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财富的创造依赖于人类劳动和人类资源二个基本要素。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从这二个基本要素展开的。以人类劳动为出发点的研究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以人类资源为出发点的研究称之为资源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探求政治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统一,即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与资源有效配置的统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公平”到“效率”再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这样一个历史和逻辑的过程。无论是追求公平的最大化还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都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伤害,经济学研究的精髓就是驾驭这二者之间的均衡,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资源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人类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作为起点和基础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将其经济巨著命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积累’,一个一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原素形式。”[1]古典经济学的鼻祖,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是财富之父。亚当·斯密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他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2]还是恩格斯表述得最为全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3]从恩格斯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人的劳动,一是与人有关的资源。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源反映的是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称之为政治经济学,反映人与资源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从这二个最基本的关系展开的。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一词最早是源于希腊语(oikonomia),本意是家庭经济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最先使用这一术语,论述了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提出来的。在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蒙克莱田在1615年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最先在该书中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后来这一名称在英国和法国普通使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和全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改变了以往研究经济问题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的状况,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代名称。法国经济学家萨依在他的《实用政治经济学》第六卷(第288页)里说:“归根到底,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切国家的利益,是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4]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说:“我要说明一点,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5]不难看出,古典经济学家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确定为“国家经济”或“公共利益”上面。到了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以后,这门学科的名称又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马歇尔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因此,一方面它是一种研究财富的学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它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个部分。”[6]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虽然“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不是马克思发明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词。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其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反映客观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马克思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划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较少讨论人与资源的关系。在马克思的经济著作中,包括《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基本表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由分工、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最后走向资本主义灭亡。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同时,描绘了共产主义的平等社会,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和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朝着社会经济制度公平与合理的方向展开。
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经济学”所表述的“资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哲学或物理学的意义上来讲,它就是物质。自然资源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无论曾经沧海变高原,其遵循的规律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其范围不仅包括地球表面,还包 括地球内部和整个外太空。自然资源的客观性在于它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不受人类的意志所左右。人本身就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人类资源,二是非人类资源。所谓人类资源就是人类已经利用和正在利用的资源,比如:正在种植的土地;正在开采的矿山以及包括人类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本身的劳动技能等等。所谓非人类资源就是人类没有利用的资源。它指的是人类目前主客观能力所不能及的资源,如外太空资源,地球深层次资源以及地表人类还没有认识到或能力无法企及的资源,甚至包括人类智力潜能的开发。资源经济学所讲的资源指的就是人类资源。虽然人类资源的利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如果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资源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人类资源有社会性,非人类资源没有社会性。人类资源的社会性在经济学上表现为,客观存在上的稀缺性和主观使用上的效率性,这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人类资源与人类劳动相结合在无差别社会里表现为产品,在商品经济社会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资本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是人类过去劳动的积累,也属于人类资源。人本身的劳动,在创造产品时的付出也属于人类资源即人力资源。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人类资源作为载体的,它只研究人类资源,不研究非人类资源。非人类资源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当代西方经济学属于资源经济学范畴,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的著名论文。在这篇发表之后,经济学这一名称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开了。在这篇论文中,罗宾斯说:“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7]他还说:“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8]罗宾斯是较早给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定义的经济学家,他所强调人们面临资源稀缺和选择的观点以及对经济学下的这一定义,对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几十年来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和采用。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说:“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一基本经济事实:能够生产各种商品的全部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必须在各种相对稀缺的商品中间进行选择。”[9]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写到:“在本书中,我们将自始至终强调某些重要的、普遍认可的观点。第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关于稀缺性,它是本章中最重要的,存在普遍共识的观点。”[10]英国经济学家哈维在其所著的《现代经济学》中给经济学下了更为直接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他们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科学。”[11]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是:“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12]这些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主流派具有代表性教科书的观点。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当代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为了解决资源稀缺问题而产生的,是由稀缺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来满足人们需求的一门科学。从本质上讲,西方经济学讲的是生产力,具有鲜明的自然性。所以将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归结为资源经济学是恰当的。
