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8 次 更新时间:2024-11-14 00:49

进入专题: 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冯永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应当看到,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方面的新质生产力。

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上重点突破

在农业漫长发展过程中,耕地的开辟、人口规模的扩张、物种的发现与传播、种养技术的进步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但由于土地和人口等资源的制约,农业的发展愈发依赖于农业科技的新突破。从农业实践来看,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书写了世界农业的奇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然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筑牢了坚实科技堡垒。

从全球农业发展来看,以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正从依靠增加土地、资本、农业化学品等要素投入以提高农产品总量的模式,向通过提升科技含量以实现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共同提升的模式转换。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的革命性变革。

农业是生命产业、生态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农业科技应当是绿色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是以绿色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绿色农业科技的创新,将重新恢复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得以彰显。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应用空间广阔,但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用户相对分散,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整合科研资源,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上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创新农技推广模式,让千家万户用得上新技术,充分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

促进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重塑农村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关系和生产经营方式,重构农业生产关系。从总的长远发展趋势上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技术特征,必将推动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智慧化经营管理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制度设计的选择,比如,是选择发展大型还是小型农业机械、是支持自购农机还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等,都涉及面向小农户,“大国小农”是中国基本的农情,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积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方面的先进生产力,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要维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将反作用于农业生产力。事实上,如果小农户还停留在“养家糊口”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容纳先进生产力的,因此,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有效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当自家留种被新品种替代、农家肥被化肥和农药替代、人工收割被机器替代……传统农业就基本上已经被现代农业所取代。今天的小农户,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孤立的、自足的小农户,而是已经深度嵌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大体系,是不断科技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小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往往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是产业创新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者。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技术扩散,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生根发芽。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小农户将更需要购买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更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生产过程的支撑,更需要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与新技术和大市场对接。可以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将小农户更为有效地纳入现代农业体系,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也将更有力地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是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和支撑,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落脚点。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为了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性变化,增进民生福祉,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契机,深化分工与协作,重构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全产业链价值。要充分挖掘农业的潜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多维价值的实现。一要树立大农业观,要以新科技拓展农业的边界,大力发展盐碱地种植、远洋渔业等,确保粮食安全;二要强化农业效益观,彰显绿色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价值,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进经济社会效益;三要着眼农业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基因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抢占全球农业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现代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和科技赋能的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具有距离消费市场近、高端消费力强、技术集成度高、产品品质好、经济效益优等优势,有利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都市农业可率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破传统的增产价值取向,转向于提质增效,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通过高技术投入获得高市场回报。现代都市农业产品结构向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延伸,践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向立体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领域拓展。现代都市农业实现了新技术新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桥头堡,预示了现代农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提升技术适配性

农业对自然资源禀赋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和环境差异大,不同区域的种植结构、耕作技术、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要尊重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历史传统,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形成技术与自然的高度契合与共生互促。不能简单地将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同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方面要积极将先进技术适配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先进技术应用的实际成本和收益,让农业生产者能够负担得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的适配性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一环。要在设施装备、种质改良、生产流程、仓储保鲜等各个环节加强适配性研发,通过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和系统集成,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我国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经过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性的优良农产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紧盯“土特产”,要善于挖掘本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适配相应的技术,强化竞争优势。要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优势,形成品质更稳定、产品更标准的特色化、精致化、品牌化的竞争优势,引领农产品从规模化量产向差异化效益化方向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冯永泰,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53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