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姝: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科普人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3 次 更新时间:2024-08-19 21:53

进入专题: 科普人才  

薛姝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既丰富了科普形式,也使公众有了更多选择和反馈的机会。这些变化,对科普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人才不但要向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更要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公众需求的变化,对公众的反馈及时作出回应。

融媒体时代科普人才的特征

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199.67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7.39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72.28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规模达到686.71万人。以往,科普工作主要由科普场馆、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承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由科普爱好者也在不断增加。科普人才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科普人才素质高端化。由于融媒体为科普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高水平科技人才可以利用碎片、闲暇时间参加科普活动,提升了他们的科普参与意愿和参与力度。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参与到科普的行列中,其中不乏教授甚至院士等顶尖科学家的身影。

二是科普人才年轻化。进入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青年人是利用融媒体的主要群体,而且青年人也十分愿意分享,因此以融媒体为载体开展科普活动的青年科普人才呈现增加趋势。

三是科普人才网红化。网红化是新媒体时代科普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少科普人才选择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科普传播,创作权威而不失趣味的科普内容。如抖音科普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截至今年8月15日,已有粉丝2499万人,共有作品392件,获赞1.9亿次。

四是科普人才商业化。围绕科普开展的商业活动逐渐出现,并受到公众的支持。融媒体平台缩短了科普与商业的距离。严肃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正以多元化的方式传递到公众端,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科普与产业之间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趋势。

多措并举加强科普人才培养

当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专门培养的科普人才对公众科普服务比例不高、科普人才接受的培训系统性不够、科普人才培养尚未与融媒体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等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具备规模优势的科普人才队伍。以专职科普人才为核心,扩大兼职科普人才规模,建设一支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科普人才队伍。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的科普人才,打造科普人才的核心队伍。通过继续教育培养更多的科普人才,打造庞大的科普兼职队伍。充分运用各种方式,为科普人才提供基本科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科普人才的基本能力。

二是加强科普人才融媒体技术培训。融媒体技术是科普人才开展科普活动、提升科普效果的有效工具。绝大多数科普人才本身不是融媒体技术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总体上缺乏技术的使用能力,在融媒体时代科普做得好的科普人才,往往能有效利用最新的技术工具。因此,为提升科普人才技术应用的能力,需尽快加强对科普人才的融媒体技术培训。可向科普人才提供专门的系统性课程培训,也可向科普行业提供融媒体技术培训资源,鼓励科普人才自学,提升技术水平。课程内容可涉及相关科学传播理论、图像与图形信息处理技术、声音信息处理技术、视频制作、人工智能写作、新媒体信息安全以及平台运营等,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帮助科普人才全面了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全面提升科普人才在新媒体时代所需的科普技能。

三是注重科普人才的创新、创意能力提升。融媒体时代,科普信息更需要创新性、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去了解相关科普信息。这就要求科普人才在开展科普活动、创作科普作品时,要更加注重创新性,开发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科普作品。各类娱乐信息、社会热点信息,本身就更容易抓取公众注意力,科普信息想要获得更多关注,必须增加自身吸引力。因此,需要科普人才提升创新、创意能力,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

四是促进科普人才交流。搭建科普交流平台,通过线下活动、线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为科普人才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普人才、科普场馆等单位的兼职科普人才等不同类型的科普人才开展有效交流,开拓各领域科普人才的视野,促进先进的融媒体技术和理念在科普人才之间有效传播,从整体上提升各类科普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五是为科普人才打造更多发挥作用的场景。当前科普产业也在逐渐做大做强,需充分发挥科普市场的作用,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为科普人才打造更多发挥作用的场景。支持科普人才有效利用各类信息传播工具和方式,打造多元化的科普信息供给,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公众的反馈,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提高科普人才能力,提升科普效果。

作者:薛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科普人才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39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科技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