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讨论提出概念体系必要性、讨论概念定义基础上,依照文明“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的基本逻辑,发展了包含“文明本源”“文明本身”“文明发展”为核心的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文明概念体系分析最基本框架。之后,在对概念体系具体阐释基础上,发展了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核心概念体系,并讨论了概念体系发展的关键任务。本研究不仅为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提供简明扼要的路线图,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新基础。
人在世界上,既有作为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也有不同群体和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性。共性体现了人类的同质性,提供了从科学角度解释人类行为的基础;而个性和差异性则显示了多样性,是科学无法完全揭示的,需从文化和文明角度理解。因此,人的生活既是科学的,也是文明的,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过于强调“科学性”,忽视了“文明性”。这种片面性导致强势文明通过掌控科学话语压制其他文明,既扭曲了科学,也损害了人类整体利益。因此,我们主张发展“文明社会科学”,包括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回应全球公平正义的需求,推动不同社会和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首先发展系统的文明研究概念体系,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这既回应了学术界对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基本概念的需求,也为未来研究搭建了框架。
概念体系分析的基本框架及其具体阐释
概念不仅是词语,还包含内涵,代表一系列现象(外延),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交流和构建理论的工具。概念一般由名词、内涵、外延组成,例如“文明”这个概念,其内涵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外延则包括不同群体的文明形态。
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旨在将文明视角纳入学科研究,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促进各国文明的共同发展。因而,其分析框架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文明从哪里来”(文明本源)、“文明是什么”(文明本身)和“文明到哪里去”(文明发展),这构成了理解文明概念体系的基础。
(一)文明本源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的“文明”主要指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但也涵盖其他文明领域,且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理解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的本源,需从人的本性和本能入手,探讨文明的根源。人的文明本性和本能是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决定了人必然要过文明生活。文明的起源和源头是理解其现状与发展的关键。文明起源关注文明为何及如何产生,而源头则指文明发源的地点。文明作为人类的产物,也具备某些生命体特性,储存文明类型和发展的信息,可称为“文明基因”。同时,文明的形成还受到经济、政治、伦理和心理等“文明条件”的影响。
(二)文明本身
本文从五个方面理解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
一是与文明本源相关要素。讨论文明,文明历史与文明传统是关键概念。文明历史指文明自起源至今的所有实践活动,影响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文明传统则是从历史中延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对当下和未来有深远影响。这两者共同塑造了文明的持续发展。
二是文明内容、要素、层次、结构、系统、体系。文明内容指的是文明的实质性事务或要素,文明要素是构成文明的各成分。文明要素之间可能相容或不相容、可离或不可离。文明层次是要素形成的等级秩序,文明结构则是这些要素间的安排和搭配。文明系统是文明相互联系、影响、作用等的若干部分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作用的整体,文明体系是文明不同部分按一定秩序联合的整体。
三是文明功能。文明功能指文明的作用,可从价值、资源、资本、能量、生产力、影响、绩效等角度分析。文明价值是其积极作用,文明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文明资本是促进个体或社会进步的资源。文明能量分为显能和潜能,影响正负不一。文明生产力指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文明影响指其带来的社会变化,文明绩效则关注投入产出。文明效能综合绩效和能力。此外,文明依赖、惰性、韧性分别指文明带来的依赖性、不愿改变的惯性及抵抗冲击的能力。
四是文明类型和文明关系。讨论文明关系首先要理解不同文明的类型、多样性和异质性。西方文明虽然只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但长期以“普世性”自居,推动以西方文明为标准的单一化发展,导致对其他文明的压迫和霸权。因此,要推动全球文明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文明多元论”,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反对“文明一元论”。
