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军:国际能源高价位运行成因及其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98 次 更新时间:2008-07-17 14:21

进入专题: 石油危机  

张利军  

2007年底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截止到2008年6月26日止,已达到每桶140美元。与2002年初原油每桶20多美元相比,在不到8年的时间内,油价上涨了6倍之多,创1973年和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以来的历史新高点。这给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带来极大的冲击,也造成国际社会普遍的担忧和恐慌。英国首相布朗表示,世界或将面临第三次石油危机。国际能源机构(IEA)执行干事田中伸南则称,世界已处于第三次石油危机之中。

造成这次油价暴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国际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部分产油国国内局势动荡、欧佩克成员国不愿意增产、国际石油金融投机行为盛行等因素。

(一)国际能源生产能力逐年下降及能源消费需求不断上升造成能源供应紧张。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特别是特大油田越来越少。世界现存的四个超级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他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石油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还保持高产。而某些产油国的石油产量难以提高,甚至出现下滑。例如在2008年5月,美国要求沙特阿拉伯增加原油产量,但由于增产难度很大,沙特只答应每天增产30桶原油。6月22日,迫于各方的压力,沙特国王在国际能源会议上宣布,再增产20万桶原油。俄罗斯原油产量到2008年5月连续四个月下滑。有的国家尽管拥有一些石油储量,但由于政策原因却限制开采,致使原油产量不能提高乃至下滑。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至今仍未开采。大型跨国公司从收益率考虑,不愿向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石油勘探、开发、精炼等领域进行大的投入,以致原油和成品油产量上不去。

对此,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表示,推高国际油价的并非市场中的投机行为,而是石油生产国产量不足。他强调,“对石油的需求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际油价就要上涨20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才能平衡市场的供需。”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迅速,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和消费不断上升,其上升幅度超过产量的增长,因而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国际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似难根本扭转。高盛公司预测,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将上调至每桶141美元。美国能源部信息司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国际石油价格可能达到每桶186美元。

(二)美元的持续贬值直接导致了石油价格上扬。一些西方专家和学者强调,自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奉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多次降息行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大幅降至2%,同时加大印钞和发钞力度。这样一来,美元加速贬值。由于石油以美元计价,美元和石油价格紧密相连。石油商与持有大量美元的交易商自然不愿意看着美元贬值而导致自身资产缩水,便纷纷将部分美元兑换成欧元、日元等其他强势货币。遭受巨大抛压的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国际油价趁势上扬。国际上大量的投资者不愿持有货币资产,而将资金投入商品期货等实物资产,从而造成石油等期货商品价格升高。这正如商务部长陈德铭在第三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会上所言的:“美元是世界贸易主要货币,它持续贬值会造成一些战略物资石油和黄金等价格上涨,也造成持有美元的国家资产减少。”甚至有的石油生产商减少产量,以免拿到更多不值钱的美元。

(三)国际石油金融投机行为盛行。西方一些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在石油市场上大肆进行投机活动,注入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巨额资金,购买原油期货合同,试图利用油价的变化谋取更大的利润,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驱动了国际油价的上涨。据不完全统计,大批投机者控制的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所囤积的原油期货总量超过10亿桶。对此,卡塔尔石油部长阿提亚多次表示,国际油价持续高涨源于投机活动,市场供给不存在短缺问题。

(四)欧佩克国家拒绝增产。该组织内部的多国石油部长纷纷表示,目前的国际油价是合理的,市场上原油供应充足,没有必要增加产量以降低国际油价。OPEC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哈利勒警告称,增产无助于降低油价,OPEC对此无能为力,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当前几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危机,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油价走高,国际油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上冲到每桶200美元。

(五)地缘政治因素及部分产油国国内局势动荡。伊朗目前是全球第四大石油输出国。美国不断叫嚣要对伊朗动武,与其外交摩擦不断。以色列也公开宣称,有可能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武力攻击。国际社会普遍担心,一旦美以对伊朗动武,整个中东地区局势将急剧恶化,国际能源市场将遭受极大冲击。

尼日利亚是全球第八大石油输出国,但国内石油设施及人员屡次受到国内武装分子的破坏和威胁,石油的出口量有所减少,石油供应也一度中断。曾任OPEC主席的印尼能源部长尤斯吉安托罗说,目前国际市场每桶原油价格中,大约有10至15美元是地缘政治不稳和冲突引起的“政治溢价”。

(一)能源的高价位运行,已使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放缓。分析人士指出,油价如果长期居高不下,会给全球经济至少带来两大不利影响。高油价对个人消费开支产生抑制作用,将会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油价是能源价格的风向标,油价剧升有可能带动市场对于其他能源价格上涨的高预期,进而推动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逐步上涨。而能源价格轮番上涨,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带动其他产品价格上升,引发通货膨胀风险,拖累经济运行的步伐。据IEA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原油消耗占GDP总额的6%以上,远远高于2007年的4.2%,超过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3.8%,接近于1980年底二次石油危机的7.3%的历史纪录。

事实证明,在高油价的冲击之下,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东亚地区,各主要股市都在大幅挫跌。联合国最近发表报告称,受国际油价上涨及美国次贷危机两大因素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一半左右,从3.8%下降至1.8%。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作为新兴经济的杰出代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都可能下降。报告预计,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由11.9%降至9.4%,巴西经济增速则可能由5.4%降为4.6%。俄罗斯今年经济可能增长7.1%,低于去年的8.1%。印度今年经济增速可能降为7%。

(二)油价的持续上涨,刺激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使世界各国人民的实际收入下降,对企业的经营和居民生活成本形成巨大压力。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超过10%的通货膨胀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导致一些贫穷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其中,亚洲国家的通胀形势尤为严峻。比如越南,2008年5月的通胀率就高达25%,为十多年来最高水平。高通胀甚至引发了该国面临严重的货币危机。

