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很快。中国在文革前实行的是消灭和营企业的政策,全国只有14万个体户,而且多为弹棉花、修锅或挨门串户的卖货郎,除个体户之外另有2万多家代理人,这个发展历程是人们不断深化思想、解放思想的过程。11届3中全会之后,中国才出现了个体经济,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从政府的层面看,经历了从把个体经济作为消灭的对象到作为扶植的对象的过程。列宁曾说过“小生产者每时每刻都腐朽着人们的灵魂”,11届3中全会之后,当个体经济出现之后,中央制订了不宣传、不鼓励,但也不急于取编的政策,没过2年,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党的政策有所改变,把它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限制其有害的一面,政策实现了从敌神到歧视的转变,由于这种政策没有将私营经济遇杀于萌芽之中,因而发展很快,97年,15大上政策又有所改变,将非公有制经济统称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经济制度”。在此之前,小症同志南巡解决了姓“社”姓“真”,“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的困惑和问题,市场经济发展迅猛,15届5中全会时作出了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使在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也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伟大论断,并把之作为我国的基本的经济制度。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总体上经历了从敌视到歧视到不可忽识再到高度重视的过程。现在,全国的每个省市都作出了决定采取特殊措施加强民营经济,而且通过比较你可以发现越开放的地区,其民营经济发展越快。东部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渡口中,据1999年12月底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占到GDP的68%,个体经济达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6000多万,产值7500亿,私营企业达150.8万家,产值达8000亿,从业人员2160万,而非公有经济中的第四个群体,民营科技型企业总资产14000亿,贸易额11000亿,从业460万人,可见其总体势力之强。
从区域层面看,沿海地区发展快,占经济总量的60%,而西部十省市加上内蒙和广西,其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为13%—15%。甘肃是西部中等经济省份,1999年底,公有经济占87%,民营经济则占13%,而浙江省则正好相反。从整个发展形热来讲,浙江政治更加稳定,解放思想的程度也相对较高。西部之所以相对落后,除了地理,历史原因之外,跟当地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思相解放的程度是密不可分的。从今年起,国家在发展方便对面部实行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免交个人所得税,可以兴办和私立大学等来加速西部的开发。
“民营”这一词模糊了私有性而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体制。该词最早诞生于1942年,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财政报告》中讲到,发展民营经济是解决当时抗日财政问题的重中之重。但是毛泽东在1956年之后,则采取了取消资本主义,“一大二公”的激进政策。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1999年6月在郑州召开的国家体改委会议上正式出现了“民营科技型企业”这一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产生同样体现了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它的这一个痛苦的认识过程,也是民营企业在艰难条件下的一个创业的过程,只到今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被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而加以固定。通过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
一、民营经济是我国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式。除了某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或私营企业无法承担的科所制造之外,都可以尝试着让私人来经营,当然这必须保证公有经济的主导为前提。
二、民营经济是今后解决就业的主渠道。在过去的1500万下岗职工中大多去了民营企业。而公有制企业在去年底其数量在乡村中下降了19.6%,在城镇里则下降了36.7%,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三、民营经济是两个文明的建设者。人们在传统的观念中,将民营企业作为物质建设者而忽略了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据15大精神,经营管理资本也应该参与资源的配置,而且私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基创新理念将会对我们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因此它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四、私营企业主不仅是投资者而且是企业中复杂劳动的管理者,这就打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资本拥有者不是劳动者的观念,适应了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技术资本也可以参与分配的理念。
五、20年以来的民营企业的实践经验对丰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民营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不把其扼杀在萌芽之中,其就可以顽强地生存,这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规律的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特征。而私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遇到发展瓶劲的时候,肯定会逐渐摸索出一套经验突破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和“家长制”、“帝王文化”,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民族劣根性的改变将是一个多么大的作用啊。而且公有制济也可以从民营企业多样化的形式中找到自己多样化的概念,丰富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总之在中国发展民营经济大势所然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