是为了表明国家、地区的经济强盛或某群体的实力荣耀,这明显不合事实。古巴与朝鲜是什么样的国家?属典型的穷国,然而古巴女排却能全球夺冠,朝鲜体操、举重也不差。还有,阿根廷、巴西都是足球强国,能说他们的国力强于美国吗?再如,尽管美国、中国在历次体育竞技中揽冠都很多,也不能说明两国国力都是全球第一,因为这么多金牌如果用该国人口去除,恐怕世界体育强盛国的名次的顺序就得重新编排,更何况中国一直均宣称自己是第三世界国家。如果说体育是为了向同类展示自己的技能、体能,给同类以感官的愉悦,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劳民伤财不太人道,而且近乎残忍。这种做法似乎把体育竞技中的“人”和驯兽表演中的“兽”划了等号。人有必要让同类去多年痛苦训练而换取自己短时的感官愉悦吗?这种做法不是残忍又是什么呢?!如果说为了向同类展示人的能力,那么人能力的超长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体能,而且有智能,体能的超长与智能超长相比当是低档次的,人的智能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而人智能的展示往往比体能精彩万倍。在超长的智能面前,体能就显得非常矮小和低级,且体能发达,智能往往就简单(因为疏于训练)。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同类去展示这种低档次的能力?而很少用这么大的场阔去展示人类高档次的能力?最后,就是剖析一下体育是否能给人类带来健康,体育与健康划等号,这是一个多年来几乎全人类一直迷信的一个问题。在社会大众的观念中,总是把运动和健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实,不仅仅是社会大众,一些秉持西方理念的养生专家也是这么强调的,他们劝导大众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在中国秉持这一观念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这方面专家就是被中国卫生部奉为“中国健康首席顾问”的洪昭光教授。这类“专家”讲的“运动”的真正内涵是指什么呢?“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指的是什么运动?若是指的是一般大众与这类专家讲的运动即体育运动,那么其真理性如何?实践性如何?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商讨。下面,谨就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谈谈我的理解与看法。

“生命在于运动”,据考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的一句名言。由于这一名言本身概念含混、不够严谨,因而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据有关资料,1985年7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老年人学会上,曾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作了现场调查,结果是,1/3的人举手赞成,1/3的人不赞成,1/3的人模棱两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年第5期第1页.“静止、运动——生命的表征”)。为准确理解把握这句话的含义,因而有必要对这句话进行文字上的剖析。

先看什么是生命。一般大众虽表述不一定准,但意思都能明了。生命,按《辞海》1989年版解为:“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并指出这种“生物体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汉语大词典》则解为:“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最基本特征是蛋白质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接着再析句中“在于”一词,《现代汉语大词典》有两种解释,(1)取决于;(2)指事物的本质或目的内容之所在。句中最后两字“运动”一词更有多种含义,义项主要的有如下几种:(1)指事物间位置的变化,即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2)指体育活动;(3)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如“五四运动”、“技术革新运动”等;(4)哲学名词,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由于“在于”一词与“运动”一词有不同的义项,因而“生命在于运动”一语,通过“在于”和“运动”二词不同词义组合,就可以有多种解释:(1)生命取决于事物间位置的变化;(2)生命的本质或目的是事物间位置的变化;(3)生命取决于体育运动;(4)生命的本质或目的内容是体育运动;(5)生命取决哲学上的运动;(6)生命的本质或内容是哲学上的运动。

上述的词义加在一起,虽有6种,然而能真正解得通,且具有真理性的,我认为只有第(6)种。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如建筑物相对于地面而言,车上的座椅相对于车身而言,都没有发生位移的机械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建筑物随地球自转而运动,座椅随车子的前进而运动。宇宙中的事物就是这样,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生命存在于宇宙之间,因而关于生命的动与静亦不应游离于宇宙之外,而应符合于宇宙间事物运动的规律。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它遵从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总是在不断运动中表现出来。如心脏的不停搏动,血液在不停地流动,神经系统不断地产生冲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不停地进行各种活动,内分泌系统不断地分泌各类激素与递质,肠道在不停地蠕动等。尽管在这些运动中有的器官或系统有时相对地静止,但构成它们的微循环系统或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内部仍在进行各种物质合成与交换等的代谢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因而仅从生命机制和哲学原理上讲,生命的本质在于哲学上运动是正确的,是具有一定的真理性的。也仅仅因此,伏尔泰这句话作为格言才能成立。舍此而外,其他五种理解均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其中第(1)、(2)、(5)三种理解明显讲不通,姑且不论。试想如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生命取决于体育运动,或换句话说,即不进行体育运动生命就不能存在了。能行得通吗?我们知道生命体有多种,植物也是生命体,它们进行体育运动吗?即使退一步把生命范围缩小,仅指动物和人,也问题很多,如很多高寿老人、百岁老人,特别是女性老人,一生中从不进行或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他们照样长寿。动物中的乌龟就常静伏不动,照样寿命很长,又当怎么讲?此外,若把“在于”解为“取决于”的话,生命存在也绝不仅仅取决于体育运动,我们完全可以说生命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太阳,取决于地球,取决于水,取决于氧气,取决于吃饭,取决于睡觉……缘何单单取决于体育运动呢?再者,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生命的本质、内容是体育运动,其错误与荒谬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不符合科学规律及生命本质的常识,且与我们生活常识也是相悖的。试想,如果此一理解成立的话,假定现在病房里有一位行将走到生命末尾、奄奄一息的老人,为了延长他的生命,我们强行拉他去练长跑,去登楼,或去步行,能行吗?这样做,他不立即气绝才怪呢!又如既然生命本质、内容在于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当然可以使生命力旺盛、增强,生命也延长了,那么为什么统计下来,运动员不长寿?不少老人就是在早锻炼或晚锻炼中死亡呢?为什么美国排球女星海曼会在体育运动中暴亡?