高油价让发达国家的百姓和企业也苦不堪言。2008年初至今,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5%左右,而欧洲则达到了3%左右。英、法、西班牙等国的运输业工人和渔民举行一系列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平抑油价,并给予补贴。澳大利亚56%以上的选民对陆克文政府无力控制高油价表示不满,其支持率大幅下滑。

高油价对产油国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俄罗斯由于高油价增加了政府收入,但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政府严格控制支出,导致国民的不满和失望。在2008年五一节当天,成千上万的俄罗斯民众走上街头,游行抗议食品价格和生活成本的上涨。

(三)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油价高涨已迫使许多国家减少甚至取消燃油补贴,使得远距离运送各种商品的代价过于高昂,各国会转而发展地区贸易,由此带来的政治影响,加之做生意的成本不断提高,可能造成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重大倒退。

(一)各国普遍重视能源外交,极力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和稳定。当前,随着国际能源需求不断扩大和价格的持续走高,能源市场的主体──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过境运输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集中在对油气资源和油气运输线路的控制权上,这使能源因素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军事因素。能源问题已被各国越来越多地用作政治筹码和武器。

在重大和有影响的双边会晤中,能源问题总能成为核心和重要话题。例如,在2008年6月10日,欧盟——美国年度峰会在斯洛文尼亚举行。在能源安全方面,美欧双方同意加大科技合作,促进生物能源、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双方还同意加大与黑海沿岸国家、中亚国家和伊拉克的能源合作,实现能源供应来源的多样化。在多边领域,能源问题更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即将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将重点讨论不断上涨的粮食和能源价格问题,以减少对国际市场带来的冲击。

(二)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下降。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放任美元贬值,导致国际油价疯涨,引发各国的普遍抱怨和不满。例如, IEA认为,造成国际油价飙升的根本原因是供应紧张,并非由投机所致。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则认为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甚至是供过于求,高油价就是投机导致。但双方均认为国际关系紧张和美元贬值造成油价上涨,美国是这两个原因的制造者。2008年6月7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第12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强调,导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的实际地位,与其所发挥的潜力和作用不相符合;无论美国市场规模有多么广大,也无论美国金融体系有多么可靠,都无法替代全球性商品和金融市场。因此必须改革全球性金融结构体制。

得益于高油价,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大国的石油美元收益大增,经济实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国际地位攀升,在一些问题上敢于公开与美国对抗,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形成冲击与挑战。在美俄关系方面,俄罗斯近期在北约东扩、美国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上寸步不让,双方龃龉不断。俄罗斯提供的天然气已占到欧洲总需求的40%以上,欧洲无法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可以明显看出,在联合挤压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遏制其发展方面,欧盟已经不愿紧跟美国。

伊朗是中东地区石油生产潜力最大的国家,高油价对其极为有利,它可以借机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和设备,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打压。2008年4月28日至29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为推动耽搁了14年之久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IPI)天然气管道尽快动工,先后访问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印度3国,特别是增强了印度与伊朗的战略关系,令美国深深感到不安。委内瑞拉是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它利用美国对其石油的严重依赖,敢于在美国后院团结古巴,玻利维亚等国,对美国说不,而美国对它也无可奈何。

(三)油价的大幅度攀升,使国际上的主要产油区进一步成为大国利益的交汇和关注点,诸大国对这些地区的角逐和争夺亦会更加激烈。中东地区拥有世界65%的石油储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地。石油作为一种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它的主要利润不是来自于产量,而是来自于价格。高油价不仅对中东产油国有利,对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同样有利。欧佩克成员控制产量,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则控制价格,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同盟关系。为此,美国和欧盟国家会进一步加紧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美国历来视中东地区为其传统势力范围。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被美国视为其忠实盟友。当前,布什政府在推动巴以和谈、围堵伊朗方面急于求成,力图有所建树,目的在于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国际社会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高油价的挑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当前,影响和决定油价因素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无论是OPEC还是IEA都无法单方面决定或影响油价的涨跌,也无法控制涨跌的幅度。对于大多数国家经济而言,油价过高无疑是有害的。各国应加强政府间的合作,通过政府间协商与合作,排除私人资本对石油定价权的干扰,稳定国际油价,这将是未来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6月7-8日,第二届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会及八国集团+中印韩(简称G8+3)能源部长会议在日本青森县召开,来自11个国家的能源部长以及欧盟、国际能源署的代表围绕全球能源安全挑战、应急准备、投资环境、能效和能源多元化、更清洁能源、创新能源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会议还发表了《五国能源部长声明》、《G8+3能源部长声明》和《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IPEEC)声明》。6月22日, 由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发起的国际能源会议在沙特阿拉伯西部港口城市吉达举行。这次会议是。包括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布朗在内的36个国家的政府首脑或部长以及20多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发表公报,呼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过高的原油价格,稳定国际石油市场。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之下,国际油价增长势头有所控制和缓解。在一定程度上,高油价也促使各国加强彼此的协调与合作,推动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变动。

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经过几十年的较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双方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确保能源市场的稳定与安全。如何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维持石油供应和油价的稳定,减少国际能源秩序结构脆弱给世界经济和成员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为此,各国应共同营造能源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推动形成长期稳定的能源生产、运输、消费格局。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率团出席在沙特吉达举行的国际能源会议时指出,能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全面把握和合理解决当前国际能源问题,需要包括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话和合作,综合采取措施。

基于石油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以及传统能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各国政府可利用高油价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研发和推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例如,在沙特吉达召开的国际能源会议发表的公报上强调,在增加国际石油市场透明度的同时,各国应在原油生产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更大的投资。

    进入专题: 石油危机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7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网站2008-7-16,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