文明关系可以分为较隐形和较显性文明关系。(1)所谓较隐性文明关系,主要关注文明的主体性,包括文明自觉、自信、独立、自由、自主、偏好、利益、权利、尊严、责任、权力、权威、主权、合法性、霸权等等重要概念。文明自觉是指文明对自身独立性和发展的主动意识,自信则是文明对其历史和价值的肯定。文明独立、自由和自主则强调不依附于其他文明,拥有自主发展的权利和能力。此外,与人类个体权利相似,文明也有其偏好、利益、权利和尊严等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文明的主体性,也是各文明独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所谓较显性文明关系,包括文明的平等、不平等、公平、正义,以及文明间的合作、竞争、冲突和战争,还有文明间的交流等关系。第一,文明平等意味着各文明应在世界舞台上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文明不平等则是文明地位和发展机会具有差异的状态。文明间的公平指的是文明在交流和互动中实现的利益和价值的对等交换。正义则强调文明行为的合理性和道德性。第二,文明合作和竞争是文明间互动的两大主要模式。文明合作包括包容、对话、互鉴和融合等,旨在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文明竞争则表现为不同文明为了争取优势而展开较量,其结果可能带来文明的核心竞争力或文明的冲突与战争。在竞争中,文明间可能产生偏见、压迫和霸权。文明偏见指的是对其他文明的不公正看法或行为,如西方中心论下对非西方文明的贬低。文明压迫和凌霸则是通过力量优势对其他文明的强制性控制和欺压。文明征服和毁灭则指通过暴力或其他手段摧毁或同化其他文明,如西方殖民历史中对东方文明的侵略和掠夺。第三,文明间的交流也是显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交流是通过相互学习和沟通促进理解,而文明对话则强调在平等基础上的深层次讨论。通过交流和对话,文明间可以实现互相借鉴和融合,推动全球文明的共同发展。
五是文明分布。文明分布指文明在特定区域内的存在和扩展状态,涉及文明的空间格局、板块、交错、扩散等多个概念。具体而言,文明空间格局是文明或其要素在地理上的整体分布和配置状态。文明板块是文明在地理上形成的区域,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如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规模和历史长度。文明交错指不同文明在同一区域共存的情况,文明交错带是指这些文明的交汇区域。文明斑块是文明在异质环境中形成的相对均质的局部区域;文明扩散是文明从一个区域向其他区域传播的过程;文明场域是文明活动的地理区域。
(三)文明发展
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包含传承、变迁、改革、创新等多种形态。然而,文明并非总是持续向前发展,也可能衰落、消亡或中断。文明衰落指的是其逐渐衰败的过程,而消亡则意味着文明彻底消失。中断则是文明发展的暂时停顿,若中断后能恢复,文明可继续延续,否则就面临消亡。
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还涉及一些重要过程,如文明的传承与变迁,这是文明在历史中的延续和变化;改革与改良是对文明旧有结构的调整,革命则是更为彻底的变革。转型意味着文明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根本性转换,而复兴则是文明在衰落后再次振兴的过程。
此外,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明政策和秩序的制定,这些政策和秩序确保了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序进行。同时,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环境影响常导致不同文明趋于相似,这被称为文明趋同。最终,不同文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形成文明统一战线或文明共同体,共同追求利益与合作发展。而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则是“文明大同”,即各文明和谐共存,没有差异和冲突的美好愿景。
(四)概念体系的进一步理解
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整体性概念体系涵盖了诸多核心概念,旨在为研究文明的政治和公共管理问题提供框架。这些概念包括“文明绩效、自由、权利、权力、主权、霸权、合法性、平等、不平等、公平、正义、冲突、革命、民主”等,都是传统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讨论的重点问题。因此,体系虽然名为“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概念体系”,但实际上许多概念与传统学科的研究息息相关。
就体系所包含的约百个重要概念而言,即使其文明不特指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只按传统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狭隘观点来看,也确定无疑属于学科独特研究范畴的就有30余个,基本占三分之一。就学科自身而言,作为研究人类政治和公共管理现象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重要概念丰富,体系中纳入的所有概念,都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概念。
有些概念虽然看似与传统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无关,例如文明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但这些问题在探讨政治和公共管理文明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的起源、历史和结构等问题本就涉及广泛的学科范围,并且与文明密切相关。