由上可见,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生命在于体育运动,是有偏差的,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是荒谬的。这种错误见于大众,由于他们缺乏生理卫生知识和科技知识,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错误若见于专家则是令人遗憾的。例如,出版养生健康读物很多的洪昭光教授,就是在理解上犯了这种错误,而且更在其自我标榜为“健康圣经”的多部读物中大力推行这种错误去误导大众。如他的著作《新概念健康手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一书第71页即以“生命在于运动”为标题,指出“运动和膳食、睡眠一样重要”。这里的运动当然是指体育运动。接着在该书72页,指出“应该说所有运动都好,如爬山、上楼、游泳、骑车、跳舞都可以”,但“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步行多远呢?洪教授在多部著作中要人做到“三、五、七”,“三”是3公里路,30分钟,即每天最好用30分钟走3公里路;“五”是每个星期这样运动5次,并指出能运动“六七次就更好了”;“七”是运动到心跳次数加年龄等于170次/分,“比如50岁,运动时心跳要达到120次/分,70岁老年人运动时达到的心跳是100次/分,……”为了论证体育运动的必要,洪教授还举出森林里狼和鹿的故事,说是狼与鹿共同生活在森林里,由于猎人消灭了狼,鹿因无狼追赶就生病,眼看鹿自身疾病越来越多,死得越来越早,结果鹿群越来越少,眼看要自己消灭绝种了……结果把狼请回森林,狼追鹿跑……鹿锻炼了身体,鹿群又兴旺了。洪教授用此比喻意思很明显,鹿不运动就要“自己消灭绝种”。人呢?可想而知,也同样必须象鹿那样有敌人追,天天诚惶诚恐地跑,否则肯定也会多病,会灭种。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此故事中似乎已不知不觉渲染到类似亡党、亡国甚至灭种的地步。你敢不重视吗?生命取决于体育运动或生命本质在于体育运动,在此也得到了充分地表述。对洪昭光教授的这种观点,本人却不能苟同,我认为:

(一) 运动仅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一种手段

生命活动调节有多种手段或方法,既可主动调节,也可在不知不觉中被动调节,如唱歌、跳舞,可娱乐身心,使抑郁的心情、低落的情绪得以改善;听音乐、赏风景、观画可使浮躁不安的情绪得以安定,使心跳变慢等等;睡眠可使全身器官得到休整,能量得以积蓄;种花、做家务、劳动可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甚至发怒、哭泣、倾诉等等都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举不胜举。体育运动也只是这类调节中一种(即一类)而已。体育运动的特点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也有少数体育运动以脑力活动为主,如棋类等),因而此种运动对生命调节的主要功用在于能锻炼肌肉,增加肌肉的耐力,增加神经反应的敏感性,增加肺活量,增加心搏出量,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新陈代谢率等。鉴于此,体育运动的功用及其适应范围也就十分清楚了,对发育中的青少年,对于四体不勤的懒汉,对于运动神经反应迟钝者,对于肺活量偏小、心搏出量不足、血流不畅、消化、代谢功能迟钝者,均可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来改善、增强。又由于体育运动的功用和收到效果,其主要效果均可通过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而达到,如锻炼肌肉、增加肺活量、增加心搏出量、改善神经的反应性、促进新陈代谢等等均是,因而体育运动作为调节生命的手段,好多方面也可以通过多种适当的体力劳动来代替,所以说体育运动对于上述生命机能的调节不是唯一的手段。体育运动既然有上述的一些功效,是否人人天天都需要,且越多越好呢?不是的,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体育运动也如此,既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任何强调一端,不及其余的做法都是有偏颇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体育运动必须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运动的度、方式和适应对象等,同时运动者还应对体育运动的利弊得失有一较全面的了解,任何盲人瞎马,不考虑自身条件,跟风就上的做法往往不是有益反会有害的。

(二) 与体育运动利弊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1.运动的度 运动必须讲究度,度即适度,太过不及都不合度,都有害。度怎么定,严格讲应该人人不同。比如有甲乙两个人,同样体重、同样年龄的男性,同一条路去爬一样高的山。甲爬了一天下来觉得很轻松或仅觉轻微的累,乙可能会觉得疲惫之极,这类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运动的度对不同的人不好作距离、频次、高度、时间等等量的统一规定。强行定量,本身即不科学。比如洪昭光教授要人们做到的步行“三、五、七”就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三”是指每天花30分钟走3千米。这样的运动量和速度,对于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或运动员或体格强悍从事体力劳动的壮年人来说,可能仅是“毛毛雨”,运动量大为不足;而对于一个大病初愈者,或体质娇弱,从没吃过苦者,或老弱者,或有心肌缺血、冠心病者,则可能显得运动量太大,甚至有的人把此运动的量减去一半或减2/3均吃不消。不仅吃不消,对那些严重心肌缺血、缺氧者,可能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把命都走掉了。正因为人群中有不少人不知道运动要适度,错误理解了“生命在于运动”,才会导致不少美国人、中国人在早锻炼运动中突然中风或突然心肌梗死而丧命。其机理很简单,这种人即使不动,大脑或心肺也已缺血、缺氧。动时血分配于肢体必多,内脏反少,动又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出现严重后果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五”、“七”的规定,同理也欠科学。所谓“七”,即要人运动时心率加年龄约等于“170”。我想,洪教授这样规定大概是旨在强调有氧运动,或谓这样规定是在顾及不同年龄的运动差异,殊不知所谓有氧运动,往往也会使人缺氧。如有“有氧代谢运动之父”之称的库珀先生,就特别痛心地讲起过他的一位“有氧代谢”的崇拜者在一次晨练长跑时倒地猝死之事,可见有氧运动照样有度的问题。且心跳加年龄运动时达到170,就一定合理吗?我看也要依心脏的原来的基本状况及全身其它情况综合来定,才合理。如有的人心跳快,有的人心跳慢,有心脏传导阻滞者或“病窦”者就更慢,甚至一分钟仅40余次,这种人如已七十岁,恐怕让他运动到死,心脏也达不到100跳。洪教授是心血管病专家,对这方面业务当十分精通。总之,让男女老少,不论年龄、不论季节、不论身体状况去统一执行洪氏运动“三、五、七”定理,我看是十分机械、教条、有害的。

