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纯红:“美好生活”话语叙事的哲学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0 次 更新时间:2024-11-02 10:32

进入专题: 美好生活  

马纯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要改革部署,强调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之一。从哲学逻辑来考察,美好生活话语叙事呈现出以主题演进拓展叙事深度的历史逻辑、以守正创新丰富叙事厚度的理论逻辑、以世界大同情怀提升叙事高度的价值逻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拓展叙事深度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纵向历史观视野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特定时刻的空间维度相结合的思维规律。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时空维度看,美好生活呈现的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状态的追求从生存到发展、从温饱到富裕、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动态属性使美好生活成为一个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概念,美好生活话语叙事的主题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关注的时空命题而不断深化,叙事深度不断拓展,呈现出叙事主题不断演进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也是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如何站起来的时空命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基本前提。这一时期的美好生活话语叙事主要聚焦于“独立”“解放”等主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这也使人民真正拥有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条件和实践基础。这一时期的美好生活话语叙事主要聚焦于“温饱”“建设”等主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追问、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追求到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探寻,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这一时期的美好生活话语叙事主要聚焦于“富裕”“小康”等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追求全面谋篇布局、提质加速推进,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启美好生活新追求、以“两个一百年”擘画美好生活新目标,到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勾勒美好生活总体格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美好生活实践。这一时期的美好生活话语叙事范围全面拓展,从经济建设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叙事主题主要聚焦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词。随着叙事主题的不断深化和演进,美好生活话语叙事也不断生成新的表达。我们党不断形成、提升和深化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发展出针对不同时空特点和需求的美好生活话语叙事表达,不断拓展美好生活话语叙事深度,体现了美好生活叙事主题随时空命题变化而不断演进的历史逻辑。

丰富叙事厚度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规则进行理解和把握的逻辑。美好生活话语叙事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基点,是理论和实践表达相结合的叙事,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指导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结果。在这一进程中,美好生活话语叙事的理论基础不断夯实,叙事厚度不断丰富。

美好生活不是一个简单的话语概念,而是具有生动话语张力的理论叙事与实践表达。美好生活话语叙事既有物质性富足的相应规定,也有精神性充盈的相应规定,不仅要求在物质上“富”,也要求在精神上“富”,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美好”,也要追求精神生活上的“美好”,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富有理论厚度的叙事呈现。从美好生活话语叙事的物质性维度而言,物质性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是美好生活的首要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物质性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美好生活才能实现,这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厚生”“以厚民生为本”等理念的体现;从美好生活话语叙事的精神性维度而言,美好生活还意味着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只有每个个体的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实现精神富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通过“两个结合”,创新性发展出马克思主义话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内在契合的美好生活话语叙事,守正创新建构了兼具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美好生活话语叙事,使美好生活话语叙事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话语表达,叙事厚度不断丰富,体现了美好生活叙事表达深植于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理论逻辑。

提升叙事高度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一种以关涉理想、信念、规范、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评价标准所呈现的价值追求、价值承诺和价值规范。美好生活叙事始终围绕“人”这一主体而展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贯穿美好生活社会历史实践的价值主线。在这一价值立场的指引下,美好生活话语叙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主旨,从“个体美好”到“全体美好”,从“本国美好”到“世界美好”,叙事高度不断提升,深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情怀。美好生活的价值叙事,从个体层面而言,是为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奋斗与追求,从全体层面而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奋斗与追求。

美好生活话语叙事的价值主旨是追求个体美好和全体美好的统一,“中国梦”就是这一价值主旨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个体美好与全体美好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统一在中国梦的伟大追求中。同时,美好生活话语叙事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既是中国人民的追求,又是世界人民的向往。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决定了美好生活话语叙事的价值规定性不限于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其价值意蕴必然延展至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将美好生活话语的叙事价值进一步提升,价值意蕴进一步延展,不仅追求本国美好,还致力于推进世界美好,将中国的梦想与世界的梦想相交融,主张将中国人民的美好与世界人民的美好紧密相连,进一步勾勒和提升了美好生活话语的叙事图景和叙事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美好生活话语叙事中蕴含的“天下大同”价值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开放包容的价值担当。

(作者:马纯红,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美好生活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17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30日 15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