更广泛地说,社会科学的现象通常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在一起,研究社会科学时,必须结合其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因此,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体系不仅帮助理解政治和公共管理问题,还能为全球文明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当前的体系是对这些概念的初步整理,未来仍有许多概念和子概念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体系化的研究,不仅能更好地发展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还能推动全球文明学的独立发展。
概念体系发展的五项关键任务
一是概念的概念分析。概念体系发展的关键任务主要包括对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正如达尔等人所指出,许多关键术语包含复杂的概念,模糊性可能导致误解。本文中的“文明”也需要深入剖析,特别是其二重性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文明既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之分,也可以区分为先进与落后、合理与不合理的特性。这涉及文明的“不可通约性”(多样性)和“可通约性”(统一性),即文明的多元性与一致性。“文明”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双重用法。例如,“文明(名)”表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体形态,对应英文的“civilization”;“文明(形)”表示先进、合理的特性,对应英文的“civil”。因此,在研究文明时,需同时考虑这两个层面的含义,追求发展更加“文明(形)的”的“文明(名)”,即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实现更加先进、合理的发展。具体到东西方文明交流下的中华文明发展,关键在于保持和发展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间“不可通约”部分的多样性,同时发扬“可通约”部分中更高的文明性,并摒弃不合理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改造,可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文明(形)的中华文明(名)”,并在全球范围内为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二是概念的规范研究。围绕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开展实证研究,虽然能验证理论并发现新现象,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研究碎片化,缺乏创新。规范研究基于演绎推理,不依赖具体数据,可分为价值规范研究(道德与价值判断)和科学规范研究(基于科学公理和逻辑推理)。例如,文明本性可通过科学规范研究探讨,而自由、权利等概念则需依赖价值规范研究。规范研究为该学科提供了更系统和理论的框架。
三是概念的实证测量指标和量表开发。概念的实证测量和量表开发旨在将概念操作化,使其可观测和测量。首先需将概念维度化和指标化,例如“文明权利”可划分为独立权、平等权、发展权、自卫权等四个维度。再细化为相应的具体指标,如“独立权”可通过“身份独立”“事务独立”衡量。接着,需开发测量量表,通过李克特量表或瑟斯顿量表等设计问题,如“身份独立”可以通过选项从“强烈赞同”到“强烈反对”进行测量。开发量表时需确保其信度和效度,并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优化,确保量表能准确反映概念的各个维度。
四是概念间关系网络体系构建。后续研究不仅要定义概念,还需深入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现代研究更多关注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而非仅限于事物本身。在文明研究中,需探讨文明本性、本能如何推动起源,以及它们与基因、源头的关系。同样,文明的历史、传统、功能、类型等要素之间的联系也需分析,涵盖上下位概念的相互作用。理解这些概念间关系是揭示文明运行机制的核心,它有助于构建多维交叉的概念网络体系,推动整体研究进展。
五是概念体系的证据库构建。后续研究需要逐步积累证据库,采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首先,实验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室、现场实验或问卷实验,研究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交流和互动。其次,调查方法如问卷和定性访谈,可以帮助了解全球人们对文明自由、权利等的看法。再次,参与式或非参与式观察可用于记录不同文明的互动行为。最后,现代技术使得通过大数据挖掘大量与文明相关的信息成为可能。具体到证据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用于证明概念间逻辑和因果关系的纯研究数据库;二是用于解释现实世界、促进研究与实践互动的数据库。这两种证据库共同为研究和现实发展提供基础。
结论
发展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不仅是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举措。为此,需要建立系统的概念体系,因为概念是思想交流和知识构建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概念定义和体系框架,接着探讨了关键任务,提供了学科发展的简明路线图。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发展这一概念体系有助于建立“文明范式”,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忽视文明的缺陷。然而,改变现有由优势文明主导的范式非常困难,因其已被广泛接受并主导学术界。推动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深入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克服既有范式的阻力。
杨立华,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