2.运动的项目 运动的目的是在于强身健体,因而运动项目选择也应因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场地等多方面因素而定,不能仅凭兴趣,也不能由他人代定。洪教授在运动项目上代万众统一定了步行和太极拳两种。步行是否真有益身体,本书其它章节已有述及。现在退一步,即使步行好处真如洪教授说的那么神,我仍有怀疑,因为事实已证明这种洪氏“定理”行不通。我就知道上海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画家因身体差,天天按照洪昭光教授的“健康圣经”教谕去步行,结果越走越糟,现在已经因半月板劳损而致关节肿胀,疼痛难忍,再也走不了啦。令他哀叹的是,现在不仅不能走,更不能立,每天在家只好坐在他弟弟为他定制的轨道车上画画。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轻信“专家”,违背规律当然是主要原因,运动项目选择不对或“三、五、七”运动量对他偏大也是重要原因。因而我认为运动项目选择一定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如对于有下肢关节病者,特别是髋、膝、踝关节及肌腱劳损,挫拉伤或骨关节退化者,均应慎重选跑、走、跳等运动。劳动人民中不少人因长期肌肉、血管、体力负重损伤等原因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出现血管暴起怒张,青紫肿胀者则更不宜步行。还有如动则心慌气促、动则大汗淋漓、动则头晕欲仆等许多内科疾病患者也多不宜作步行运动,当然还可举出很多。其次,一般的太极拳运动虽好,但对于小青年有的也可能嫌其太缓慢,量不够。此外,项目的选择制定也不能拘于现有的运动种类,如病重卧床者自己扩扩胸、揉揉腰肢、搓搓手,在空气清新的地方练练深呼吸,做做气功甚至玩玩健身球、下下五子棋也是运动。总之应量体而行,力所能及,适意而不拘执才对。

3.运动与年龄 年龄不同,人的生理状况也随之不同,运动的量,项目等也一样要随之不同。老年人肌腱韧性差,骨密度下降,关节多劳损退化,心脑血管由于血管硬化而供血不佳,因而不仅体力上不宜大幅度的运动。如足球,篮球、短跑、长跑、拳击等运动外,就是步行等中等量运动,也不能拘执于洪氏“三、五、七”定理。年龄大或身体素弱者,有的则完全不宜运动而应静养,需知在不少百岁长寿老人中,就有不少终身不运动或少运动者,他们完全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虚静养生。

4.运动与体质 木材有材质,如桐木松而轻,红木密而重,杉木脆而易折,柳木韧而能弯。人的身体按中医的说法也有不同的体质,《黄帝内经》即把人的体质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在这二十五种人中,有的人伟而壮,有的人瘦而弱,有的人素体偏冷,有的人素体偏热。如同样健康的人,同样是冬天,有的人衣着很薄照样不冷,有的人尽管衣着很厚仍时时哆嗦。人体之异举不胜举,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身上觉冷了,动一阵子,身上就热起来了,身上烦热了,让心和身体静下来,热也就会自动减少了。因而是动好还是静好,宜多动还是宜多静,应根据体质的不同而不同。这是一门学问,有兴趣者可参阅有关书籍。

5.运动与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包括人的饥饱、劳逸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与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营养不良者、身体瘦弱者,体内能量积蓄就少,再运动能量就会更“透支”,因而宜少动为宜。营养丰富者,动不仅易于促进消化,且有利于体内的脂肪分解和消耗,故应适当多动。因各种原因饭没吃饱,体内缺少能量支撑就不宜再动,动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本来你天天坚持运动,这段时间工作忙很劳累,或因为“开夜车”睡眠不足,就不宜运动,而应睡眠或静养休息。具体怎么做,当然可列举的很细,然实际操作可据理类推。

健康状况与运动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凡医生皆知道有很多病是不宜运动,只宜卧床静养的,如严重的肝病、结核病等。动了病原微生物易于播散,病情往往加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记得有一报纸上曾介绍一则感人的事:一位少妇为救她的丈夫,把自己的部分肝脏移植给了丈夫,结果丈夫死了。而令她一直不明白的是,丈夫术后一直坚持运动,为什么还会死?看到这莫名难解近乎哭诉的文字,我的心为之震憾了。我发觉我们很多善良的人的医学知识是多么贫乏啊!对“生命在于运动”的误解陷得是多么深啊!她不明白运动可能是致死的一大原因。我在临床上也同样看到不少患了癌症的病人,放疗、化疗刚过,头发落尽,面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就投入到轰轰烈烈、起早摸黑、几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了。想想真是罪过,好多极度衰弱而奄奄一息的生命就在这样不息地运动和失当的治疗中不明不白地走上不归之路。目前因冠心病、心律失常、低血糖、低血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肺心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因运动而导致死亡的国内外报道已经很多,我认为这不光应引起运动者的警觉,更应引起一味推行生命在于(体育)运动的“专家”们警醒和深思。

6.运动与职业 运动与职业似乎沾不上边,其实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肌肉运动,而劳动人民天天劳动的本身即是在做肌肉运动,因而这类人歇下来时就宜少运动,或不动而静养。如一个整天拉平板车的工人,难得歇下时,不好好静养休息,仍天天一大早就去练长跑,我断言他肯定是傻瓜或医盲。体力劳动者的体育运动的频度和量同样也不可按洪教授的说法定死为3000米。如某段时间农活不重,或工厂上班不累,可选择运动量稍大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总之,忙时则少动,如下棋、打牌等;大忙则静养不动。对于知识分子或干部、私企老板等的运动也同样要依情况而定。平时脑力多者,脑要静,体要适当地动,反之相反。整天以接待宴请为务者,或整天营养丰厚者,除应饮食节制外,也应适当多运动。学生不能为追求学业只埋头学习,也应积极参与各种与身体适应的体育活动。军人的训练本身即是体育运动,是否训练外再增加运动量和项目,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7.运动与季节、气候 不同季节运动项目和量均应不同。中医认为人的生理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如同植物春天发芽生长、生机勃勃,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停止生长,冬天向根部贮藏营养的道理一样。中医在《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设定了不同季节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规定冬天运动不宜太早,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即“必待日光”,意在保护人身的精气,使人身的阳气不外泄,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现实生活常与此相反,冬天早晨我常见到有些人天还没亮,即穿很单薄的衣服在刺骨寒风中练长跑,这种精神虽可嘉,但从医学角度看却对人无益有害。同样,夏令也一样,酷暑季节,人本身易汗,就不宜作大运动量的运动。烈日高温下,有的人不动亦易中暑,动就更易,这类人此时就应静养,不能玩命。气候与运动关系也较大。同样是夏天,潮湿、气压低时人多不舒服,甚至有的人会肢体疼痛,俗称“犯阴天”,此时冠心病等也容易发作。同样是春天,有的人就易得花粉病,发哮喘。同样是冬天,寒流来时,飞雪漫天,大地冰封,与平时气温相差很大,在这样的恶劣气候下,就应少动或不动,尤其是素体不健而有疾者,就更不能遵守洪氏步行“三、五、七”了。

