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已有120多年,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甲骨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国际性学科。甲骨学研究可以分为四大领域:第一个是基础性领域,主要是资料整理;第二个是研究性领域,主要包括文字考释、甲骨自身规律研究、商周史研究、商周汉语研究四个部分,另外,甲骨的考古学考察、西周甲骨、甲骨学术史、甲骨文书法艺术等领域也值得关注;第三个领域是工具书的编纂;第四个领域是近年来兴起的新领域——甲骨文研究的电子化和智能化。本文主要介绍甲骨学研究性领域和新领域。
甲骨学研究性领域
甲骨文的研究性领域,情况大致如下。
一、文字考释
文字考释是甲骨研究的第一步。1904年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这是第一部甲骨文字考释书。此后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是罗振玉和王国维,尤其是罗振玉,释读常用甲骨文字数百多个,使甲骨刻辞基本得以通读。继罗、王之后,贡献最大的是唐兰和于省吾,不仅考释甲骨文字众多,还发展了文字考释理论。
70年代以后,以裘锡圭在文字考释方面的成就最高,其著作《古文字论集》影响很大。此后,大批文字学著作也涌现出来,如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蒋玉斌《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等。经过学者努力,已有一千多个甲骨文字得到释读,甲骨刻辞已可通读。
二、甲骨自身规律
甲骨自身规律主要是指甲骨的整治、卜辞的刻写、刻辞的种类等知识。
1.甲骨文例
甲骨文例主要是指刻辞在甲骨上的格式、行款、布局等。1928年胡光炜《甲骨文例》首先对卜辞行款进行研究,此后董作宾《骨文例》、胡厚宣《卜辞同文例》、张秉权《论成套卜辞》等文发表,对卜辞的分布、行款等作了更深入的探讨。80年代以后,学者的研究更为细致,如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孙亚冰《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研究》等对文例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2.分期断代研究
分期断代是确定卜辞时代,将其转化为史料的前提。1930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并把甲骨卜辞划分为五期。从此,甲骨文的大致时代得以确定。
董作宾的五期分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分组分类的方法。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提出“组”的概念,影响巨大。后来,李学勤、彭裕商、林沄等学者撰文讨论,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和彭裕商《殷墟甲骨断代》等书出版,新的甲骨分期理论逐渐完善。
3.甲骨整治与卜法制度
在利用甲骨占卜之前,商人会对甲骨进行剖解、钻凿等一系列整治,这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罗振玉就将钻凿作为重要内容,到20世纪60年代,贝冢茂树最先用钻凿形态论证卜辞的时代,后来许进雄撰成《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等论著,全面地分析钻凿形态及其与分期断代的关系。80年代后,钻凿的价值被进一步认识,周忠兵《甲骨钻凿形态研究》、赵鹏《殷墟有字甲骨钻凿布局与占卜形式探研》等书出版。
卜法很早就被学者关注,1929年,董作宾写成《商代龟卜之推测》,该文介绍了商人从取龟到契刻再到收藏的整个过程,后来宋镇豪《殷墟甲骨占卜程序的追索》、朴载福《先秦卜法研究》等也做了研究。近来,李雪山《嬗变与重构:商代甲骨占卜流程与卜法制度研究》出版,对卜法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4.甲骨缀合
甲骨容易破碎,把破碎的甲骨拼合起来即缀合。1917年,王国维缀合了一版甲骨,首开先河。第一部专门的甲骨缀合著作是曾毅公于1939年出版的《甲骨叕存》,此后郭若愚、张秉权、严一萍等都出版了缀合著作。2000年以后,甲骨缀合获得更大进展,蔡哲茂《甲骨缀合集》《甲骨缀合续集》、林宏明《醉古集》、黄天树《甲骨拼合集》第一至五集等先后出版。
缀合方法不断改进,蔡哲茂提出关注同文例,黄天树提出甲骨形态学,都极大促进了甲骨缀合工作的进展。
三、甲骨文与殷商史
甲骨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认识商周史。最早利用甲骨文解读历史的是王国维,他于1917年发表的《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史料时期”。
此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被发掘,胡厚宣《甲骨文商史论丛》、丁山《商周史料考证》、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等著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的著作大量涌现,彭邦炯《商史探微》、朱凤瀚《商周家庭形态研究》、杨升南《商代经济史》、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等著作问世。最值得关注的是宋镇豪主编的《商代史》,该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对商代历史做了综合研究。
四、甲骨文与汉语史
甲骨文用于商代汉语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法研究,另一方面是语音研究。
1953年管夑初出版的《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是第一部甲骨文语法著作。西方学者探讨甲骨文语法较多,如吉德伟、倪德卫、高岛谦一等都发表了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后,甲骨文语法研究蓬勃发展,沈培、张玉金、喻遂生、杨逢彬等都出版了相关著作。用甲骨文研究语音出现较晚,1984年赵诚发表《商代音系探索》,初步拟出商代音系。此后,陈振寰、管夑初、郭锡良、邹晓丽等也都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甲骨学的考古学考察、西周甲骨、通论性和学术史研究、甲骨文艺术化转化等方面也是值得关注的。
甲骨文研究的信息化
甲骨文研究的电子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果发布的网络化,二是甲骨资料库的建立,三是甲骨文研究的智能化。
许多甲骨文研究成果选择快捷的网络发布,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网站成为甲骨缀合成果集中发布的网站。
甲骨文资料库不断建立,多地学者都参与其中。在港台地区,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汉达文库”,成功大学建立了“甲骨文全文影像数据库”,“中研院”史语所建立了“甲骨文数位典藏数据库”等,都提供甲骨图片和释文,并有检索服务。在大陆地区,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甲骨世界数据库”、中华书局的“殷墟甲骨文数据库”、安阳师范学院的“殷契文渊”,其中“殷契文渊”不仅将甲骨原始资料上网,而且建立了字形库和文献库。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周鸿祥即试验计算机缀合甲骨,并取得一定成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在甲骨缀合、文字识别和校对重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有学者开始尝试用计算机考释文字。莫伯峰《人工智能在古文字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李春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古文字研究》等成果,揭示了新技术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前景。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