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都以财富为出发点,但在之初的研究对象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一个以财富的合理分配为着眼点,一个以资源转化财富为着眼点。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合理,其鲜明的特征是阶级性。资源经济学强调的是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由于稀缺资源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其鲜明的特征是自然性。两者出发点不一样,但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自身的经济问题,都是以人为中心。不要误解资源经济学是研究物,资源经济学讨论的也是人。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资源经济学以人与资源关系为对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强调的经济学是研究人并不矛盾。经济学的研究即要讨论财富合理分配的社会问题,又要讨论资源转化为财富的生产问题。这二者不可或缺,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理解和掌握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二者的辩证统一才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全部内容。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曾经说过,经济学包括两个内容,一块是意识形态的,一块是技术性的。[13]所谓“意识形态”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所谓“技术性”就是资源经济学的自然性。我们应该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结合当前的实际,建立更和谐更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同时也应该运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那种不负责任地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或者简单的对西方经济学冠以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都是不可取的。政治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包括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是人类思想史中的瑰宝,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继承与创新。
人们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和逻辑的演进过程。从历史角度来看,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经济学”到“资源经济学”再到“经济学”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逻辑角度来看,体现了“正”—“反”—“合”的逻辑形式。政治经济学最早出现是为了解决财富的公平分配而提出了的,那时由于重农主义的封建制分配制度制约社会经济发展,重商主义的古典经济学家打着 “国家经济”或“公共利益”的旗号,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冲击,推动了社会进步,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致马尔萨斯的信中说:“你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起因的性质的,我则认为它是应该是研究生产物在参与生产的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人们不可能制定有关数量的法则,但可能制定相当正确的有关比例的法则,前一个问题的研究是虚妄的,后一问题的研究则是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14)后来,随着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到来,社会财富急聚增加,在资本主义这个物质丰裕社会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抛弃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完美的社会,社会不公不是社会造成的,而是“天生”或自然因素造成的。最具代表性观点的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把贫穷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生殖”与“人性堕落”。从马歇尔开始,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就混为一谈。在罗宾斯的论文发表后,“政治经济学”一词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就不多见了。西方经济学家集体对政治经济学包括劳动价值论给予了否定,真正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卫道士和御用经济学家,这本质上是经济学阶级性的一种表现。然而,西方经济学家却又开创了以稀缺资源配置为中心的经济学即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改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对提升人类生产力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科学的“合理内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平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东西方经济已经走到一起来了,经济发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金融资本市场已将基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从“国家利益”上升到了“人类利益”的高度。在国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也要求经济发展与合作平等的权利。不少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经济争端,协调经济利益,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如果亚当·斯密现在要写《国富论》就应该改名为:“人类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西方学者中也有对西方经济学不讲政治表示出不满。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就曾经说过:“脱离政治学的经济学是无用的”[15]。
政治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显而易见,二者属性特征不一样。政治经济学的属性特征是阶级性与公平性,资源经济学的属性特征是自然性与效率性。“统一”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形态下,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解决这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奥肯说:“一个好的社会必须在平等与效率之间寻求正确的权衡”。[16]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如果片面的追求公平的最大化或者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都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恶果。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过分地强调公平性(实质是一种平均主义),忽略效率,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患贫,患不均”,结果导致经济发展不仅停滞,而且处于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目的是为了尽快让人们摆脱当时吃大锅饭,不讲效率的状况和思想观念。现在几乎每一个人即便不是学经济的,都知道提高效率、配置资源的重要性。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有很大的增长和积累,社会公平问题凸显。党和政府及时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业税、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等等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公平与效率在均衡中是相互促进的,在背离中却是相互伤害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和人类资源利用的效率性有着不同的内涵。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阐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社会经济制度合理和稀缺资源配置的均衡,即政治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上讲,就是探求建立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充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现在我们倡导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往往给人们最直观的概念就是环保,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实,可持续发展还涵盖社会制度的公平,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经济学的二个方面:政治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共同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寻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均衡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相适应。生产力超前了要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超前了要解放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寻找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均衡点。在1图中,我们对经济学研究对象做了一个框架式的描述,较清楚和完整的说明经济学研究对象,以及政治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关系,并将其内容、属性特征涵盖其中。政治经济学用红色表示,寓意是政治经济学的具有阶级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会采取各种手段维护本阶层的利益。资源经济学用绿色表示,绿色象征着生命,提高稀缺资源配置效率就是尊重和珍惜生命,是资源经济学自然性的体现。经济学研究对象用蓝色表示,说明它不是一个具体东西,而是一种抽象、一种均衡,一种理性,一种认识论或方法论,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点。
至此,我们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性分析做了一个完整描述。但是,只有定性分析并不能准确地描绘社会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偏离程度,应该在定性分析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研究定量分析指标体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定性的议论上面,定性的描述都能做出定量的估值。在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经济学家们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公平程度测算出参数,同时又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测算出参数,然后求出这二组参数的均衡点。有了这个均衡点参照,确定它的偏离程度,将帮助我们在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时给出提示。是应该加强“公平”,还是应该提高“效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行为就有了方向。防止过分强调公平而影响效率,或者过分强调效率而伤害公平,在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中保障社会经济体系平稳运行,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刊载于《当代财经》2007年第七期,作者更改了标题,原标题为《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