8.运动与地域 中国地理不仅经纬度跨度很大,且地势、地貌也有别。南方偏热,四季如春。北方偏冷,全年冬季偏长。高原缺氧,沿海潮湿,大漠干燥。西北风沙,东南多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生理状况均不同,运动要求当然不同。再者,换了原来生活的地域,人生理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如平原地带的人到了西藏,由于高原反应,不动也感到缺氧,气喘、头痛难支,动就更难受。高原人到平原也有反应。沿海人到西北,往往受不了那里的风沙。北方人到南方往往也不适应温暖和潮湿。运动项目和时间都应作相应的变化调整。拘执于 “三、五、七”的定数,肯定行不通。

9.运动与人种 手机上曾有一条有关体育的东方自嘲式短信,大意是:韩国的足球迷问上帝,韩国何时才能得足球世界杯冠军?上帝说,你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了。此人哭了。后来日本人也拿同样问题问上帝,日本何时才能得足球世界杯冠军,上帝说:不仅你这辈子看不到,你的下下辈子也看不到。日本人哭了。接着中国人也以同样的问题问上帝,这时上帝哭了。上帝说,连我也看不到中国人得足球冠军了。这当然是笑话,然而却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看似公平竞争,实际上不公平,不公平在于忽视了人种的问题。西方人普遍体型比黄种人高大,食谱以乳酪肉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为主,因而其肌肉体积、力度、韧性均非吃五谷为主的黄种人所能比,这就如同马有热血、冷血、温血三种种系一样。热血种型的马头稍高,体型长,特能跑,特适宜于作赛马;而冷血种型马,由于体型壮实且大,最适宜挽车耕作。同理,因西方人种高大、肌肉发达等原因,故球类、跳、跑类大型体育比赛往往揽冠较多;东方人体型轻盈、灵活,则小球、体操、跳水等比赛往往夺魁。正因此理,所以体育运动、锻炼,中国人均不能以西方的崇尚而亦步亦趋,不宜盲目不顾自身“种系”与西方人、黑人攀比运动量,或以西方人的标准套用于中国人,这样不仅行不通,也会适得其反。

(三)体育运动的弊与害

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开机上网,有关体育新闻、体育明星、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已充斥媒体,同样有关运动可以强国、运动可以增光、运动可以健身、运动可以驱病、运动可以健美、运动可以减肥、运动可以抗衰老、运动可以长寿,甚至运动可以壮阳,运动可以生孩子……总之事事处处运动已无所不可,运动已充满我们生活的空间。种种信息告诉我们,我们不在运动中生存即在不运动中灭亡。运动果真这么必要?果真这么神灵?现实中我见到的好多事实都让我对之表示怀疑。今天我就冒这天下之大不韪,来谈谈运动之害。

我们知道,运动绝大多数都是以躯体肌肉运动为主要形式而展开的,体育运动几乎就是躯体活动的代名词。体育比赛的实质也就是比运动员的肌肉暴发力、耐力和神经反应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不仅体育比赛如此,连大众的为增强体质而推广的广播操、健美操等,也无一例外都是躯体活动。

躯体活动导致肌肉发达,那么是不是躯体越活动,肌肉越发达越好呢?不是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以躯体肌肉活动为主,常识告诉我们体育运动极易增加创伤的危险,极易导致肌肉韧带拉伤、劳损,甚至骨折,极易引起肌腱炎、腰椎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等病症。我所认识的一位自行车运动员,三十岁以前就先后骨折过6次。退一步讲,即使这些损伤都不存在,躯体也不是越活动越好,肌肉也不是越发达越好。例如,健美运动员可谓肌肉发达了吧,然而据有关研究:有着发达肌肉的男性恰恰比肌肉不发达的女性平均寿命要短。肌肉发达与健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定义也不包括肌肉发达。

《中国医药健康保健网》载文指出:由于肌肉的运动“会使肌肉的需氧量急速增加”。我们知道人只有一个肺,呼吸的频次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氧的吸入也有一定的限度,既然“肌肉的需氧量”急速增加,分配给大脑,肝脏等器官的氧必定减少,从而“使大脑、肝脏等器官的血管”应急收缩,“以便将血液供应给四肢肌肉之用,这就造成了这些器官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从而损害内脏,“对健康有害”。

其次,体育运动需要用力,这本身会使人耗能。运动只使肌肉收缩加快,导致肌肉纤维增加、增粗,使肌肉变得丰厚。同体积的肌肉耗能比同体积的脂肪耗能大多少倍,这样也易增加能耗。运动还使心跳加快,呼吸增速,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变热,食量大增,这样既加大能耗,又促进了对饮食物、水分、氧气的吸收和消耗。从生理上讲,人活在世上,由于这部“机器”要维持心跳、呼吸、血压、血液循环、消化与排泄、体温……甚至每个细胞都要得于滋养。要做到这些事情,就要消耗能量,哪怕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也需要能量供应,这个基本的能量消耗叫做基础代谢。每天或每小时的基础代谢消耗多少能量,就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基础代谢率越高,意味着安静时身体消耗的能量越多。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应增加新陈代谢率,新陈代谢率是否越增加越好?新陈代谢率的增加对极少数新陈代谢率低下者表现为“机器”运转太慢或见怕冷、肥胖,是一种调节,当是好事。然而,对于大多数新陈代谢率正常者而言,则不一定是好事,反是坏事。现代有关研究表明,新陈代谢率增高身体耗氧率肯定增高。耗氧率可作为生物体能量消耗的定量尺度,它与体温、呼吸次数、血液循环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耗氧率高,新陈代谢率高,细胞就会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工作量增加,人容易衰老以致短命。(《腾讯科技网》,2006.11.14)

