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警惕中国式的通货膨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75 次 更新时间:2007-08-06 08:02

进入专题: 通货膨胀  

易宪容  

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过热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今年二季度的GDP增长11.9%,即经济增长率不仅超过年初中央政府规划的8%近四个百分点,而且达到十几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最快速度;二是6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4%,创下了30多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三是第二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为28.5%,也创出了几年来增长最快的记录。对于这几个数据,CPI数据最为重要。

不过,中国的CPI无论是体系或内涵都与国际惯例差异很大。用发达市场体系下的CPI来对照中国的CPI,当然可以找出中国通货膨胀率不高的理由。但是,无论是中国CPI的生成条件(或面对经济体制)还是CPI体系本身,都是不同的。也正因为中国的CPI与国际上通行的CPI体系不同,中国通货膨胀显现出自己完全不同的特征,即本文所称的中国式通货膨胀。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所谓的核心CPI,可以说,尽管中国CPI统计指标体系与发达市场经济下的CPI统计指标体系大类上分类有点相同,但由于中国居民消费品及消费模式的差异,不仅在分类上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类的权重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说,中国的CPI指标中食品权重为34%,而能源没有具体标示哪一个类上,以及在交通通讯中权重多少也不清楚。而从美国CPI体系看,食品和饮料权重为15.4%,个人能源消费权重为3.2%,两项合之为18.6%,而中国食品与能源消费合起来估计权重达到36%以上。如果中国也要如美国那样来公布一个核心CPI,不仅核心CPI内涵不同,而且其权重也有很大的差异。用两个表面上相同但实际内涵不同的CPI指标来制造一个核心CPI指数应该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还有在居住类上,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42%以上,中国则只有13%。由于中国住房类在整个CPI指数中的比重过低,这不仅没有反映出中国居民实际消费模式的变化,也使得国内房价快速飙升而不能够在CPI中反映(房价快速飙升,无论是把住房算作投资品还是消费品,肯定会反映到居住类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中来)。也正因为中国CPI统计体系的缺陷,从而使中国CPI不能真实地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与服务价格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但实际上中国的通货膨胀早就不低了。

还有,当整个流动性过剩、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时,商品的价格上涨也是自然的。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市场的痼病,国内央行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少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同时,正因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从而使得国内两大资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如国内的股市及楼市。当国内股市及楼市的价格快速飙升,自然也会推动其他行业的价格上涨,特别是与房地产相关行业价格的上涨,比如说原材料、能源、公共服务等行业价格快速上涨。上述价格快速上涨也带动了食品等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

最近全国肉类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方便面提价、牛肉面提价等,无不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结果。可是,面对食品类及相关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希望用行政方式来平抑其价格上涨,这可能不是太合适。因为,国内各个市场许多产品的价格都在快速上涨,特别是房地产及股市价格在快速上涨,凭什么就不能让与农业有关的产品价格上涨呢?农产品价格上涨正好是农民增收的好途径,不要仅看到城市居民负担一面(这一面政府能够做的可补偿方式有许多),而不看到农民增收一面。如果对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去平抑,那么今年下半年农产品一定会借势让其价格上涨。由于食品的权重过高,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自然会大。

由此可见,中国式通货膨胀在于中国CPI体系的缺陷,在于所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从而先表现在资产价格快速飙升上,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然后表现在食品及肉蛋价格上涨。而这种中国式通货膨胀实际上是某种“劫贫济富”式通胀。它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使绝大多数低收入者远离房地产市场;它制造了广大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的“昂贵化”,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负担。正是从这意义上来说,中国式通货膨胀对国内中低收入居民压力较大。对此,管理者绝不可忽视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

    进入专题: 通货膨胀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