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最艰难的一块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也是所有制改革,原来是单一所有制,现在是多种所有制,这是所有制改革的第一面,另一面就是公有制内部的改革。乞讨革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物价改革,另一条是所有制改革。现在的情况是物价紧缩,物价特别低,供给过剩。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是这两条线改革的成功所然,粮食、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农民富了;再一方面就是所有制改革,把土地承包出去。
现在的改革仍是这两条线的改革,所有制的和物价的改革。两者谁为主呢?围绕这个问题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当时后以宁极力推崇以所有制改革为主战场。价格改革是对企业的冲击,而所有制改革是企业自愿的,价格改革即使改好了也只能解决市场外部环境,而所有制乞讨革可以改变企业的内部机制。中国经济不会因物价改革的成功而成功,可能因物价改革的失败而失败。
所有制的含义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决定因素。无产者指的是没有生产资料。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变革是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变迁,妇女是心甘情愿地让权给男人的。男人开始掌握生产资料。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迁也是所有制变化决定的。
谁有权最终处置,拍买就是产权,所有权。父母从小教育我们的就是产权。比如你的孩子拒绝别人给他钱,就是有产权观念,但你的孩子去偷别人的钱就没有产权观念。比如我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复旦法律系的一个女生,她喜欢听我的课,但有一回她没来听课,后来了解到她犯错了,她家里比较穷,但喜欢打扮,所以经常把外面晾的衣服“拿”来穿,过一两个月再挂回去,但有一次被同学抓到她在街上刚好穿着别人的衣服在街上与男朋友约会。她犯的错就是产权不清晰,还有几个概念是占有权,使用权与经营权。有所有权就一定有占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两者也可以是分离的。
社会主义所制中的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第一,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不是经济主体,而是政府所属部门,部属或地方所有。条块管制,双重领导。
第二,改革前所有一切都由政府负责,利润政府得,亏损政府补贴,典型的国家父爱主义,厂长经理由政府任命。
第三,产权不清,要么各部门都管,要么都不管,所有者缺位,产权虚指,责权利分离,企业任务是政府目标,厂长经理只管组织生产,不负责盈亏,企业家必须给股权,给高工资。
第四,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不合理,以行政级别划分;长经理,企业家的目标是多重的,又要当官,又要赢利,还要自己加工资,又不能受郁,还要不停地扩大规模,因为没有风险。
第五,部局不合理,国有企业不仅分布在一些国家必须垄断的行业,而且很多童年性行业也有国有企业垄断。
第六,国有企业负担过重,企业办社会。
传统的僵硬的国有企业体制带来的很多经济发展中的不利之处是很清楚的。人均资本耗量太大,国有资产不断流失,1982年到1992年流失5000多亿人民币,一是承包中的流失,二是股份制改造中的流失,三是亏损流失,四是破产流失,五是与外商合资中流失。
84年发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为了配合价格改革,政府决定大幅加工资,以各种名义加发奖金,这是很有意思的,而且银行主动要求企业贷款,因为国务院规定贷款额由84年底的贷款额决定,所以拼命贷款。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就像植物,市场经济时代像动物。中国的企业家不像西方企业家那样去拼去闯,因为没有激励。北京有个个体户曾经冒着相当大的风险在中国女排两连冠之后就估计能拿三连冠,冒着相当大的风险印染了四十万件写有“庆祝中国女排三连冠”字样的汗衫,当时比赛打得相当艰苦,等到最后一球落地,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哭,这就是企业家的冒险与拼搏,而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是不可能做这种事的。
我之所以说中国有希望是因为只要有问题就会改,中国的机会远远大于国外。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标志,是必须经过的阶段。
现在我讲讲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种形式:
第一,承包又叫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的作用只是两三年的成功。承包的实质是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的前提下按照法津(合同法)通过上下关系给企业家以自主权。但承包制有相当不足,企业自主权是非规范化的软约束,自主权是勉强的,领导经常会忘记厂长已承包了企业。承包只是三五年,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相当多的企业包赢不包亏,表面上国家对企业很凶,骨子里企业总亏是自己的儿子,怎能让亏损呢?典型的国家父爱主义。
第二,租赁。适合于小企业,小商店。
第三,资产经营责任制,适合中小型企业。目标有两个,一是利税上升,二是资产增值,承包者是集体,集体班子承包。目前在武汉、沈阳、四川试点。
第四,前面的几种形式都是两权分离,最后的问题还是落到所有权上。股份制是目前最佳的方法。公家的自行车遇到脏水沟是冲过去,借别人的车是冲过去,还的时候给人家送去,自己的自行车是找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