体温是测定新陈代谢率的又一项重要指标。科学家发现自然界的动物中,那些体温较低的动物的寿命比那些“热血”动物更长一些。科学家从这一点出发研究发现,寿命与身体的温度有一定关系,如果让那些“热血”动物少消耗一些热量的话,它们的寿命就会增长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这样设想是因为少消耗热量,动物体内的温度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此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鼠的体温降低了0.3~0.5℃,而不减少它们的消耗食物量,能延长它们的寿命,其中雌性小鼠寿命延长了20%,雄性小鼠寿命延长了12%。

“人体冷冻”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与上述研究相似,也是研究体温对寿命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生化物理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表示:“降低体温的实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将人的体温降低两度,那么一个人便可多活120~150年。”然而需特别指出的是:体育运动却正是做与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率、降低人体体温相反的事。“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一般一昼夜不到1000千卡(随体重而异),而体力劳动所消耗的热量却随其强度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大有区别。一个很少活动者,一天约消耗800千卡热量,而从事较长时间有氧运动者消耗可达5000~6000千卡热量”。“运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热量,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新陈代谢率。按运动强度大小,一般可提高15~50%的新陈代谢率水平”。在激烈运动时候,代谢率可达静卧时的20倍,即使在运动停下之后,能量消耗仍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高水平。况且长期运动的人,肌肉在人体中占的比例越大,单位体重代谢率也就越高。代谢率越高,吸收利用营养物质速度越快,产热也越多,体温也就越高,所以经常运动的人不怕冷。以同理来解释为什么生活在寒带的人、温带的人的平均寿命比生活在热带的人长,为什么世界上长寿地区多分布在高寒或边远地区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我们还需知道人体不是永动机,尤其是人的心脏。心脏在人的一生中能跳多少次,尽管随着遗传人种、体质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大体总有定数。据有关资料,人一生总心跳次数为25亿次至30亿次。把此作为被除数,心率是除数,寿命是商,被除数不会变,除数越大,商越小。反之商则越大。有人以30亿次为被除数计算,如果静息心率在60次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如果静息心率为80次,则寿命就会大大缩短为70岁。有人专门研究了老年人心率与寿命的关系,选择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人,年龄在65~70岁,其中男性1407人,女性1134人,长期跟踪随访。结果发现,心率大于80次/分,比心率小于60次/分者,活到85岁的比率下降了近一半。科学家们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数百次,但它们的寿命仅1~3年。相反,大型哺乳动物如鲸,心率慢,每分钟仅20次左右,其寿命却可达30~40年。一种叫格拉帕哥斯的乌龟寿命可长达177年,它的每分钟心跳仅为6次,一生心脏跳动约56亿次。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哺乳动物(人除外),一生的心跳次数基本一样,大约是7.3亿次。

鉴于上述规律的发现,让心率放慢,给长寿以机会,成为人们延长寿命的一个新的思路。有的主张用β受体阻滞剂,而气功家则主张入静、宁静,甚至有人主张在“生命在于运动”后加两个字“宁静”。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主张生命在于体育运动者,恰恰违反了这方面的规律。谁都知道运动使人心跳加快,剧烈运动时心跳可快达130次/分。长年运动则长年心跳加快,大动则大快,小动则小快,其道理人人皆知。现在被除数不变,除数增加,这是小学生算术,不必细述,其商的大小可想而知。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辩的问题,就是有人说:体育运动可使心跳减慢。这确是事实,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这种情况多见于运动量较大的职业运动员,由于长期运动,心肌增厚,搏血有力后才会出现,一般大众的体育运动,即使运动多年也很难达到。话说回来,即使达到,也不一定能延长寿命,因为心搏有力,则心搏血量增加,新陈代谢率不会降低,反而升高。此外,心率也应遵守生物物理学规律,世上没有永动机,也没有永不终止的生命,同样也没有永远跳动的心脏。科学家发现,人的组织细胞在人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不断分裂,人的细胞一生总共要分裂50次,50次后即告结束,生命也就停止了。一次分裂后的细胞的生命为880天左右,计2.4年,所以人的天年应为细胞分裂周期与分裂次数之积,即2.4年×50=120年。以此推算,120岁为人的应享天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年第12期第4页)。新陈代谢加快恰恰可以缩短每次细胞分裂的时间,使50次分裂更快完成,从而过早地“跑”完全程。再者,能量有的可以补充,有的则无法补充。这种用了就少的能量大概就是中医所说的元精,或《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的阴气,耗完则止。这就如同一盏节能灯,设计规定开关一万次即报废。你天天频频开关着玩,还是节约着开,由你定,反正到了一万次即报废,你看着办吧。又如同一部新的轿车,设计可行驶总里程是30万公里,你节约里程,爱惜着开还是不管风雨泥泞、道路崎岖、连昼带夜不停地开?哪样做,汽车发动机磨损多报废快,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人亦同理。

正因为如此,所以百岁长寿老人中不仅没有运动员,也很少有长年坚持体育运动者。尤其江苏长寿县如皋的长寿者中不少人仅是从事一般力所能及的农活及家务劳动,极少另作体育锻炼。某些体育运动大普及的国家,如足球王国巴西足球运动非常普及,足球场遍布各地,巴西人笑称“不会足球不懂足球的人是当不上巴西总统的”。巴西人把足球称为“大众运动”,无论是在海滩上,还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有人踢球。即使在贫民窟,穷人家的孩子也光着脚把袜子塞满纸当足球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育王国,据《新华网》(2001年12月4日 21:52:21)电讯稿公布的数据,其平均寿命在“拉丁美洲仍属寿命最低的国家之列,巴西人的平均寿命仅高于玻利维亚人的62岁。并且这个国家国民健康状况也差,包括结核病在内的很多病发病率颇高。而位居世界长寿国前四名的日本、瑞士、冰岛、澳大利亚,却均非体育大普及的国家”。体育运动与健康长寿连接不到一块。运动有碍健康和减短寿命却依据不少。据中国医药健康保健网公布的资料:一家保险公司对6000名已故的运动员的资料统计,运动员的平均寿命仅50岁,远远低于一般人的平均寿命——70岁。

