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荣: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12 次 更新时间:2024-09-02 11:33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李凡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深刻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作为全球规模领先的综合性化工央企,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牢记“国之大者”,聚焦主责主业,因企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科技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中化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出顶层设计,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必须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创新动力。中国中化坚持规划引领、前瞻布局,制定公司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供应链安全以及公司重点产业链等统筹科技资源,重构科研组织体系,建立共性技术研究院、核心优势产业研究院、专业研究中心三级研发架构,聚焦共性前沿技术、优势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协同技术等加强研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牢记“国之大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离不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必须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全球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权。中国中化积极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打造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先后获批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航空轮胎技术创新中心,承接科技部、工信部等一批重大项目,拥有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5个。中国中化将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确保完成各项能力建设、技术攻关目标,为“国之大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聚焦重点产业,加速科技成果产出。瞄准重点产业链,加强前沿技术研究,产出一批原创性、战略性、高质量科技成果,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中化通过整合全球优质研发资源,在农业领域,加速种业、植保、动物营养等科技创新突破,成功研发新型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实现我国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的自主可控与高效实用。在高端材料领域,聚焦关键技术,实现航空轮胎关键材料的全面国产化,对位芳纶、聚偏氟乙烯树脂等引领产业升级。下一步,将持续探索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新动能新优势的新路径,着力在种业领域建设覆盖产业创新全链条的研发体系,在材料科学领域发挥氟硅产业技术优势,助力实现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和化工新材料补短板。

二、深刻把握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中国中化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坚持两端发力、双管齐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效配置全球资源,加速推动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在农业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其高效能、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格高端和前景广阔等显著特点,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中国中化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统筹推进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产业经济、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的深度融合,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部分细分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地位,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下一步,将发挥现代产业链建设领军企业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瞄准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战略领域和未来产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质生产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和技术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国中化借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积累的技术和资源,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新旧产业在融合中实现协同发展。在全国布局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农业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数字农业转型升级。中国中化将持续深化数字农业建设,将现代化的生产要素、经营模式传播给各类农业生产者,解决农业种植难、卖粮难、管理难等问题;持续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通过技术升级、工艺优化、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打造质量新引擎。

合理有效配置全球资源。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中化国际化特征显著,拥有一大批海外知名企业和品牌。聚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引导全球资源要素向中国聚集,持续推进海外企业中国战略,一批海外企业的特色产品正在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一批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已在国内建成并有效运转,逐步实现本土产业的自立自强。未来,中国中化将推进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实现自立自强基础上,进一步向赋能全球升级,形成一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品牌,实现中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模式,助力质量强国建设。

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成为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典范。中国中化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逐步推进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中国中化积极实施绿色转型增量工程,发挥战略与投资导向作用,严格新项目的节能低碳审核,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投资,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在重点领域实施园区化、基地化布局,发挥一体化产业链的节能降碳优势,实现碳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未来,将聚焦绿色低碳经济新领域,深挖节能潜力,加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优质项目,推动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升级。

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持续提升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是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中化全面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实施绿电应用试点,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中国中化将严守环保低碳合规底线,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力度,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加强与先进企业的合作交流,借鉴其成功经验,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两化联合重组”以来,中国中化致力于绿色制造和环境保护,将环保业务确立为公司八大主业之一,以工业循环为主导,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循环,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统化的环保解决方案。未来,将持续推进“无废集团”试点建设,全面推动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力发展工业全水、固废处置及资源化、环境修复、大气治理、园区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四、深刻把握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中化深入实施“人才兴企”计划,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着力构建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机制链一体化大格局,将人才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

高质量抓好人才教育培训。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是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的基石,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中国中化紧扣“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精准培育具备创造新质生产力潜力的管理型人才。先后举办党组管理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专题轮训班、年轻管理人才专题轮训班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升管理人才理论素养和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履职能力。未来,将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完善“四个以学”制度机制,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举办提升管理人才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系列培训班、聚焦企业重大问题的专题研讨班等,持续加强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

高标准构建人才引进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中国中化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中国中化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中国中化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拓展多元化引才渠道和方式,聚焦重点和优势产业链,通过“引凤筑巢”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下一步,将加强对引才工作的统筹管理,持续提升人才引进的系统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差异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制定围绕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支持政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高水平做好人才激励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只有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才能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中国中化坚持“科技领航、业绩牵引、运营卓越”的奖励导向,重点表彰和激励在科技创新取得突出成果、经营效益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人才等科技激励保障的三个着力点,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激励保障力度。未来,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围绕重点项目配套激励措施,推动项目收益分红、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职务技术成果赋权改革等中长期激励扩面实施,推动薪酬资源优先向高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倾斜,激发创新动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地。

(作者: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76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16,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