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这表明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应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并整合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实地调研发现,实施社区公益创投项目是呈现这一机制的重要抓手。公益创投,指的是围绕社区公益事务,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构建资助者与受资助者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强调社区或公益组织的参与性,而非政府单向度地投放资源。近年来,由政府发起的社区公益创投项目,旨在激励基层社区或社会组织围绕自身实际或专业优势,针对社区特定群体需求差异用专业化社工视角提供精细化服务,从而精准有效利用国家项目资源,赋能社区精细化治理。
以往在探讨社区精细化治理时,往往会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受众需求分析,进而为精准化服务奠定基础。然而,大数据的分析难以代替社区特殊人群的心理关爱与精神慰藉,例如社区中的残疾人群体,置身于社区残疾人群体中的生活场景,他们行动能力、生活习惯以及精神需求很难通过大数据分析得来。如果说老年人群体是特殊群体的话,那么老年人群体中的残疾人群体就是特殊群体中的特殊,对他们进行关爱和服务不应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帮助与节日慰问,还应结合社区残疾人群体生活的具体场景,从社会工作层面提供精细化服务。
立足社区信息优势设计项目方案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以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为例,大多数乡镇企业和单位退休人员生活在老旧小区,特别是在残疾人占有较大比例的老年人群体所在的社区中,如何精准服务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以公益创投的形式向社区投放项目资源是政府向社会投放资源的重要方式。与以往政府主导的项目不同的是,公益创投项目的立项面向社会进行开放性竞争。例如,在申请立项过程中,要保障项目资源能够赋能社区精细服务,则必须结合社区治理和发展的实际,在项目理念、可行性计划及可复制性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并围绕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差异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并不强求社区必须申报项目,也并不设定项目申报门槛,而是希望社区在申报项目时能够立足社区实际,突出特色和亮点,真正做到运用好项目资金精细化服务特定人群。为把国家资源精准落实到社区,政府对公益创投项目立项、实施与结项全流程采取第三方专业组织评审方式,也即通过第三方力量介入国家资源分配的全过程,强化社会监督,从而让国家资源精准落地。
实践中,公益创投项目的申报主体主要面向基层社区和社区外部的社会组织,他们在申报项目时往往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亮点呈现。对于基层社区而言,由于长期与辖区残疾人群体打交道,对其实际需求比较了解,具有属地信息优势;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常具有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化优势,在残疾人心理关爱与精神慰藉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由于不同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并且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等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同质化发展的倾向,因此公益创投项目对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采取开放性竞争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项目资源的投放与分配遵循需求牵引的逻辑。也即,属地社区和社会组织都可以进行申请,但必须结合所服务群众的特定需求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优势,将项目服务对象进行精细划分、精准服务,呈现项目申报主体的自身优势和亮点做法。
有效满足城市社区老年人中残疾人的特定需求,离不开对残疾人家庭情况、身体特征及生活习惯的了解与熟悉,并且还需具备一定专业化能力。在城市社区,社区一级组织大多数定位为服务型组织。从社区工作者的履历来看,社区两委成员大多具有社区工作经历,有相关社区工作经验和专业资质,这为社区开展精细化和专业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就社区残疾老人的关爱和服务而言,既需要专业性知识,更需要建立在掌握残疾人信息的基础上。一般而言,基层社区在申报公益创投项目时,往往利用自身属地信息优势,积极围绕本社区特定群体的实际或迫切需求开展前期调研、实地走访、资源配套评估及成效预判,这为做实做细申报书、打造自身特色提供了前提。因此相比外部社会组织,关爱社区老年人中的残疾人群体,基层社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整合社区内外资源
精准实施公益创投项目
当然,社区在具体实施公益创投项目时,也面临一些难题。例如残疾人群体的参与度问题,虽然社区掌握了社区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但是如何调动他们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活动中来,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整合内部资源,并借助外部专业和多元化力量。一方面,在社区实施残疾人关爱项目时,要成立社会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公益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内整合社区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的力量和资源,同时调动社区志愿者力量,走访每一位残疾人,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动员他们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与此同时,通过残疾人带动残疾人的方式,鼓励残疾人基于共同的爱好形成各类兴趣爱好组织,例如在社区的组织和引导下,残疾人基于对声乐的爱好形成合唱团。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残疾人的需求差异,社区基于前期与外部社会主体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借助外部社会力量服务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开展分类服务,例如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联系外部创业主体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社区通过引导残疾人成立相关协会组织,例如针对爱唱歌的残疾人,发挥社区声乐艺术团的力量带动他们,社区则提供相关场地,构建相关软环境,并个性化定制方案,充实残疾人群体的精神文化,做到有针对性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保障社区组织实施的公益创投项目不偏离项目预定的方向与目标,政府也会聘请行业专家对项目中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优化方案或建议。与此同时,由于公益创投项目资金并不是预先支付给社区,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也即政府不事先拨付相关项目经费,而是通过对项目成效进行验收和评价,并划分不同奖励等级返还财政拨款。这样一来,社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尽可能地考虑公益经费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帮助建立残疾人群体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时,花费比较大,在使用经费时会考虑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尤其是公益设施的受益面。由于这是作为项目成效验收评价的评判标准之一,所以社区公益创投项目的经费使用需要坚持用有限的项目资源更加精准地服务更多残疾人群体的原则,改变了以往单向地以残疾人关爱金的方式普惠性地投放资源,更加精细化地以个性需求为导向投放资源。
以社区自主性赋能精细治理
每个社区的治理和存在的问题必然存在差异,关键是社区要在找准自身问题和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展示社区工作团队有能力完成公益创投项目。因此,公益创投项目实施过程反映了社区的自主性,通过社区自主性赋能精细化服务。政府公益创投项目资金代表一定的公共性,公共项目资源发挥公益性离不开社区自主性支撑。社区工作者长期处在基层一线,对辖区内的居民需求比较了解,同时对本社区面临的最大治理问题也相对熟悉。在没有自主支配的资金资源情况下,要让社区服务能够有效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一方面体现为,通过前期走访调研主动收集与分析残疾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为,社区积极整合内外治理资源,为保障政府的公益创投项目精准落地提供前提条件。只有当社区具备一定的自主性,才能及时与政府项目资源进行联动,从而保障国家项目资源的公益性。
社区公益创投项目的有效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区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创新。社区治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外部资源输入,也需要内部进行整合对接。在整合对接的过程中,一方面,社区积极探索解决自身问题的方式,开拓了一些服务理念和方向,尤其是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开展精细治理等方面,为下次申报新的社区公益创投项目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实现项目资源的精准投放与分配,以及让项目资源持续发挥长久效应,需要吸纳多方力量参与,并通过常态化的组织机制进行调度。由此,社区治理是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过程,其中社区党组织的动员与整合资源能力,是保障项目实施的关键。这既反映了社区利用创投项目资源的自主性,也是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根本保障。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