关于体育运动过度之害,研究的论文就更多,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性猝死 所谓运动性猝死,按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的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发生在我国的众所周知的运动性猝死是发生在新世纪的第四天,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朱刚的突然死亡,和此前不久青岛海牛俱乐部足球运动员曹春鹏在全国青年联赛中突然倒地,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以及近年接连发生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中的运动人员死亡。就在这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19日进行的女子5000米预赛中,在距离终点剩最后一圈时,俄罗斯选手叶连娜·扎多罗日纳娅身体虚脱倒在场边,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其实随着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为人知的运动性猝死发生率比我们知道的要大得多。据有关资料:美国1992年估计每年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0.4/10万人;芬兰1948~1972年入伍士兵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2.3/10万人;英国1980年报道了10年中英国男性士兵运动猝死发生率为3.5/10万人;前东德1982~1989年间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0.25/10万人。1996年,德国科学家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欧洲心血管学会会议上公布,从1981年到1994年,德国各俱乐部中猝死的运动员达2000名,其中足球运动员628名、网球运动员151名、自行车运动员124名。我国尚少这方面的全国调查和统计,国内近10年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病例报告总计不超过200例,仅此,也应引起重视。中国幅员广,人口多,如作详细统计,估计发生率不会低于其它国家。从上海和华东地区1998年抽样调查的40例猝死病例分析,运动猝死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教师、干部、工人和大中学生,年龄从12岁到78岁(李之俊,“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3期)。至于运动猝死的原因,以色列医学博士把运动影响心肺系统的两个主要变化认为是诱发猝死的原因。一是运动过程中血压升高,当运动骤然停止时,血压下降更明显了,低血压对冠心病患者是危险的,运动训练后猝死发生率要比训练过程中高;二是人体尽力呼吸时,胸内压和肺内压明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心血量,妨碍左心室的血液充盈,因此心排血量减少,继而血液无法正常地到达周围循环,造成脑缺血,发生脑性猝死。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运动时人体代谢率增高,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心肌应激性增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也有人指出,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也可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运动中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代谢产物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研究表明,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代谢性坏死,而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所引起的应激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导致心脏停搏,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杨发香,单林娜等.“运动诱发猝死的研究进展”.《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第21卷第8期第766页)

当然也有认为猝死者可能原有隐性生理缺陷和疾病,但总其诱因,皆为运动所引起,且人员不限于运动员。这就值得热衷于体育运动者和鼓吹体育运动有益者的猛省和警惕了。

2.运动过度降低人体免疫机能 免疫机能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机能,就像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国家安全保卫机制。它可以识别来自体外及自身的一切有害物质,并设法将其消除掉,以保护机体不受伤害。过分体育运动恰恰使人的这方面的机能受到伤害,甚至解除“武装”。例如人体内有一种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这种细胞是抵抗病毒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在抵抗癌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长时间运动至力竭时,NK细胞数及其活性均明显下降。Berkett(1990年)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在3小时跑后1.5小时,体内整个NK细胞活性下降了30.7%。T淋巴细胞是体内防止癌变和体内其它许多疾病的防护系统。国外Lambert及Green等研究证实不当运动后,T细胞的增殖应答减少,功能降低。再如分泌型IgA是覆盖在鼻、咽、气管、眼、肠道和膀胱粘膜表面重要的分子免疫球蛋白,它是粘膜的重要屏障,对某些病毒、细菌和一般抗原具有抗体活性,是抵抗上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物质。1982年,Tomasi等发现越野滑雪运动员在剧烈训练期,其安静的分泌型IgA的浓度低于久坐不动的对照组。1999年,Tnarp等报告,游泳运动员在比赛期,安静时的分泌型IgA的浓度明显比常人低。运动反而使体内分泌型IgA浓度变低,这被用来解释为什么训练期运动员上呼吸道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万发达,张翔.“过度运动、适度运动与免疫”.《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卷第2期)。

3.运动对人体的其它不利影响 运动不当除对人产生上述的不利影响外,还有报道称,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脑海马神经元损伤,从而与周围神经元联络减少(高欣,满君等.“过度运动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第9期)。过分运动可能影响不同组织铁分布及血清铁的变化,从而引起机体铁代谢的动态平衡。引起非贫血性铁缺乏(刘玉倩,常彦忠等.“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大鼠不同组织铁分布及血清铁状态的影响”.《解剖学报》.2005年第36卷第5期)。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肾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及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从而产生运动性蛋白尿(佟强,曹健民等.“过度运动对肾脏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29卷第7期)。运动可能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浆中诸多成分的浓度改变(王召运、王广峰.“过度运动训练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TXB2、6~Keto~PGF5a浓度的影响”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第21卷第1期),导致机体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病变。还有报道称,运动过度导致老年人视网膜脱落等等(刘洋、方军等.“ 老年人过度致视网膜脱落3例报告” . 《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年第2卷第6期)。

鉴于上述过度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有害已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聪明的人类就应该设法让竞技体育热降温,让体育走向理性,让体育具备人道,让体育真正成为培育人们健全身体、改善人们体质,增进大众健康的正确轨道上来。需强调的是这里只是强调过分运动和竞技体育有害,并非全盘否定体育运动,那么怎样去掌握呢?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东方人的智慧和见解高明。如我们中华的祖先在几千年之前即已作出答案,如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教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劳”当包括劳动和体育运动,不妄即不能太过。汉代的神医华佗就主张“强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他还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譬如户枢,终不朽也。”这里既指出劳动、运动的好处,又指出动“不当使极”即过度。那么不使当极的尺度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给出的回答是“形劳而不倦”,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道林养性》篇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些论述基本上可以代表古代一部分医家和养生家的观点,即主张人体要动,动包括运动和劳动,但不能过度,更不能“强所不堪”,即超过自身体力。度的标准即不能疲劳,当然还包括前文所述的有关运动的一些制约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浩瀚的养生理论中,除了主张“常欲小劳(小动)但莫大疲”的学说外,还有一派更独特重要,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几乎占据主体位置的学说,即“虚静”养生说。此说与“生命在于(体育)运动”说正相反,因此有人把此说干脆概括为“生命在于宁静”。为什么说这种学说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呢?因为凡对中国文化有初步了解的人皆知道,中国文化由儒、道、释三大块组成,在这三大块中,都强调了虚静养生的重要和方法。其中以道和释(佛家)强调最多,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这种学说创始于中华先哲,(佛教创世于古印度)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孔子、庄子、释迦牟尼等。“虚静”是一哲学概念,其统赅的范围比较广,可应用于社会、文学艺术创作、人生等诸方面。虚即无,虚空无物。无,是老子学说的一个中心命题。老子认为天地自然的大规律,无生有,有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无。无,用于养生即认为人心中应空无一物,即精神上应没有一点负担,这样才符合自然,才能长生。静,即安而不动之意。静是无的前提,无的保证。心易为外欲所动,所谓欲,就是欲望,希望得到而不能得到从而强求得到或已得到而贪得无厌,皆谓之欲。人有出名的名欲,有求官的权欲,有图财的财欲,有贪恋美味的食欲,有迷恋美色的色欲……欲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既伤形体,亦使心不能虚,神不能安守其位而伤。而静可制欲、制躁动,故而老子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点,也是养生的总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即尽量使心虚寂,让事物回到各自的本位“静”上来。并提出“静为躁君”,躁与静相反,静能制躁,静是躁的主宰,静处于主导位置,动处于从属位置,养生亦如此。静到什么程度?静到节欲、寡欲、去欲,甚至“去己”。“去己”又称“忘我”,人生之患莫过于死,“求无患者,必先去己,何以去己,不以生身为患耳”。人最担心的事是死,去己,即忘掉有死这件事,连人生最大的精神负担——死,也不存在了,别的负担自不必说,肯定也没有了。老子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也就是说,只有心中虚静到这样程度,才能长生不老。

围绕“虚静”二字的阐释,老子还让人们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即心境宽阔,没有杂念,实其腹即意要内守丹田,弱其志即要削弱欲望,强其骨即筋骨强健。如何才能入静,守静呢?老子指出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这句话的大意是要人们闭上眼耳等穴窍,关上知的大门,不露任何锋芒,解脱一切纷扰。

其后的庄子,围绕这一命题,又进行一些更具体的阐发,指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这段话总的精神是要人们排除外界干扰,清除内心的杂念,不要劳累,不要耗精费神,这样就可以达到长生。《庄子·刻意》还指出:精神上的不虚静无为则有害养生,指出:“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悲乐、喜怒、好恶都对人有害,反之则对人有益。庄子还告诫人们:“形劳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要人们形体和精神皆不能过用,过用则有弊有害。要达到不劳、不竭就是虚静节欲。《庄子·庚桑楚》更具体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里列举了24种不利于人的志、心、德、道的欲望,并让人加以节制,这样才能达到心境的平正与宁静,才能合道。同时还指出:“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说明人被本能喜恶的欲望所左右是一种愚怂。

中国先哲的虚静养生思想也直接影响、贯穿医学,从《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的有关养生的著述,基本上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黄帝内经》即要人们“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高下不相慕”、“不妄劳作”、“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指出“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视伤血”……其后的历代医家、养生家如嵇康、陶弘景、孙思邈等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论迭出,举不胜举。

与“虚静”养生相类、相同的观点也同时出现在诸子百家学说之中,如《论语·雍也》中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那么仁者寿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孔子认为仁者为君子,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荡,不患得患失,守静持一,故能寿。正如董仲舒所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成其身。”(《春秋繁露》.第十六卷《循天之道第七十七》)。理学家程颐更说:“仁者寿,以静而寿。”(《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伊川先生语”)。

虽道与儒同样重视提倡虚静养生,然养生观念两家却不尽相同。道家主张养生是第一位的,其余事(即使是帝王之功)皆是次要的事情。儒家养生旨在养好身体以备有作为,且当“义”和“生”(生命)不可兼得时,则甘为舍生取义,舍生存仁。

佛教修行与上述虚静学说也有相同之处。佛学中的禅,意译为“静虑”,佛教所以要进行“禅定”的修习活动,按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说法,就是为了“限制来自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欲望的引诱,令修习者的精神乐于集中在被规定的观察对象……以治烦恼,解决所谓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污染’到‘清静’的转变任务”,从而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而内部情绪的波动,多半由外部的欲念所引起。所以佛教要用“禅定的力量,隔离与客观世界的接触,改造人的内心,从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引文同上)。正是因为有“尘世”引诱的存在,才需要用“禅定”的修练,否则,“禅定”就成无的放矢了。“禅定”修习的基本功——“止观双修”就要求先伏烦恼,后断烦恼,一步步接近宗教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也即佛教经典《大智度论》所说的“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受儒、道、释三家综合影响的宋明理学家对“虚静”更是推崇备至。程颐“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下》),朱熹也向学生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总之在虚静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创造了一系列有关修道静养之术,如止观泰定、入静、心斋、守中、坐忘、意守等等皆是。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强调“虚静”并不是要人们心如死灰,身如僵尸,去绝对地静,静中也强调动。这种动体现在意念上,就是通过心理对大脑皮层活动进行诱导和定向调控,使大脑皮层活动处于广泛的主动抑制状态,从而进入所谓“入静”状态。形体也是静中寓动,诚如《王阳明全集·传习录》所言“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只是这种动是一种有规律有节制的动,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且以静为核心,“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曹庭栋.《养生随笔》.上海书店,1981年)甚至有的人把中国传统虚静养生中静与动的关系,用黄金分割律进行分割,提出要六份静四份动。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的传统体育除习武应战者外,创于汉代的五禽戏,起于宋代的八段锦,以及兴于明代的太极拳,与现今体育运动强调的大运动量都不同,均是以小动小劳以调节“静”,因此,有人把这种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强身活动进行比较,总结出中国传统养生的特点在于:(1)、不是追求提高自己生理上某一局部的体能(如力度、速度、强、高),而注重凝炼内在的生命力度。(2)、强调发挥个人精神作用,以德养性,以静养神,尽量减少生命负荷。(3)、注重顺应自然,四时调摄,因地制宜,使环境和自身协调,以减少自身调节功能的负担。虚静养生主旨就是通过少私寡欲,肢体少动来蓄聚精气,保住更多的生命元气、元精,以达到《管子》所谓“内聚以源泉不竭”的目的。如果用科学语言解释,就是通过“虚静”以“一念代万念”,使体内各系统及器官的功能进行高度的优化重组,使生命进入一种最佳的运转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让生命之火燃烧得尽可能慢一些,从而延长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且这种论断不再是主观推测,已被不少科学实验所证实。如《中国康复医疗杂志》2003年第18卷第10期第601页,即刊有“入静意念对脑电地形图的影响”一文,通过实验证实入静状态,脑电地形图的改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年第11卷第1期以及其它相关杂志也有关于入静状态中大脑皮层活动变化及心血管系统变化的研究报告。鉴于目前的社会的实际现状,虚静养生尤具有其重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心变得极其浮躁,权、名、利、物、色等各种欲望空前膨胀,不仅道路上车辆疾驰,行人也都匆匆带跑,赶着上班,赶着求学,赶着赚钱,赶着……诚如流行歌曲所唱:“天地悠悠,红尘滚滚”、“过客匆匆”,正是在此夜以继日的匆匆之中,很多人心力交瘁,导致不少知识分子英年早逝,导致不少“老总”创业未半,中途“崩殂”,导致不少学子、平民、大众白天拼命、夜来失眠,疾病丛生,中年早衰。虚,脑中无纷扰,恬淡少欲;静,脑力体力少动,正是这类人的一贴对症良药。这种人如不劝他静,反让他动,无异于鞭打快牛,逼人于死地。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动与静应辩证地看,应应需而施。随心、单纯强调一方面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例如有一类人,整天饱食无忧,脑肥肠满,或处于长身体发育时期,或伏案静坐太久,或某些功能不强,代谢低下,均可让其多动脑或多运动。而相反,对那些欲望无穷,体力消耗太多,或营养不足,又睡眠不佳者,则应提倡静养为主。当然,这也不是一层不变,一味如此,还要依据具体情况予以适时调整。正因为静具有与动同样对于生命活动有调整功用,因而对于这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十分丰厚的虚静养生理论,可以称为是我们祖先贡献于人类健康长寿的一大智慧,只有静与动联在一起,才能构成人类养生文化的完美乐章。静与动,一样重要,缺一不可,道理既复杂又简单。试想如单一强调“动”的重要,让一个人天天跑,或天天走,不让他睡觉、休息,试问他能活几天?生命还会存在吗?有人从生理学研究,认为动是能量的分解,是体内物质异化为主,静是物质的聚合,能源的补充,是物质同化为主。对于维持生命活动,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洪昭光教授作为专家却错在强调一端,不及其余。心有所感,成西江月词《运动》一首:

西江月 运动

运动中西多种,

中华动静兼开,

“圣经”随意剪加裁,

只剩“走”、“拳”两块。

走路几人不会?

被吹特别妙哉,

高论原自西方来,

月比我圆难怪。

洪昭光教授为了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还着力杜撰了狼与鹿的故事,说是: “森林里有狼有鹿,人们为了保护鹿,猎人就把狼消灭了,认为这样就把鹿保护住了。哪知道适得其反,几年以后,鹿因为没有狼,吃饱饭就躺在草地上,休息晒太阳,结果鹿变得胖起来,鹿变成了胖鹿,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鹿自身疾病越来越多,死得越早,结果鹿群越来越少,眼看要自己消灭绝种了。怎么办呢?派医生给鹿治病,谁能给鹿治病呢?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是把狼请回来,重新买了狼放在树林里,狼一来就吃鹿,鹿就得跑,狼追鹿跑,在这样的过程中,鹿锻炼了身体。自然界就是这样,非常奇妙,就是在这么互相竞争中,各自得到提高。所以离开运动反而更糟了,鹿死得更快,有了狼,狼变成鹿的医生了。”(洪昭光著.《让健康伴随着您》海南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第101页)

对洪昭光的话稍加思考,漏洞即显。如果鹿因狼天天追赶,时时惶恐奔逃,而鹿群繁殖越来越旺,那么野生熊猫养殖场,何不放上几只老虎,让熊猫繁殖也越来越旺起来呢?我国在日寇侵占时期,敌人扫荡追杀,百姓惶恐奔逃,为何民族繁愆非但不旺反而疾病丛生,民生凋蔽,哀鸿遍地,寿命缩短,死亡率增高呢?且中西医均认为惶恐是一种恶性刺激,对健康有害。因而,从医理看益从何来?其次事实最能说明问题。我国江苏大丰县海滩就有一国家级天然养鹿场,初建时,麋鹿种从英国引来,仅几十只,这里方圆数百里不仅没有狼,且一切与鹿为敌的凶猛野兽早已绝迹,然鹿群繁殖却越来越旺,已达数千只之多。我专门去参观过,登上观鹿台远远望去,鹿有的聚集休息,有的吃草、饮水,有的在追逐嬉戏,一个个体壮且美,并未听说有鹿变肥,有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狼医生”的功用完全体现不出来。因而,我猜想,洪教授的故事肯定是自己编的,或是抄来的,要不然不会这么低级、荒唐和滑稽。

洪教授为了加强自己“生命在于运动”说词的力度,还抄录了爱琴海边古希腊人的岩刻作为佐证。这段岩刻共三句话:

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

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

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

对这三句话我是这样看的,它反映了希腊人以及西方人的理念。西方人认为肌肉发达有力强健为美,因而主张跳、跑、掷等大运动量的运动。这种运动是否科学合理,其利弊如何,前文已述。退一步讲,仅就这三句话而言也不尽合理,天天跑步就一定健康吗?天天跑步就会使人聪明吗?天天跑步就会变得美丽吗?稍加琢磨,每句话的科学性,都经不住推敲。大概洪教授自己也看出了问题,竟把这自认为是诗一样(其实毫无诗味)的语言,进行了修改,把这三句话中什么年龄、男女、老幼都无限制地跑改为了中老年应“走”。其实中老年“走”就一定会变得健康、聪明和美丽吗?我看未必(道理前文已述)。

至此,对于伏尔泰“生命在于运动”的六字真言的解读已可划上句号了。然对于这六字真言的误解,特别是关于“运动”二字的误解与执着,还不知何时才能消除。感慨之余,成诗一首,以寄期望于未来:

七绝 运动真言莫误解

六字真言非祸胎,

全因误解酿成灾。

愿吾民众早清醒,

不再跟随感觉来。

(本文部分内容及其它有关生命思考的更精彩内容同时还见于本文作者著的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一书,该书在大陆出版仅仅数月,即发行数万,引起海内外四十余家媒体密切关注报道,读者如有兴趣可购买参阅该书。)

2008年8月20日于上海问天楼·独醒居

    进入专题: 天益评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37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